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之中存在的问题,优势和政策选择做出了分析,认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应当稳步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中国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实现规避多方框架协议的困难、渐进扩充中国产品出口的自由市场、强化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等目标。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多边贸易体制;对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趋向改革的同时,由于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方式。出于谋求地缘政治安定,地区市场开发扩大的基本愿望,各地区的国家先后自发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其中以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代表。中国作为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最大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必须走的重要的经济发展道路。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从1991年参与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始,十几年来,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之中,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也含有各种深层次的问题。
(一)中国当前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特点
1.广泛性
到目前为止,中国先后参与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建立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了发展;中国—海湾六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等一系列遍及亚太广大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活动.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所展现的是空前的广泛性——区域广泛,体制多样。
2.向心性
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向心性体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组织建立和经济走向。以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建立最为明显。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重大作用和地位逐渐显现。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以强有力的国家政策和经济措施,在稳定自身的同时,通过加大与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合作,使得东亚经济圈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之下区域稳定和安全,大大加强了中国在东亚经济圈之内的中心地位。
3.带头性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国情需要的国际经济情势,中国开始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以中国带头、其他国家响应的带头性。从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保持着一种带头者的姿态,保证这区域合作政策能够优先,有效和持续的进行,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久进行提供保证。
4.主导性
随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深化,中国逐渐开始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进行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主导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框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谅解进程。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1.区位优势
我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区位有着极大的优势和潜力。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绵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陆地版图勾画出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巨大国家。同时,广阔的国土是的我国与众多国家交界,14个陆上邻国,6个海上邻国,使得我国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强大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优势。
2.资源优势
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国家之一。清洁能源可开发量也十分丰富:广大的新疆,西藏等区域年光照度高,非常适合开发太阳能,由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巨大的落差,造就了中国藏量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还拥有巨大的人力和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保障。
3.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更多的就是涉及到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的分工与合作。中国在国际分钟之后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
4.后发优势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始终坚持不懈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是的中国经济保持着飞速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后劲最为强劲的国家。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出现的难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世界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全球性贸易自由化是多边贸易体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目前,世界上依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国际贸易壁垒,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国虽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的优势,但是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便不可避免的使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一些复杂的难题。
(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标准和方式
中国从1991年开始逐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一直本着以互利共赢为标,自由贸易为径的合作标准和方式,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繁复的选择,这种目标和方式逐渐暴露出缺点和问题,首先,合作标准低,准入门槛低,导致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一边倒式的输出型合作,使得市场失衡。另一方面,自由贸易的合作方式使得中国本身的民族市场和制造业受到冲击和打击。
(二)外贸增长方式
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着各种明显问题:“外贸规模以数量扩张为主;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出口产品结构处于产业链低端;外贸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外贸增长方式问题的突出,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制约这外贸规模的扩大。而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就严重威胁着我国外贸。进而影响着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事业。 (三)市场开放和经济安全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条约和协议的生效,中国的国内市场进一步的向开放的方向走去,但是由于时尚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让人始料未及。特别是市场开放之后,国外资本,技术等涌入中国国内市场,原本资金规模小,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压制。而民族资本的压缩和占有率的降低导致了中国资深市场控制力的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军事安全问题。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外贸政策选择和对策分析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主要应该集中于解决当前合作过程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方向之上,同时也需遇见中长期间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应在坚持现实性、温和性、最大程度自由化的原则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政策方向和对策。
(一)外贸政策选择的方向
1.在前期基础上开放更大范围的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开放了本国的市场。但对于当代经济合作中心的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中国依然保留着严格的管制和限制。本着开放原则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走向之一,就是在保有中国制度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之下,逐渐开放核心金融市场和技术贸易市场,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2.进一步的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强化市场作用
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国家宏观控制力。国家宏观控制力的优点在于可以在经济出现问题时,以强有力的政治力强制性的引导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宏观控制力严重钳制了市场的发展和进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便在于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的严重不足,市场作用失却。
3.进一步加强区域国家间的政治联系,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
