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风险的分类控制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c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过高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而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不力则是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不力的问题,利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不良贷款的对策,提出应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进行分类控制,对高风险企业贷款、低风险企业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指出对低风险企业建立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银行信贷 风险控制 逆向选择 个人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261-02
  
  一、导论
  
  当前,我国的不良贷款数额过高已经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严重问题,如何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环境方面,认为宏观的金融制度不够完善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只有从根本上改善整个金融环境才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唯一出路。这种说法确实没有错误,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宏观金融制度的改善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变革才能逐渐完善。所以在我们能拥有一个完美的金融体系和道德体系之前,仍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具体的贷款业务进行风险控制,以遏制住不良贷款的继续产生发展。
  目前的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理论还很薄弱,由于国内银行业起步较晚,加上缺乏技术创新,多数理论方法是直接由外移植而来,缺乏系统性和适应性。缺乏合理的理论引导使得银行风险控制不力,进而导致我国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对于银行应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问题研究不少,陈晖、单国莉(2006)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分析银行贷款风险,提出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是引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因。陈华(2007)从制度缺陷角度分析我国商业有银行道德风险,论证制度的稀缺是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冯涛(2007)则用博弈的方法,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银行贷款风险进行研究,指出惩罚机制的风险防范作用。
  以上这些研究都在理论上提出了可以较好地克服银行贷款风险的方法,而且在实践中商业银行也都有所应用,但不良贷款还是有增无减,这是为何?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规避掉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由于实施成本过高而虎头蛇尾。因为按照以上的三种应对策略,对同一笔贷款既要在事先了解足够的信息,再经过严密的审核,对内部信贷人员施以足够的奖惩机制,并对贷款的走向进行严格监控。这事实上是一项成本过高难以完成的任务,结果就是虽然有好的对策却无法彻底贯彻实行。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徒有对策却难以实行的现状?笔者认为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改变商业银行对各种贷款风险控制“一刀切”的做法,将贷款风险分类,按贷款风险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使得难以实行的风险防范方案变得可行。比如对于风险较小的企业,银行根据以前的信用记录确定其风险较小后,就没有必要对其过于严密地审核,只需在贷款发放后加强监控就可以。这样就能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在改变了“一刀切”的策略后,就不需要对每笔贷款都采取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是各有其侧重点地应对不同种类的贷款,这样就可以使每笔贷款的工作量减少1/2到1/3,使银行避免虽有控制方法却无实施能力的尴尬。
  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而言,可以将银行贷款的风险分为以下三类区别对待:即高风险企业贷款、低风险企业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这里的高风险和低风险企业的区分主要根据企业以往的资信状况和企业信用评级等级来区分,而个人信用贷款则包括个人借贷业务与助学贷款等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贷款。
  
  二、高风险企业的风险防范
  
  对高风险企业的贷款,应当主要采取加强信息搜寻和信息传递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防范措施,防止其逆向选择,将主要精力放在贷款前的审核上。银行借贷市场上企业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结果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拿到贷款的人。逆向选择的普遍存在是源于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借贷市场上众多企业风险程度各不相同,当银行不能观测到项目投资风险或确定风险成本太高时,银行就只能根据平均风险状况来决定贷款利率。于是低风险企业选择退出,而只有高风险企业才愿意支付高利率获取贷款,最终使贷款整体风险水平提高。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高风险企业防范逆向选择是第一要务,因为风险越高的企业越会去寻求贷款。那么如何防范逆向选择呢,当然是从逆向选择的源头:信息不对称问题入手。
  引发逆向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只要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就会自然消失。而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当事人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对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我们认为他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没有信息优势。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签约前有意隐藏信息就会导致逆向选择的发生。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必然存在的。因为银行搜寻及获取企业信息是有成本的;在贷款过程中为达成契约所进行的谈判、监督也是需要成本的;而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的信息筛选、信号传递和信息分析也是需要成本的,故而银行和企业双方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即使是微弱的信息不对称,也足以对银行和企业间的贷款博弈造成重大的影响,银行可能就会将一个弱还贷能力类型的企业误判断为强还贷能力型,进而做出错误的贷款决定。
  那么,银行应当如何减少对贷款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呢?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可以根据信息结构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消除信息不对称。而比较常见的措施包括信息搜寻和信息传递。信息搜寻指委托人自己或通过专业的机构更充分有效地搜寻信息(如专业评级公司对企业类型的分类);信息传递指委托人或代理人通过信号发送或信息甄别方式传递信息(企业通过披露财务状况证明自己的还贷能力)。银行又应如何进行信息搜寻和信息传递呢?一方面银行需要自己主动地去搜索贷款企业的信息,另一方面需建立起企业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让企业在贷款计划中向银行披露自身的赢利水平、资源禀赋、经营管理状态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贷款发放后配合银行方面贷款责任人的工作,主动告知贷款资金的流向和投资渠道。通过增加贷款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使银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有了足够的了解,银行就可以很从容地判断是否对企业贷款,使高风险企业贷款风险大大降低。
  
