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同抑郁的孩子共处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工作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加强抑郁症防治,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在“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内容中,“青少年”被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认识抑郁症、以及鼓励他们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
  在这条新闻下面,我们发现有网友留言“别,直接初中开始吧”,这条留言还得到过百的点赞,从中不难看出大家对青少年抑郁的认知在提升,但同时也处于非常迷茫、不知如何应对的境况。
  事实上,在笔者的心理咨询执业过程中,因抑郁前来寻求帮助的青少年,年龄跨度从11、12岁到20多岁。可以说,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是需要家长关注的心理危机高发期。
  在咨询过程中,笔者感到部分家长对如何与被确诊抑郁症的孩子相处,还有一些认知误区。这些认知误区不仅不利于孩子病情的恢复,严重的甚至会加重病情。比如,是不是可以减药、停药?是不是可以恢复上学?孩子是不是装的?是不是想太多才会这样?
  其实这些疑问在咨询中都可以通过讨论,去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状态,但我们最担心的是咨询终止,这样我们就失去了讨论如何改进的机会,失去了继续帮助孩子和整个家庭的机会。
  笔者和一些咨询师朋友督导的时候,经常会聊到一个话题,如何鼓励家长让孩子坚持长期心理咨询。我们都接触过咨询了三、四个月,甚至几次心理咨询后,就停止咨询的个案。
  以下是笔者询问家长原因时,得到的部分反馈:

1.感觉孩子已经好多了


  事实
  1.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较长时间
  许多心理疾病的形成都是长期得不到适宜的情感反馈和支持造成的。相应的,想要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情况,不管是哪种流派的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和孩子一起工作较长时间,帮助孩子建立新的关系,学习建立新的看待、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重建对自我的认知。这都不是几个月能完成的。
  笔者在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进修时,教授們经常对家长说的话是:“你花了那么多年把孩子变成这样,现在也要准备好那么多年等待孩子慢慢变好。”
  2.疾病有反复
  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在治疗和痊愈的过程中,经常会经历反复的过程。抑郁症也同样有很多个波动期,就算是一直坚持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也一样会经历波动,这就是这类疾病的特点。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目前看起来好多了,就以为痊愈了,这反而会带来隐患。
  3.很多孩子会对父母隐瞒真实情况
  很多抑郁的来访者告诉我,“在爸妈面前每天装得开开心心的,真的好难受,爸妈都以为我好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情况还很严重。”
  他们隐瞒的理由有的是不想让家长担心,有的是看到父母为自己担心的样子太有压力,有的是父母催促自己快点好起来……抑郁症患者真的有办法“装出”好了的样子。孩子是否痊愈,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评估,不要自己下判断。
  对策
  当孩子确诊心理疾病后,家长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或者说,家长要改变以往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改变家庭生活的状态。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好多了,你正在考虑是否要减药、停药或者停止心理咨询,请和孩子的主治医师讨论,不要自行决定。

2.已经对孩子降低要求了


  事实
  1.抑郁者会体会到低价值感、能力减退感,对孩子降低要求并不能使之提升
  甚至有的孩子从父母降低要求中,解读出父母放弃自己、对自己失望的感受,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与重性抑郁发作有关的无价值感或内疚感,包括对自我价值不现实的负面评价,或对过去小失败的内疚性的先占观念或思维反刍。这样的个体经常误读中性或琐碎的日常事件,把它们当成个人缺点的证据,同时在感受上夸大了对不顺利事件应承担的责任。”

  2.父母对孩子降低要求,并不能直接改变孩子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
  随着个人的成长,会把父母、老师、社会等外在的权威的判断标准内化为对自己的评判,弗洛伊德称之为“超我”,有时候我们也可称之为道德或良知。一个人的超我建立起来后,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进行“审判”,觉得自己无价值、有罪等。因此,即使父母改变了对孩子的要求,甚至经常肯定、鼓励孩子,也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影响到孩子的人格结构。
  对策
  和抑郁的来访者开展咨询工作时,心理咨询师会寻找来访者身上的积极资源和闪光点,以此提升来访者的自我价值感和能力感。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全然接纳来访者,不管此时对方有多么糟糕,这样的接纳可以让来访者感受到“我不需要做什么,也依然是有价值的”。
  家长需要学习如何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不需要做什么,也依然是有价值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体验。但很多时候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积攒了很多压力,很难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始终保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经常是孩子一表现出负面情绪,家长就着急想把孩子往好的方面引导,如果引导了一阵子没见效,就开始烦躁。所以让孩子和心理咨询师保持长期稳定的咨访关系,有助于孩子体验被全然接纳的感受。

