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满足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过程的实践性等要求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字: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4-01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探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引起学生头脑中知识构成的不平衡,从而刺激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各种形式的提问法就是通过这一认知规律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都是提问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笔者看来,虽然不同教师用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所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都应当具有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要求。接下来,笔者结合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简要具体地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所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应当是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主动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难度上有很大提升,小学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初中数学的解题模式,提高难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通过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教师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时,对于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每一个数种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提问,一问一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性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主动性增强。
二、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还应当在教学中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即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给身心带来的愉悦,将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应当重视学生的本体性和个体性,体现人文情怀,强化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例如,有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画直角坐标系,在学生画图的过程当中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愉悦、积极的感受体验。
三、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着眼于发展性,教学目标不仅要为着解决学生目前的学习问题,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在设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打破囿于局限的框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同时体现本门学科的专业性,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是学科教学专业性的本质体现,即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专业性,具有数学学科的特色。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维方法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专业性;教学用语体现专业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专业的魅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等。
五、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
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方向,是学生明确学习的问题所在,并循着这个问题探索下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索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言语交流,而应当体现教学探索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投影与视图”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投影与视图的实际情况,化抽象为具体,由一般到个别,实践性的探索过程大大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便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跃然于眼前的清晰可见便于理解的了,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过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李明.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教育艺术:2016(1):74-74.
[2]刘瑞霞.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读书文摘:2016(6).
[3]姜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J].文理导航:教学研究与实践:2016(2).
关键字: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4-01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探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引起学生头脑中知识构成的不平衡,从而刺激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各种形式的提问法就是通过这一认知规律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都是提问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笔者看来,虽然不同教师用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所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都应当具有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要求。接下来,笔者结合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简要具体地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所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应当是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主动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难度上有很大提升,小学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初中数学的解题模式,提高难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通过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教师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时,对于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每一个数种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提问,一问一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性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主动性增强。
二、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还应当在教学中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即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给身心带来的愉悦,将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应当重视学生的本体性和个体性,体现人文情怀,强化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例如,有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画直角坐标系,在学生画图的过程当中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愉悦、积极的感受体验。
三、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着眼于发展性,教学目标不仅要为着解决学生目前的学习问题,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在设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打破囿于局限的框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同时体现本门学科的专业性,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是学科教学专业性的本质体现,即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专业性,具有数学学科的特色。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维方法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专业性;教学用语体现专业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专业的魅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等。
五、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
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方向,是学生明确学习的问题所在,并循着这个问题探索下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索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言语交流,而应当体现教学探索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投影与视图”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投影与视图的实际情况,化抽象为具体,由一般到个别,实践性的探索过程大大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便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跃然于眼前的清晰可见便于理解的了,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过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李明.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教育艺术:2016(1):74-74.
[2]刘瑞霞.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读书文摘:2016(6).
[3]姜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J].文理导航:教学研究与实践: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