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提高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工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探讨。
1 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要用情去指导学生的朗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以美读通情,以美读传情,以美读激情,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与作者感情共鸣,心灵相通,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3 强化朗读的训练宽度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朗读水平的提高在一个有梯度性的特点,在第一梯度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必须共性地掌握,读“准”,读“实”,可是最后一个梯度却是个性的张扬,每个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可用统一的朗读停顿、重轻音的方式去规定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提高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工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探讨。
1 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要用情去指导学生的朗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以美读通情,以美读传情,以美读激情,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与作者感情共鸣,心灵相通,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3 强化朗读的训练宽度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朗读水平的提高在一个有梯度性的特点,在第一梯度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必须共性地掌握,读“准”,读“实”,可是最后一个梯度却是个性的张扬,每个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可用统一的朗读停顿、重轻音的方式去规定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