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创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都是采用一些优秀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这些目标虽是优秀教师甚至是专家写的,有其非常优秀的一面,但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它不能适应“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原则,它只是在自己教学的那个小范围内适用,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如存在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别;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知识面上的差别;智商高的学生与智商相对较弱的学生学习进度上的差别等;其二,技能目标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切合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用性不强;其三,它强调的是单科化、单课型、课堂型的教学目标。教学工作要求是全方位、系统性地育人,还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型、学科联系型、人格培养型的育人目标;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需要科学理解,深化创新。
2 创新教学目标的操作
怎样创新和实践创新教学目标呢?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2.1 以实践为主进行正确引导,激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哪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
2.2 教学目标应有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之分。以前的教学目标,一味强调的是学生怎么样怎么样,应完成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标,而从未提出教师应具有哪些目标。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关键是要让学生懂、让学生会学和学会,这就决定了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或是在非课堂教育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如何达到目标,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和内化。
2.3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教师目标去激发学生完成新的目标。
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现学生由少知到多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偏知到全知,由孤知到发散,由求同到求异。我在教学寓言《滥竽充数》时,通过读文,学生达成共识:“滥竽充数”的意思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然后,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李军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罢了。”当大家认为填“滥竽充数”恰当时,教师追问:“‘滥竽充数’不是没水平吗?怎么……”一句话触到了学生的偏知点,惊异顿生,激发了认知冲突,内化顺应,认识由偏到全。“滥竽充数”既可以贬用,又可以表示自谦的褒用。学生在快乐完成了新的教学目标。
2.4 根据社会发展所需和学生学习所得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具有适应性和弹性。现在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照抄的教学参考书和一些出版社出的教案书上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把“因材施教”的原则抛之于九霄云外。把教学目标“一刀切”,从而造成学生懂的、会的可能还会长篇累犊地讲,而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反而没讲,没解决,本来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很难的问题,却根据别人的“教学目标”把这个难点的问题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了,于是造成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结果。怎么办呢?我觉得应在平时了解收集学生的信息,分析情况,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参与的情况,把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来制订教学目标,解决学生想学的,对于这样的目标,学生自己有趣,容易达到,有成功感,因此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任何事物都两面性,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层次的因素,学生想学的,能够想到的毕竟有限,如果光是突出学生学习这一主体时,把教师这一组织中心忽略了,就容易造成学生只学到肤浅、片面的知识,所以,还得发挥教师的组织中心作用,在学生自主制定的目标达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双基需要制定“应学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两全其美。如我在开展创新学习研究时,对同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三个教师根据三个班学生的不同,有的重基础知识目标,有的重能力技能素质目标,有的重情感目标,都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2.5 根据个体行为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扬长“补”短,激发动机,引导学生选择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变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广,要想让一个学生成为“全才”可能是比较难的,是少有人实现的。根据激励理论中人的行为基本模式: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满足需要;若能在人应具备的众多素质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特长、最喜欢、最需要着重发展的素质,作为这个学生的原刺激物,使他产生需要再提高的欲望,并把这一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机,从而转变其学习的行为,从而达到目标,得到成功,得到满足,学生有趣、有动力,容易成功找到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同时兼顾补短,把基本的素质兼顾。这样,学生有了兴趣的、产生动力的刺激因素,自然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市有两所在本地的王牌中学。某学生原来在第一中学读书,成绩平平,教师不喜欢,同学不亲近,本来聪明伶俐的学生却被外界的压力压得产生极重的自卑感,成绩一落千丈,被迫想尽办法转入另一中学。到新的环境后,教师极有经验,发现其有组织和文娱的天赋,扬其所长,让她出任学生会文娱部长。果然表现不凡,很快成了学校的名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恢复了信心。同时她自己马上意识到若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好意思当干部,且自己又不笨。教师见机因势利导,学生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奋发图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同样,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用正强化的方法强化学生特长的一个方面,以此为原发刺激物,扬长补短,发展新的目标。
2.6 扩大层面,增长见识,以“素质促进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各类教学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互相促进。用德育目标中的意志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目标,用非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正如学科之间有交叉性、互动性一样,学生的素质也如此:条条大路通罗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素质,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一种途径,除课堂之外,还应从很多方面、很多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让一种目标促进另一种目标,一种素质促进另一种素质;一种知识促进另一种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素质。如语文素质对数学素质有帮助一样,学生其它方面的素质也能相互促进。又如教学《柯里亚的木匣》一课时,就让学生跟二年级学过的《刻舟求剑》来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不仅找出了柯里亚与渡江人的相同点,而且也找出了他们二者之间的相异点。有的学生说:两课课文写的故事差不多,柯里亚是挖出埋在地里的木匣子,渡江人是跳进水里去捞宝剑。另一个学生说:柯里亚肯动脑筋,他想到自己长大了,步子也比过去大了,所以他成功了。那个渡江人不肯动脑筋,所以他没有捞到自己的宝剑。还有个学生说:一次,我打扫教室前的清洁区,先是顶着风扫,结果刚扫好的地方又刮过许多纸片。我开动脑筋找窍门,顺着风扫,问题就解决了。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取得成功。
当然,教学目标有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体现这些内容。这些目标不是必须一条条写在教案上,而应在教师的意识中,体现在恰当的细节中。而这些内容完全在课堂中体现,显然是不足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目标时时、事事、处处有意识地体现和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一点上,魏书生给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教育的特点,积极稳妥、适度恰当;应该让目标具有系统性,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而非在一种课、一节课、一个教师、一段时间来实施。
