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幼儿园毕业将要入小学的时候,我特地带他到他的学校转了转,一来让他对那里有所了解,二来让他对上学有个心理预期。
学校不大,但环境优美,据我了解,学校的风气及师资都很好,我对儿子能进这样的学校读书比较满意。看着景色怡人的校园,儿子也一脸喜色,我趁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宝贝儿,这就是你的学校。你将来的同学都非常优秀,你一定要努力和他们一样,不能再像上幼儿园时那么散漫了。”没想到,儿子听罢脸色顿时暗淡下来,低着头没吱声,当时我也没太放在心上。
我以为,上小学后儿子会有点时间观念,不再像上幼儿园时那么拖拉、磨蹭,可事与愿违。早上,我设了闹钟让他自觉地按时起床,他对闹铃充耳不闻,等闹钟停了继续睡;叫他每晚临睡前准备好校服,他不放在心上,总是到了早上手忙脚乱地四处乱翻……因此,每天一早我都忍不住催促、唠叨他:“懒死了,还怎么上学?”“让你头天晚上把衣服准备好,总当耳旁风!”“别跟蜗牛似的,快点!”儿子总是没睡醒似的磨蹭半天才来到餐桌边,囫囵吞枣般吃面包,匆匆忙忙地喝牛奶。我免不了又是一番唠叨:“你要是麻利点,不磨蹭,或者提前把衣服准备好,哪用得着这么匆匆忙忙的?”儿子急了也会无奈地辩解:“妈妈,你好吵啊,我一直是这样的啊!”我不禁一愣,心里顿时有种挫败感。
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儿子写作业也拖拉。拿着一支笔,思前想后地迟迟不动手,等终于下定决心似的动了笔,写出来的字不是太大,就是歪歪扭扭;写数学作业,要么看错题目,要么算出来的结果在草稿上是对的,写到作业本上却是错的;背诗的时候断断续续,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我无法容忍,自然训斥加责备,三番五次地叮嘱他各种注意事项,有时恨不得夺过笔帮他写,实在气急了就惩罚他,比如诗背不合格不许睡觉。这样一来,我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儿子也叫苦不迭。老公说我自从儿子上小学后脾气急躁了,教育孩子得慢慢來,不能强行施压。老公当过老师,在教育上颇有一套,他的话让我不禁深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拿出一个本子给我,说:“妈妈你看一看然后给我签字。这是老师让我们写的,一定要让妈妈看,一定要签字。”我留意到,儿子的神情有些忐忑。接过本子打开一看,一行大字映入眼帘——“我最想跟妈妈说的几句话”,儿子写道:“我希望妈妈不要总是唠叨。我知道自己不够好,可妈妈越说我就越心慌。其实,我很爱你的,妈妈。”
我顿时眼睛发潮,差点掉泪。儿子是爱我的,我当然也一直爱儿子,可不知从何时起,我忽略了对他的爱,变得求全责备,结果给他带来沉重压力,我却丝毫没有察觉。想想当年我自己,不也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吗?为了逃避我甚至跟父母消极对抗。为何如今却把自己不愿回首的幼年经历复制在儿子身上?想到此,我不禁一阵愧疚。
随后的一次家长会,更让我受到触动。那是儿子上小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教室里布置得很漂亮,挂着气球、彩带,黑板上写着几个漂亮的艺术字:欢迎家长们的到来。字写得有些稚嫩,但很有灵气。家长们站在黑板前指点着议论着,说那几个字写得真不错。这时,儿子的班主任李老师走了过来,说:“这是王佳明同学写的,他才练了一周时间,练得非常认真、努力。”我有些意外,脑子突然嗡嗡直响。李老师随后指着我说:“这是王佳明同学的妈妈。”家长们一听,赞许的目光一齐投向了我,我却感觉浑身不自在——儿子能写这么漂亮的艺术字,我完全不知道。
家长会结束后,我真诚地向李老师表达谢意。李老师温和地对我说:“王佳明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从他写的那几句话你也看出来了吧?有时候,唠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有些不自信,应该与你平时对他的否定有一定关系。简单地说,唠叨往往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强调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为他只知道自己有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你没有教他方法,也没有给他机会。”我豁然开朗。李老师又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去纠正他,然后发掘并强化他的优点,他的字是班上同学公认最好的……”
从那天开始,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从生活中做起,只要儿子起床的时间比以往早,我就表扬他;只要他穿校服动作麻利,我就夸他有进步;陪他写作业时,我先给他做示范,怎么写,怎么算数,怎么认真看题目,如何避免写错答案……
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儿子写生字越来越工整、规范,做数学作业又快又准确,生活上的一些小毛病也迅速改掉了,最为关键的是,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整天一副快乐无忧的样子,放学一回家就跟我分享他在学校的见闻。这正是我想看到的。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孩子的个性形成跟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不能只会唠叨,而应该引导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