近几年的事实说明,中国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同时带来的政治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要继续的加深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必须通过政治联系的加深和政治利益同一化的方式,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治环境。这就要求统治机构能够在政治上保有一个外向型和整体性的考虑,特别是区域政治关系以及邻国政治的关系的调整和进步。
4.变国家主导成为民众主导
我国从199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一直出来以国家进行主导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的国家主导模式。从1991年中国加入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到2000年11月中国—东盟首脑会议上敲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扮演了主角。但是随着经济民众化和平民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经营者和受益人的民众将逐渐走进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中心。
5.促进本国公司的跨国化经营,使之成为经济交流的主体
我国现代公司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作为我国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我国在制定合作政策是必须考虑跨国公司的发展引导,同时政策应鼓励公司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实现公司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实现经济交流主题公司化、自由化。
(二)中国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化的对策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进一步调整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选择阶段性目标模式和优先顺序,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考虑与贸易额较小、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往往更能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从而积累经验,减少对自身经济的冲击。
1.寻找平衡点
为了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协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鉴于制度化的区域性多边经贸合作是走向贸易自由化的第一步,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现有的制度化区域性多边经贸合作,并利用贸易大国的特有地位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谋求将这些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引到紧密的自由贸易的轨道上来。
2.积极调整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和优先顺序
中国应该借鉴和吸收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根据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利益,参照合作伙伴的区域化战略的优先顺序,调整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和有步骤地推进我国参与区域化的进程。
3.借鉴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经验选择我国的发展模式
我国在选择区域贸易安排对象时,应该由易到难,循序发展。应借鉴发展中国家区域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欧美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建立各种形式的区域经贸合作。由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更加容易建立和实施,因此它应该成为未来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4.制定和实施应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策略
由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员方将获得比WTO成员更优惠的贸易安排,降低了贸易区内生产的成本,扩大了贸易区内企业的市场。另外,在低关税水平下,成员方拥有的比较优势产品会大量涌入其他成员方的市场,对他方同类比较劣势产品形成较大冲击。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对不同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影响。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就是既保有巨大优势,同时又存在基础性的根本性的缺陷和问题。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中国的政策必将朝着市场化,竞争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能保证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朝着团结共存,和谐共赢的目标迈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沈四宝.发展区域贸易安排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急迫和必然战略选择[J].法学杂志,2007(3).
[2]戴芷华.两岸四地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若干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6(3).
[3]李辉文.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刚,关雪凌.稳健东扩积极整合协调发展——新入盟成员国与欧盟经济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9.
[5]郑先武.全球双边自由贸易热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多边贸易体制;对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趋向改革的同时,由于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方式。出于谋求地缘政治安定,地区市场开发扩大的基本愿望,各地区的国家先后自发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其中以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代表。中国作为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最大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必须走的重要的经济发展道路。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从1991年参与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始,十几年来,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之中,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也含有各种深层次的问题。
(一)中国当前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特点
1.广泛性
到目前为止,中国先后参与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建立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了发展;中国—海湾六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等一系列遍及亚太广大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活动.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所展现的是空前的广泛性——区域广泛,体制多样。
2.向心性
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向心性体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组织建立和经济走向。以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建立最为明显。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重大作用和地位逐渐显现。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以强有力的国家政策和经济措施,在稳定自身的同时,通过加大与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合作,使得东亚经济圈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之下区域稳定和安全,大大加强了中国在东亚经济圈之内的中心地位。
3.带头性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国情需要的国际经济情势,中国开始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以中国带头、其他国家响应的带头性。从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保持着一种带头者的姿态,保证这区域合作政策能够优先,有效和持续的进行,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久进行提供保证。
4.主导性
随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深化,中国逐渐开始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进行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主导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框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谅解进程。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1.区位优势
我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区位有着极大的优势和潜力。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绵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陆地版图勾画出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巨大国家。同时,广阔的国土是的我国与众多国家交界,14个陆上邻国,6个海上邻国,使得我国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强大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优势。
2.资源优势
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国家之一。清洁能源可开发量也十分丰富:广大的新疆,西藏等区域年光照度高,非常适合开发太阳能,由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巨大的落差,造就了中国藏量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还拥有巨大的人力和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保障。
3.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更多的就是涉及到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的分工与合作。中国在国际分钟之后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