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大胆转变观念,运用创新教学理论去指导并深化创新“三维”教学目标,既注重知识与训练技能,又注重方法与过程,还注意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全面育人的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始终,努力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航向,必定能够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1-08-03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都是采用一些优秀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这些目标虽是优秀教师甚至是专家写的,有其非常优秀的一面,但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它不能适应“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原则,它只是在自己教学的那个小范围内适用,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如存在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别;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知识面上的差别;智商高的学生与智商相对较弱的学生学习进度上的差别等;其二,技能目标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切合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用性不强;其三,它强调的是单科化、单课型、课堂型的教学目标。教学工作要求是全方位、系统性地育人,还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型、学科联系型、人格培养型的育人目标;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需要科学理解,深化创新。
2 创新教学目标的操作
怎样创新和实践创新教学目标呢?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2.1 以实践为主进行正确引导,激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哪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
2.2 教学目标应有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之分。以前的教学目标,一味强调的是学生怎么样怎么样,应完成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标,而从未提出教师应具有哪些目标。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关键是要让学生懂、让学生会学和学会,这就决定了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或是在非课堂教育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如何达到目标,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和内化。
2.3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教师目标去激发学生完成新的目标。
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现学生由少知到多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偏知到全知,由孤知到发散,由求同到求异。我在教学寓言《滥竽充数》时,通过读文,学生达成共识:“滥竽充数”的意思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然后,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李军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罢了。”当大家认为填“滥竽充数”恰当时,教师追问:“‘滥竽充数’不是没水平吗?怎么……”一句话触到了学生的偏知点,惊异顿生,激发了认知冲突,内化顺应,认识由偏到全。“滥竽充数”既可以贬用,又可以表示自谦的褒用。学生在快乐完成了新的教学目标。
2.4 根据社会发展所需和学生学习所得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具有适应性和弹性。现在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照抄的教学参考书和一些出版社出的教案书上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把“因材施教”的原则抛之于九霄云外。把教学目标“一刀切”,从而造成学生懂的、会的可能还会长篇累犊地讲,而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反而没讲,没解决,本来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很难的问题,却根据别人的“教学目标”把这个难点的问题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了,于是造成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结果。怎么办呢?我觉得应在平时了解收集学生的信息,分析情况,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参与的情况,把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来制订教学目标,解决学生想学的,对于这样的目标,学生自己有趣,容易达到,有成功感,因此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任何事物都两面性,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层次的因素,学生想学的,能够想到的毕竟有限,如果光是突出学生学习这一主体时,把教师这一组织中心忽略了,就容易造成学生只学到肤浅、片面的知识,所以,还得发挥教师的组织中心作用,在学生自主制定的目标达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双基需要制定“应学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两全其美。如我在开展创新学习研究时,对同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三个教师根据三个班学生的不同,有的重基础知识目标,有的重能力技能素质目标,有的重情感目标,都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2.5 根据个体行为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扬长“补”短,激发动机,引导学生选择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变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广,要想让一个学生成为“全才”可能是比较难的,是少有人实现的。根据激励理论中人的行为基本模式: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满足需要;若能在人应具备的众多素质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特长、最喜欢、最需要着重发展的素质,作为这个学生的原刺激物,使他产生需要再提高的欲望,并把这一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机,从而转变其学习的行为,从而达到目标,得到成功,得到满足,学生有趣、有动力,容易成功找到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同时兼顾补短,把基本的素质兼顾。这样,学生有了兴趣的、产生动力的刺激因素,自然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市有两所在本地的王牌中学。某学生原来在第一中学读书,成绩平平,教师不喜欢,同学不亲近,本来聪明伶俐的学生却被外界的压力压得产生极重的自卑感,成绩一落千丈,被迫想尽办法转入另一中学。到新的环境后,教师极有经验,发现其有组织和文娱的天赋,扬其所长,让她出任学生会文娱部长。果然表现不凡,很快成了学校的名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恢复了信心。同时她自己马上意识到若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好意思当干部,且自己又不笨。教师见机因势利导,学生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奋发图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同样,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用正强化的方法强化学生特长的一个方面,以此为原发刺激物,扬长补短,发展新的目标。
2.6 扩大层面,增长见识,以“素质促进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各类教学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互相促进。用德育目标中的意志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目标,用非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正如学科之间有交叉性、互动性一样,学生的素质也如此:条条大路通罗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素质,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一种途径,除课堂之外,还应从很多方面、很多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让一种目标促进另一种目标,一种素质促进另一种素质;一种知识促进另一种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素质。如语文素质对数学素质有帮助一样,学生其它方面的素质也能相互促进。又如教学《柯里亚的木匣》一课时,就让学生跟二年级学过的《刻舟求剑》来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不仅找出了柯里亚与渡江人的相同点,而且也找出了他们二者之间的相异点。有的学生说:两课课文写的故事差不多,柯里亚是挖出埋在地里的木匣子,渡江人是跳进水里去捞宝剑。另一个学生说:柯里亚肯动脑筋,他想到自己长大了,步子也比过去大了,所以他成功了。那个渡江人不肯动脑筋,所以他没有捞到自己的宝剑。还有个学生说:一次,我打扫教室前的清洁区,先是顶着风扫,结果刚扫好的地方又刮过许多纸片。我开动脑筋找窍门,顺着风扫,问题就解决了。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取得成功。
当然,教学目标有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体现这些内容。这些目标不是必须一条条写在教案上,而应在教师的意识中,体现在恰当的细节中。而这些内容完全在课堂中体现,显然是不足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目标时时、事事、处处有意识地体现和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一点上,魏书生给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教育的特点,积极稳妥、适度恰当;应该让目标具有系统性,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而非在一种课、一节课、一个教师、一段时间来实施。
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大胆转变观念,运用创新教学理论去指导并深化创新“三维”教学目标,既注重知识与训练技能,又注重方法与过程,还注意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全面育人的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始终,努力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航向,必定能够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