  三、低风险企业的风险防范
  
  对低风险企业的贷款,主要应当加强银行内部人员控制,在贷款发放后应保持监控其资金走向,防止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在贷款审核和信息搜寻方面则无需投入过多人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低风险企业往往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以前的信用多属于良好类,银行因此没有必要去获取更多信息来决定是否贷款,而应该将精力放在贷款后的资金监控上,只要保证这些低风险企业不用贷款资金去做较高风险的投资即可放心地发放贷款。因此对于低风险企业贷款而言,最应当防范的就是银行内控出现漏洞,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银行内部的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员工与企业勾结,帮助高风险企业伪装成低风险型,从而轻易获取贷款;二是在贷款发放后,银行员工的不作为不监控,造成银行贷款资金被企业用于不恰当的方向。银行之所以会产生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职员和银行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银行员工是银行业务的代理人,承担收集客户信息、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职责。而银行又难以了解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于是只得采用以贷款数量判断员工努力程度的办法,结果导致员工在发放贷款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在发放出贷款后对贷后管理工作置之不理、监管不力、不能主动发现企业存在的现实的或隐性的风险,于是就滋生出了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要防止银行内部的委托人—代理人又应由何做起?对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靠对代理人实施足够的奖惩机制,只要奖励所得足可使其提高努力水平,惩罚所失可震慑其不敢越轨,那么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自然不复存在。具体到银行,可知其问题在于贷款是否偿还与内部人员自身利益不挂钩,所以审核和监督不完善。对此可以靠建立起第一责任人体系来解决问题。
  银行贷款的第一责任人体系,要求对于低风险企业的贷款,尤其是审核时并未仔细查验的优质企业客户贷款,都必须拥有该笔贷款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除了要对贷款的发放进行最后把关之外,还负有跟踪监控该笔贷款资金流向、保证贷款按期归还的义务。第一责任人应该对贷款采用跟踪检测的方式,定期对自己负责的贷款进行适度调查,对贷款的用途、效益和风险要一一检测清楚,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一定要防范于未然。而第一责任人拥有的相应权利为:可监控贷款企业的运作情况,拥有对企业风险投资的监督权,有权禁止企业将银行贷款投入到风险过高的项目中。银行则对第一责任人的工作分阶段进行考察,调动第一责任人监督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使用奖惩机制,对于到期时企业不能偿还贷款的情况第一责任人应负相应的责任,还将受到贷款数额一定比例的惩罚;而对能保证多笔贷款顺利偿还的第一责任人则实行足够的奖励。只要完善第一责任人体系,银行就可以在节省大量成本的情况下,控制住低风险企业贷款风险。
  
  四、个人信用贷款的风险防范
  
  目前的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多为抵押贷款,由于个人贷款额有限,即便到期还不上来也可以用抵押的车、房来充数,因此个人贷款相对企业贷款而言风险是较小的。但个人贷款业务中也有部分无抵押担保的贷款,如国家助学贷款其还款情况就不尽如人意了。国家助学贷款是纯粹靠个人信用维持的贷款,由于其无担保、靠信用维持的特征,滋生出了大量的违约逃债事件,其欠款不还的比例已经接近10%,远远高于个人消费贷款群体中千分之一的不还贷比例,以至银行纷纷对助学贷款“惜贷”。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性贷款会落到如此尴尬的局面,其中缘由值得深究。所以在这里就以助学贷款为例,分析一下个人信用贷款的风险防范问题。
  为何助学贷款的还贷率会如此不理想?从博弈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对于贷款学生而言,不还贷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占优选择。从贷款学生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如果按约还贷,其收益是获得信任,成本为贷款还款;而违约不还贷,收益是贷款资金,成本为信用损失。而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助学贷款发放后,因学生不还款而实施的惩罚机制是少之又少的,即因为失信而使大学生受到的实际损失其实是微乎其微。所以要改变助学贷款的现状,就应当从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入手,通过重视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加强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的方法让个人信用“值钱”起来。
  如何使个人信用更“值钱”?首先,银行应当加强对不还贷大学生的惩罚机制:通过对个人助学贷款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汇总后输入银行信用系统,并连接到学校和企业,以资源共享的方式使大学生助学贷款的信用记录能够传递到其用人单位,使其成为一个伴随终身的信用记录。而企业则根据其信用水平决定是否录用,银行也以此为参考决定住房贷款的发放与否。同时,学校也要从思想上对个人借贷者进行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意识。在大学里应当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门重点课程。学校要针对当前信用缺失的现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学生诚信教育中提到主导地位,充分认识到“信”的理念在塑造学生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惩罚机制和道德教育这样的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还款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改变对各种贷款风险控制一刀切的做法后,通过将银行贷款分为高风险企业贷款、低风险企业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三类区别对待,分别采用加强信息搜寻和信息传递、建立第一责任人体系和完善个人信用机制的方法来控制其风险,便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风险监管效率,抑制住不良贷款的产生和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晖,单国莉.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大学数学,2006(6)
  2.陈敏,刘海莉.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失信惩罚机制构建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冯涛.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2)
  4.陈建斌.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类型、特征与控制.经济师,2007(4)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13)(责编:若佳)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有关合同价款约定与支付规定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合同价款的约定、工程预付款、工程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还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生物翻转课堂中,教师课前应制作好精良的微课视频,课中应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从而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生物;微课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
水运建设项目施工发承包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对整个项目造价影响在25%左右,本总结了该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现状问题,从发包方、承包方、第三方咨询机构及公证机构与评标
2013年3月6日,呋虫胺首次在中国获准登记,该有效成分的成功获批标志着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正式登陆中国市场。2012年,呋虫胺就在印度刮起了一阵旋风,仅仅一年时间销售额超过1亿
按照《广州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管理规定(试行)》及“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指南”的规定,建立辖区水上安全风险管控新机制,增强辖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能力。沙角海事处高度重视安全
故障现象一辆东风牌平头载货汽车,车主反映在开前照灯时原车水温表打到最高处,关闭前照灯后恢复正常指示。为此车主换了一个直感式水温表,结果故障依旧,开远光比近光上升得更多。
本文分析了灯浮标钢材表面的腐蚀因素,探讨灯浮标防腐的保护措施,提高灯浮标的维护效果和助航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