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入手 修德立身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acle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对人的道德品行有这样的论述:“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没什么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所以必须筑牢人格长城。”
  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在考察考核党的干部时都将“德”放在首位,体现了“德”的重要性。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强调和强化“德”的“地位”。
  德有善恶,才无好坏。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笔者认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从“小”入手,做起、改起,修德立身,完善自我。
  力避给人“穿小鞋”。“小鞋”原本指封建时代缠了小脚的妇女们穿的一种绣着花的鞋,是对女性的束缚。现在,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打小报告、公报私仇、私底下报复等称为“穿小鞋”。“穿小鞋”显现了一个人的心机不纯、动机不良、心理扭曲、心态失衡。这对于接受过党性教育的党的干部来说,此种心理不可存在,即便存在也不可“实施”。诚然,想给人“小鞋”穿,肯定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委屈”“怠慢”“无视”等,心里有气无处发,一门心思找“机会”、想“办法”进行报复。但无原则甚至无端“穿小鞋”,到头来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党员干部面對“委屈”“压抑”“反感”,要学会理性“释放”,要把这些不良心情作为检验自己定力、耐力的“试金石”,作为修德修行的“大魔咒”。不给人“穿小鞋”就要多“想”,多想想自己的过错和不足,想想自己在言行上是否有“出格”的地方,把别人给自己的“小鞋”作为检视自己行为的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给人“穿小鞋”就要多“谈”,有时无事找“对方”开诚布公地谈心谈话,谈工作、谈生活,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让其感受自己的宽广胸襟,这样更能起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不给人“穿小鞋”就要多“做”,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做出成效,做出特色,领导满意、同事认可,那么给人“穿小鞋”者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要听信“小道消息”。非官方发布,非自己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亲身感到,道听途说,我们都可称其为“小道消息”。一方面,“小道消息”是“来路不正”的关于对党员干部的任免、对违法违纪者的查处、对中央大政方针妄议、对客观事实的歪曲,以及别有用心人的造谣惑众等;另一方面,是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明真相是非的“个人传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贻害不浅。党员干部一定要强化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些干部中,乱评乱议、口无遮拦现象比较突出。如果造谣生事那是违反党纪甚至违反国法,但这些人就是在那儿调侃,传播小道消息,东家长西家短,乱发议论,热衷于转发网上不良信息……不负责任地传播消息、发表议论,也不是在正式场合说的,但其腐蚀性、涣散性也是非常严重的。”对此,党员干部不但要不信、不传、不议政治上的“小道消息”,而且要想法对歪曲事实的消息予以抨击、纠正,不能人云亦云,或“闭口缄默”。对有关个人的“小道消息”,不做“软耳朵”,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他要告诉我?为什么我要相信?听了以后我该怎么对待?莫为浮尘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人的视力范围、视力盲区有时也会“欺骗”自己,更何况通过别人的口去听。
  做人莫使“小心眼儿”。“小心眼儿”顾名思义就是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多疑多虑。这种人不但得理不让人,就是“无理”也得争三分。这种人往往小肚鸡肠,记“坏”不记好,“报复”心理严重,为人处世吃不得半点儿小亏。“小心眼儿”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会经常生活在气氛、嫉恨、忧郁、愤懑当中,影响工作、学习与生活。作为党员干部,一方面,对待他人不使“小心眼儿”,做到胸怀坦诚、襟怀坦荡,敢于吃亏、吃气、吃怨;另一方面,对待组织,对待“公事”,不耍“小心眼儿”“小聪明”。不假公济私、公私不分、徇私枉法、自私自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党员干部提出了四种“小心眼儿”要特别引起注意,即侥幸心理,提醒党员干部莫耍所谓的“高明手段”贪占“小便宜”;攀比心理,看到身边的人搞“小腐败”,便心理失衡“揣摩效仿”;补偿心理,“认为为他人办了事”,得些东西属理所当然;从众心理,“认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与其保持操守,不如随波逐流”。针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小心眼儿”能造成“大祸害”。事实证明,许多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落马为囚,都是这些“小心眼儿”“小聪明”造成的,他们面对党规法纪,表面上可谓“加强学习”“严格遵守”,但背地里又在耍“小聪明”“小伎俩”,总认为“人不知鬼不觉”,甚至搞“下不为例”,不但忘记了党纪国法,也丢掉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古训,到头来往往“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弄得身败名裂,可谓害己害人,坑国坑家。
  当然,党员干部强德立行,律己正身还注意不搞“小圈子”“小动作”,不占“小利益”“小便宜”,不打“小算盘”“小主意”,等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慎独慎微,尤其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善于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守住底线、稳住心神、筑牢防线、始终如一,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于见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对有些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豁达一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字不“小”。“小”能成事,亦能败事。党员干部一定要正视“小”字、小事,从“小”做起,从“小”改起,谨小慎微,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增强素质水平,做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的干部。
  (责编 / 刘博)
其他文献
纪检监察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只有自身率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真正承担起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当前,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工作,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监管好自己,执纪者要做遵守纪律的标杆。各级党委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保持队伍纯洁和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纪检监察队伍。  纪检监察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对其工作有什么样的要求
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未来,要担当起组织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管好自己的“口”。  口德要佳。就是要求年轻干部要以容人、容事的宽容心态对待同事、下属,对于别人的长处、优点要发自内心予以欣赏、肯定、接纳,给予热情鼓励、中肯评价、多方宣传;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足要宽容包含、善意提醒,主动帮助改正。千万不要对别人的成绩、优点以嫉妒的口吻冷嘲热讽,对别人的缺点、弱项以幸灾乐祸的心态竭力挖苦、揭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只有把幸福观建立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获得幸福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执政党,才能真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添加新动力。  一、党员干部幸福观的含义  所谓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观点和态度。刘云山同志曾经说过:“幸福观与人生
办好中国的事情,關键在党,关键在管党治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修身齐家、为官从政以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提供了基本遵循,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并躬行实践。  一、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必须在“三严三实”上发挥表率作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作出简单明了的阐述,这是我党结合治党实践对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为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不偏离方向,必须对“全面从严治党”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从显义、隐义和深义三个层次逐层把握。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内涵;显义;隐义;深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凝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完整的反腐败思想,主要包括:以“零容忍”态度面对腐败;重视制度反腐,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度重视巡视的作用;反对腐败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方面提出的一系列的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  1927年8月1日凌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率领两万多北伐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是党和军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开篇。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以下简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理论判断,并在这一基础上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理论地位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