3.陪孩子旅游散心了


  事实
  旅游作为散心的选择,确实有效。从防御机制上来讲,旅游是一种“隔离”。把自己和原本产生问题的环境、关系“隔离”开,这样问题好像就不存在了。
  但是大部分人不能一辈子都在旅游,旅游结束还是要回到原来的环境、关系中,还是要面对这些问题。所以没过多久,以前的问题还是会回来。
  对策
  去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如何应对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4.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了


  事实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自觉对孩子有愧的家长身上,希望用无微不至地照顾,“弥补”过错,让孩子“回归正常”。但是个体的发展有很多“关键期”,这些“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是错过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对应的是孩子0-6个月的时期,当孩子进入到青少年时期,无微不至的照顾反而让孩子感觉“窒息”;若孩子配合这种照顾方式,行为甚至心智将会“退行”到婴幼儿时期。所以我们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家庭中,会看到孩子好像什么都不会做,生活自理能力、思考成熟度,低于其年龄应有的水平。
  心理学家比昂认为,挫折在孩子成长,尤其是思考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挫折就是主要养育者和孩子在互动过程中,没能“猜”对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提供照顾,但是养育者发现错误之后进行调整,让孩子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接受需要的照顾。
  当孩子可以容忍一个挫折时,这个挫折就不再是挫折了。所以,对青少年来说,无微不至地照顾并不是最佳的养育方式。
  对策
  心理学家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主要养育者(一般来说是母亲)对挫折的容忍度有多大,养育的孩子对挫折的容忍度就有多大。所以家长需要更多耐心,学习陪伴和等待,学习在适当的时机给与一些提示,促进孩子的自主思考和能力体验。

5.药都吃上了,应该没问题了


  事实
  现代心身医学基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一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这个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
  首先是人格上的差异,比如性格冲动急躁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性格内向消极的人容易得支气管哮喘;其次是个人看待问题的差异,比如一直都是优等生的学生某次考差了,如果解读为自己是废物,就会遭受巨大的精神打击,如果解读为小失误就没有问题;再次是社会支持系统,比如一个人身边始终有理解、支持的人,即使遭受了挫折,也可以走出来。
  因此现代心身医学推荐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心理治理 社会支持系统重建。仅仅服药,并不能改变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也不能改变人格气质,更无法增进社会支持系统。
  对策
  在坚持服药的基础上,坚持稳定的心理咨询,学习家庭沟通技巧,提升家庭对孩子的支持资源。

