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基亚、黑莓这些曾经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沦落,无不在提醒我们,巨型企业要时时保持危机感。因此,腾讯成立了能够打败现有产品的团队,微信即是腾讯内部团队竞争的结果。
坦白讲,如果微信不是出自腾讯,而是另外一家公司,我们可能现在根本挡不住。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甚至是传统行业,一个企业看似牢不可破,但仍存在危机,若把握不住趋势,没有改变和创新,就会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瞬间就可能灰飞烟灭。
传统行业触网必须颠覆
有了互联网之后,每个传统行业都会有升级换代的变化,有人称之为改良。我认为改良肯定不行,一定要颠覆。只要在某个传统行业内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就叫颠覆,而且必须在这个行业扎得很深。
比如,京东做3C产品,唯品会做服饰,以及毛利很高专门卖钻石的,看似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仍是传统行业。它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实现罢了,但一定要在这个行业扎得很深,清楚供应链、货源在哪里,服务怎么样,是否够专业等。
包括以前不起眼的搜房网,目前市值已经和三大门户差不多。以前认为搜房网很小,但搜房几千名员工在不同的城市扎得很细。最近上市的几个企业,比如58同城,包括没有上市的,比如美团,团购网站几千人,都需要扎得很深,只不过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在做。但本质上,剥掉互联网的壳,还是传统行业。而这些都是“又颠覆、又改良”的一种结果。
再比如制造业,国内的小米,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雷军对互联网很熟悉,所以很多软件、硬件加服务,加粉丝经营,加用户高度介入生产过程以及在微博上搞活动。很多人认为,传统手机商不就是在微博发几句话吗?这是忽悠吗?他们或许认为很简单,实际上背后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在做,甚至硬件不挣钱,靠服务,靠产生的用户群,因为网络硬件是跟用户连在一起,不是卖完就丢掉用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客服,而是卖完之后生意才刚开始。
所以,很多的传统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用互联网的思想去做。
最近很多企业都用一种看似有互联网精神的方式,请粉丝内测,其实这是口碑营销,因为只有高端用户才能试用。美国很火的汽车特斯拉,也是口碑经营,只有少数精英用户才可以用。有人说,电动汽车深圳不是有比亚迪吗?但它们的思路不一样,特斯拉是先做跑车,相对互联网化,里面是全智能的。例如,车要不要维修,全部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感应到,包括很多各地充电的桩都是用服务的形式去做,然后在网上形成口碑。这些都是在用互联网思想方式跟传统行业结合。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肯定能结合,现在连3D打印都可以跟互联网结合,传统行业一样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推进。甚至有时候不是跟互联网结合,但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去做,例如线下餐饮海底捞,它运用了很多互联网化思维,把口碑做到很极致,也是一种想法。
多一手准备
很多人问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这个潮流来了以后怎么办?都知道了以后又该怎么去应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不适应有关系。这确实是最大一个区别,可能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说现在应该改变什么,可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但现在往往是人在其中,没有切肤之痛,所以很难去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做改变的。
怎么样能够给自己多一个准备,即使是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与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是有矛盾的事情。所以不妨尝试一下,因为你不做的话,你的对手或者是想抢你市场的对手一定也会做,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为什么诺基亚曾经如日中天,市值2000亿欧元,最终却以47亿美元卖掉。它曾经坚决摒弃安卓,但后来还是衰落了;微软坚持要维护Windows和Office,这是它的摇钱树,是最大的收入利润,它不肯放弃,但现在却很被动;苹果新发布的Office软件全部免费,而以前却要收费。这是一招错后面步步被动的尴尬局面,所以最终还是要做软硬一体化。
看好O2O和手游
如今移动支付竞争越来越激烈,但电子购物还没有那么快,有很多人希望在PC上慢慢看。反而是O2O,例如携程、去哪儿,现在手机上都已经有40%到60%的下载量了。包括团购现在也大量通过手机来完成,为什么?因为消费者自身需要这种服务,团购去吃饭,人就在路上,不在电脑上。我有一次问美团的CEO王兴,现在团购吃饭到进餐厅要隔多久,他说以前比较长,现在只要一个小时,就在去餐厅的路上,去哪儿吃找一下就订了。这个演变速度比想象中快得多。
手游打得火热。近两个月,人们突然间发现微信在用社交做手机游戏。前不久是斗地主,一天超过2000万人在玩。还有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已经上线一年多,日活跃用户70万,一上微信数字便达到1700万,主要是利用了“加社交”,它可以跟你的朋友比。但这些都属于轻度尝试,韩国、日本在这方面很早就已经证明。但是往后怎么发展,特别是重度的、大型的游戏要怎么开发,这些都还不确定。
移动互联网商业化是大趋势
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就是加了“移动”两个字。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应该是个延伸过程。而我认为,这远远不只是一个延伸,它甚至是一个颠覆。以后每个设备都能够连上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都将全部连接在一起。
今年,超过70%的流量来自移动互联网终端,但来自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收入,全行业不超过20%,因为它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只是叫好不叫座,增量不增收。
Google、Facebook一样面临这个问题。直到最近半年,包括Facebook也是最近才创新高,从25美元涨到50美元,它们在无线上的收入模式也开始显现。