摘自《妇女生活》
学校不大,但环境优美,据我了解,学校的风气及师资都很好,我对儿子能进这样的学校读书比较满意。看着景色怡人的校园,儿子也一脸喜色,我趁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宝贝儿,这就是你的学校。你将来的同学都非常优秀,你一定要努力和他们一样,不能再像上幼儿园时那么散漫了。”没想到,儿子听罢脸色顿时暗淡下来,低着头没吱声,当时我也没太放在心上。
我以为,上小学后儿子会有点时间观念,不再像上幼儿园时那么拖拉、磨蹭,可事与愿违。早上,我设了闹钟让他自觉地按时起床,他对闹铃充耳不闻,等闹钟停了继续睡;叫他每晚临睡前准备好校服,他不放在心上,总是到了早上手忙脚乱地四处乱翻……因此,每天一早我都忍不住催促、唠叨他:“懒死了,还怎么上学?”“让你头天晚上把衣服准备好,总当耳旁风!”“别跟蜗牛似的,快点!”儿子总是没睡醒似的磨蹭半天才来到餐桌边,囫囵吞枣般吃面包,匆匆忙忙地喝牛奶。我免不了又是一番唠叨:“你要是麻利点,不磨蹭,或者提前把衣服准备好,哪用得着这么匆匆忙忙的?”儿子急了也会无奈地辩解:“妈妈,你好吵啊,我一直是这样的啊!”我不禁一愣,心里顿时有种挫败感。
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儿子写作业也拖拉。拿着一支笔,思前想后地迟迟不动手,等终于下定决心似的动了笔,写出来的字不是太大,就是歪歪扭扭;写数学作业,要么看错题目,要么算出来的结果在草稿上是对的,写到作业本上却是错的;背诗的时候断断续续,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我无法容忍,自然训斥加责备,三番五次地叮嘱他各种注意事项,有时恨不得夺过笔帮他写,实在气急了就惩罚他,比如诗背不合格不许睡觉。这样一来,我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儿子也叫苦不迭。老公说我自从儿子上小学后脾气急躁了,教育孩子得慢慢來,不能强行施压。老公当过老师,在教育上颇有一套,他的话让我不禁深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拿出一个本子给我,说:“妈妈你看一看然后给我签字。这是老师让我们写的,一定要让妈妈看,一定要签字。”我留意到,儿子的神情有些忐忑。接过本子打开一看,一行大字映入眼帘——“我最想跟妈妈说的几句话”,儿子写道:“我希望妈妈不要总是唠叨。我知道自己不够好,可妈妈越说我就越心慌。其实,我很爱你的,妈妈。”
我顿时眼睛发潮,差点掉泪。儿子是爱我的,我当然也一直爱儿子,可不知从何时起,我忽略了对他的爱,变得求全责备,结果给他带来沉重压力,我却丝毫没有察觉。想想当年我自己,不也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吗?为了逃避我甚至跟父母消极对抗。为何如今却把自己不愿回首的幼年经历复制在儿子身上?想到此,我不禁一阵愧疚。
随后的一次家长会,更让我受到触动。那是儿子上小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教室里布置得很漂亮,挂着气球、彩带,黑板上写着几个漂亮的艺术字:欢迎家长们的到来。字写得有些稚嫩,但很有灵气。家长们站在黑板前指点着议论着,说那几个字写得真不错。这时,儿子的班主任李老师走了过来,说:“这是王佳明同学写的,他才练了一周时间,练得非常认真、努力。”我有些意外,脑子突然嗡嗡直响。李老师随后指着我说:“这是王佳明同学的妈妈。”家长们一听,赞许的目光一齐投向了我,我却感觉浑身不自在——儿子能写这么漂亮的艺术字,我完全不知道。
家长会结束后,我真诚地向李老师表达谢意。李老师温和地对我说:“王佳明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从他写的那几句话你也看出来了吧?有时候,唠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有些不自信,应该与你平时对他的否定有一定关系。简单地说,唠叨往往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强调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为他只知道自己有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你没有教他方法,也没有给他机会。”我豁然开朗。李老师又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去纠正他,然后发掘并强化他的优点,他的字是班上同学公认最好的……”
从那天开始,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从生活中做起,只要儿子起床的时间比以往早,我就表扬他;只要他穿校服动作麻利,我就夸他有进步;陪他写作业时,我先给他做示范,怎么写,怎么算数,怎么认真看题目,如何避免写错答案……
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儿子写生字越来越工整、规范,做数学作业又快又准确,生活上的一些小毛病也迅速改掉了,最为关键的是,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整天一副快乐无忧的样子,放学一回家就跟我分享他在学校的见闻。这正是我想看到的。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孩子的个性形成跟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不能只会唠叨,而应该引导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
摘自《妇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