6.我们一直在鼓励孩子


  事实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中对抑郁有这样的描述:“人们最初将个体抑郁归因于过快、过早地断奶,或早年遭遇了超出其应对能力的某些挫折……用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来解释这种心理机制,上述现象即被描述为自我虐待或转向内部的愤怒。弗洛伊德的这一解释在临床实践中很受欢迎,受到同道们的热捧,他们开始努力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愤怒起源,以便于扭转抑郁的病理性过程。”
  从心理动力角度理解抑郁,是因为在遭遇挫折或经历丧亲之痛后,伤痛未被“看到”或共情,內心没有顺利经历“伤痛-哀伤-哀悼”这一自然的修通疗愈过程。所以,在和抑郁者咨询时,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做的是“看到”和共情这一份伤痛,让抑郁者充分表达这些伤痛和哀伤,充分哀悼,甚至表达愤怒。但鼓励会阻断这个过程,抑郁者便无法开启这一修通疗愈的过程。
  对策
  孩子早年经受了自己无法承受的挫折或丧亲之痛后,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会采用各种防御措施,以维护一个表面的、虚假的自我。为了修通这一过程,达到疗愈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允许抑郁者慢慢建立信任后,放下防御,再去进行表达。
其他文献
春天是那样的美好,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春天播种。拿起我们的笔,用我们的文字将美丽的春天写一写。  一、观春天之景,积累素材。  1.通过你与春天的亲密接触,你能说说春天有哪些特点吗?(阳光、红花、春雨……)  2.春天与冬天相比,不同在哪里?(温暖、柔和、有活力……)  3.人们的衣着、神态有什么变化?(衣服穿得少了,颜色鲜艳了,挺起胸走路了……)  4.植物有什么变化?(桃花开了,
在非洲坦噶尼喀湖岸边的浅水塘里,生活著一种鱼。其中普通雄鱼的颜色是和雌鱼一样的褐灰色,性特征也未发育完全。然后,一旦某条雄鱼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征服了它的同类而成为这一群鱼的统领,奇特的变化便发生了,这条雄鱼的身体在一瞬间变成了鲜黄色或蓝色,并迅速发育出性器官,在它脊背的顶端还添加了引人注目的鲜红色,就像正出席豪华晚宴的男人的双排扣西服上衣口袋里露出的彩色丝帕。寻求在同类中的统御地位,是即便低
吃过早餐,他穿上衬衫,打好领带。   穿上裤子,系好腰带,又穿好袜子和鞋子。   “咦,我的帽子去哪了?”他不禁纳闷。  他这儿找找,那儿翻翻,可哪里都找不到。   “奇怪了!昨晚真该把它放在柜子上。算啦,谁说非得戴帽子?”  到了中午,塔格叔叔想:“今天天气真好,我到外面去吃午餐吧。”紧接着,麻烦来了。   一只鸽子从头顶飞过,“啪嗒!”一坨鸟粪正好落在了他的头上。   塔格叔叔吓得大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  过年时,大人给了他“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阿隆索·吉哈達是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吗?可怜的乡绅是荒唐的骑士吗?或者,更究竟些,一个人何以是他自己?   问题在答案的阴影中漫漶如蔽——典型之一是,关于铜盘是不是头盔的本体论争议,经由无记名表决的民主方式获得了一个毋庸置疑的答案:铜盘即是头盔。依此类推,我即是非我,爱即是不爱。如此撕裂与悖谬,正是现代性的原初形态。   作为一种被精心选择的结果,现代性貌似偶然、实则必然地释放着前所未有的噪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绿岸(Green Bank)小镇有143名居民,被称为美国“最安静的小镇”。在这里,当地法律禁止使用手机、Wi-Fi、微波炉等等现代电子科技产品,俨然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绿岸小镇安装有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罗伯特·C·伯德绿岸望远镜。该望远镜可以听到数亿英里外的声音,用以“聆听”外星人的声音,探测地球以外的生命的迹象,这也是小镇需要绝对安静的原因。  即使最为微弱
藤的岁月   我看见昨日星辰,冷冷地在风中徘徊。多年前的你,已在时间里丢失。每当走在分岔路口,意见相左时,你只能裂变出另一个自己,你以为,这样便能拥有更多的选择。一次又一次,你不断与世界抗争,如藤蔓延,生出了更多的方向。   你从深山老林中出来,看见另一个世界,你不再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你躺在杯子里,尝试杯中窥人。你随波逐流,尝试更自由的生活。你也曾钻到更深的泥土里,尝
主持人:姚 风  主持人语:台湾优秀的诗人和翻译家陈黎先生从花莲为我们送来一组异常精彩的译诗,作者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大家对这些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智利女诗人密丝特拉儿在爱的绝望中把心跳嫁接给杏树,孤绝地让生命继续生长;惯于旋转意象万花筒的聂鲁达显得克制内敛,一缕芳香穿越记忆,空灵得弥久不散;米沃什写的也是记忆,记忆中的“相逢”引起的却是诗人对生命的消逝的感叹和惊奇;相比之下,布罗茨基却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开诚说:“蜘蛛之所以能随时捕获小虫,就因为它那个网是联系、结构得很好的,假如蜘蛛东吐一丝,西挂一缕,那么它到处爬动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在学习上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触类旁通,以至融会贯通。”这是金开诚的读书方法,可以名之曰:“蜘蛛结网法”。  金开诚就是依靠这种读书法取得治学上的成功的。据知情者介绍:金开诚在北大任教20多年中,讲过许多种课程,先是研究现代文学,后又转向古典文
毛泽东经常看书看得很晚,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很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但是他不听。  后来,徐涛发现毛泽东喜欢聊天,就找机会和毛泽东到户外散步聊天。有一天,两人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在湖南读师范的时候,喜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读得不多,还得补课。”徐涛说:“我正好相反,社会科学的书读得太少,现在也得补课。”毛泽东兴致来了:“我们以后多聊点自然科学吧。”后来,他问徐涛:“石油怎么开采?怎么炼?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