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清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病登高,艰难潦倒,百无聊赖。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老诗人瘦骨嶙峋的身躯,伫立在夔府临江的山上,在萧瑟的秋风之中,吟哦他那心灵深处的悲歌。
以上所举几类,当然不是悲秋文学的全部,读者已经感受到有一股浓厚的悲秋气氛扑面而来。这种悲秋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蒹葭》开头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借清秋景物起兴“引起所咏之辞”,表现这位男主人公因求偶不得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不过正式提出悲秋,最早抒写悲秋文学的作家作品,是宋玉的《九辩》。这首诗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借秋天萧瑟之景,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苦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有名的一篇悲秋文字。此后,这种文学绵绵不绝,代有其人,使几千年的中国文坛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秋氛围。为什么许多诗文都写到悲秋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意象经营,做到“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特点和优良传统。而意象就是情景交融的凝聚物。古代诗人写作抒情诗,从来很少直接宣泄,多数是通过外界景物来寄托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烘托气氛,构成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艺术世界中,作者不言“愁”,读者却感到整首诗充满了“愁”;作者不说“悲”,读者却有凄怆难耐,悲不胜言之感。
第二,离亭别泪、边塞风霜、羁旅行役、闺怨深情、失意登楼等五类诗歌,虽说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感情基调则是一样的,都是抒写一种悲愁凄苦之情。因为无论是离亭话别,还是羁旅行役,都会在人的感情屏幕上布上一层阴影。“多情自古伤离别”。欢聚之事,都是使人高兴的,而亲(友)人的离散,则使人难受,因为中国人很讲求天伦之乐。
第三,萧索凄清的秋景,最适合于表达内心愁苦之情。为什么?这里涉及古人对秋的认识。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先从秋色、秋容、秋气、秋声四个方面,对秋进行描绘。从他的描绘中我们看到除了秋容清明,给人以“天高日晶”、明朗开阔的感受外,无论从秋色、秋气、秋声诸方面看,秋给予人的感受,都是萧条寂寥,摧败零落的。
因此,根据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原则,用萧瑟凄清的秋景,来表达内心凄怆悲愁之情,那就很自然了。
以上所举几类,当然不是悲秋文学的全部,读者已经感受到有一股浓厚的悲秋气氛扑面而来。这种悲秋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蒹葭》开头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借清秋景物起兴“引起所咏之辞”,表现这位男主人公因求偶不得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不过正式提出悲秋,最早抒写悲秋文学的作家作品,是宋玉的《九辩》。这首诗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借秋天萧瑟之景,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苦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有名的一篇悲秋文字。此后,这种文学绵绵不绝,代有其人,使几千年的中国文坛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秋氛围。为什么许多诗文都写到悲秋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意象经营,做到“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特点和优良传统。而意象就是情景交融的凝聚物。古代诗人写作抒情诗,从来很少直接宣泄,多数是通过外界景物来寄托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烘托气氛,构成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艺术世界中,作者不言“愁”,读者却感到整首诗充满了“愁”;作者不说“悲”,读者却有凄怆难耐,悲不胜言之感。
第二,离亭别泪、边塞风霜、羁旅行役、闺怨深情、失意登楼等五类诗歌,虽说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感情基调则是一样的,都是抒写一种悲愁凄苦之情。因为无论是离亭话别,还是羁旅行役,都会在人的感情屏幕上布上一层阴影。“多情自古伤离别”。欢聚之事,都是使人高兴的,而亲(友)人的离散,则使人难受,因为中国人很讲求天伦之乐。
第三,萧索凄清的秋景,最适合于表达内心愁苦之情。为什么?这里涉及古人对秋的认识。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先从秋色、秋容、秋气、秋声四个方面,对秋进行描绘。从他的描绘中我们看到除了秋容清明,给人以“天高日晶”、明朗开阔的感受外,无论从秋色、秋气、秋声诸方面看,秋给予人的感受,都是萧条寂寥,摧败零落的。
因此,根据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原则,用萧瑟凄清的秋景,来表达内心凄怆悲愁之情,那就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