4.后发优势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始终坚持不懈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是的中国经济保持着飞速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后劲最为强劲的国家。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出现的难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世界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全球性贸易自由化是多边贸易体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目前,世界上依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国际贸易壁垒,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国虽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的优势,但是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便不可避免的使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一些复杂的难题。
(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标准和方式
中国从1991年开始逐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一直本着以互利共赢为标,自由贸易为径的合作标准和方式,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繁复的选择,这种目标和方式逐渐暴露出缺点和问题,首先,合作标准低,准入门槛低,导致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一边倒式的输出型合作,使得市场失衡。另一方面,自由贸易的合作方式使得中国本身的民族市场和制造业受到冲击和打击。
(二)外贸增长方式
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着各种明显问题:“外贸规模以数量扩张为主;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出口产品结构处于产业链低端;外贸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外贸增长方式问题的突出,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制约这外贸规模的扩大。而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就严重威胁着我国外贸。进而影响着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事业。 (三)市场开放和经济安全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条约和协议的生效,中国的国内市场进一步的向开放的方向走去,但是由于时尚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让人始料未及。特别是市场开放之后,国外资本,技术等涌入中国国内市场,原本资金规模小,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压制。而民族资本的压缩和占有率的降低导致了中国资深市场控制力的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军事安全问题。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外贸政策选择和对策分析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主要应该集中于解决当前合作过程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方向之上,同时也需遇见中长期间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应在坚持现实性、温和性、最大程度自由化的原则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政策方向和对策。
(一)外贸政策选择的方向
1.在前期基础上开放更大范围的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开放了本国的市场。但对于当代经济合作中心的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中国依然保留着严格的管制和限制。本着开放原则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走向之一,就是在保有中国制度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之下,逐渐开放核心金融市场和技术贸易市场,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2.进一步的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强化市场作用
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国家宏观控制力。国家宏观控制力的优点在于可以在经济出现问题时,以强有力的政治力强制性的引导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宏观控制力严重钳制了市场的发展和进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便在于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的严重不足,市场作用失却。
3.进一步加强区域国家间的政治联系,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
近几年的事实说明,中国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同时带来的政治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要继续的加深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必须通过政治联系的加深和政治利益同一化的方式,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治环境。这就要求统治机构能够在政治上保有一个外向型和整体性的考虑,特别是区域政治关系以及邻国政治的关系的调整和进步。
4.变国家主导成为民众主导
我国从199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一直出来以国家进行主导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的国家主导模式。从1991年中国加入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到2000年11月中国—东盟首脑会议上敲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扮演了主角。但是随着经济民众化和平民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经营者和受益人的民众将逐渐走进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中心。
5.促进本国公司的跨国化经营,使之成为经济交流的主体
我国现代公司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作为我国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我国在制定合作政策是必须考虑跨国公司的发展引导,同时政策应鼓励公司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实现公司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实现经济交流主题公司化、自由化。
(二)中国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化的对策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进一步调整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选择阶段性目标模式和优先顺序,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考虑与贸易额较小、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往往更能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从而积累经验,减少对自身经济的冲击。
1.寻找平衡点
为了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协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鉴于制度化的区域性多边经贸合作是走向贸易自由化的第一步,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现有的制度化区域性多边经贸合作,并利用贸易大国的特有地位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谋求将这些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引到紧密的自由贸易的轨道上来。
2.积极调整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和优先顺序
中国应该借鉴和吸收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根据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利益,参照合作伙伴的区域化战略的优先顺序,调整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和有步骤地推进我国参与区域化的进程。
3.借鉴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经验选择我国的发展模式
我国在选择区域贸易安排对象时,应该由易到难,循序发展。应借鉴发展中国家区域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欧美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建立各种形式的区域经贸合作。由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更加容易建立和实施,因此它应该成为未来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4.制定和实施应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策略
由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员方将获得比WTO成员更优惠的贸易安排,降低了贸易区内生产的成本,扩大了贸易区内企业的市场。另外,在低关税水平下,成员方拥有的比较优势产品会大量涌入其他成员方的市场,对他方同类比较劣势产品形成较大冲击。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对不同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影响。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就是既保有巨大优势,同时又存在基础性的根本性的缺陷和问题。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中国的政策必将朝着市场化,竞争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能保证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朝着团结共存,和谐共赢的目标迈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沈四宝.发展区域贸易安排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急迫和必然战略选择[J].法学杂志,2007(3).
[2]戴芷华.两岸四地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若干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6(3).
[3]李辉文.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刚,关雪凌.稳健东扩积极整合协调发展——新入盟成员国与欧盟经济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9.
[5]郑先武.全球双边自由贸易热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