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我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到最后还往下掉,以至于快跌穿当时拿的那个价钱。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以25美元出手卖掉。当时我觉得很难,难的是怎么将移动互联网商业化。不过它真的做到了,当然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身处其中,甚至可能外界的投资者也搞不太清楚,只看到一个大趋势。
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商业化未必那么快,但趋势是可以看到的,现在这么多人用手机、用互联网的服务,也不可能坏到哪里去。
回归产品和用户体验
我们谈所谓的颠覆,是让你之前的产品和服务受到很大的挑战,这个产品几乎是一样的东西。比如做搜索,我们的团队就完全照着百度,人家有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搜狗就很聪明,搜索拼不过,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迂回地走,走另外的路,就比我们做得好。我们的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做来做去,越做越没希望,因为一模一样的东西很难做。包括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始终没办法突破。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创新层出不穷,它跟别人做的东西都不一样,要走一个差异化路线。这个东西有没有吸引力不知道,也有不成功的,还有很多一开始觉得很有创新,但最后无疾而终的。
所以,有时候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行业最终会出来,因为我们不是十几岁的小孩,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喜欢。现在要问小孩,怎么样,来做一下测试,觉得你们喜欢吗,你们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比我们看得准,所以如果我们判断不出,起码要找人看,多听别人的意见。
互联网已经开始在改变音乐、游戏、媒体、零售等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去触摸市场,包括游戏、O2O、移动支付、广告等,这些领域的空间都很大,而未来互联网也将会改变每一个行业。传统企业即使还想不出怎么去结合互联网,但一定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摸索,一步步地去做。
[编辑 周春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坦白讲,如果微信不是出自腾讯,而是另外一家公司,我们可能现在根本挡不住。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甚至是传统行业,一个企业看似牢不可破,但仍存在危机,若把握不住趋势,没有改变和创新,就会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瞬间就可能灰飞烟灭。
传统行业触网必须颠覆
有了互联网之后,每个传统行业都会有升级换代的变化,有人称之为改良。我认为改良肯定不行,一定要颠覆。只要在某个传统行业内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就叫颠覆,而且必须在这个行业扎得很深。
比如,京东做3C产品,唯品会做服饰,以及毛利很高专门卖钻石的,看似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仍是传统行业。它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实现罢了,但一定要在这个行业扎得很深,清楚供应链、货源在哪里,服务怎么样,是否够专业等。
包括以前不起眼的搜房网,目前市值已经和三大门户差不多。以前认为搜房网很小,但搜房几千名员工在不同的城市扎得很细。最近上市的几个企业,比如58同城,包括没有上市的,比如美团,团购网站几千人,都需要扎得很深,只不过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在做。但本质上,剥掉互联网的壳,还是传统行业。而这些都是“又颠覆、又改良”的一种结果。
再比如制造业,国内的小米,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雷军对互联网很熟悉,所以很多软件、硬件加服务,加粉丝经营,加用户高度介入生产过程以及在微博上搞活动。很多人认为,传统手机商不就是在微博发几句话吗?这是忽悠吗?他们或许认为很简单,实际上背后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在做,甚至硬件不挣钱,靠服务,靠产生的用户群,因为网络硬件是跟用户连在一起,不是卖完就丢掉用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客服,而是卖完之后生意才刚开始。
所以,很多的传统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用互联网的思想去做。
最近很多企业都用一种看似有互联网精神的方式,请粉丝内测,其实这是口碑营销,因为只有高端用户才能试用。美国很火的汽车特斯拉,也是口碑经营,只有少数精英用户才可以用。有人说,电动汽车深圳不是有比亚迪吗?但它们的思路不一样,特斯拉是先做跑车,相对互联网化,里面是全智能的。例如,车要不要维修,全部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感应到,包括很多各地充电的桩都是用服务的形式去做,然后在网上形成口碑。这些都是在用互联网思想方式跟传统行业结合。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肯定能结合,现在连3D打印都可以跟互联网结合,传统行业一样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推进。甚至有时候不是跟互联网结合,但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去做,例如线下餐饮海底捞,它运用了很多互联网化思维,把口碑做到很极致,也是一种想法。
多一手准备
很多人问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这个潮流来了以后怎么办?都知道了以后又该怎么去应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不适应有关系。这确实是最大一个区别,可能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说现在应该改变什么,可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但现在往往是人在其中,没有切肤之痛,所以很难去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做改变的。
怎么样能够给自己多一个准备,即使是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与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是有矛盾的事情。所以不妨尝试一下,因为你不做的话,你的对手或者是想抢你市场的对手一定也会做,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为什么诺基亚曾经如日中天,市值2000亿欧元,最终却以47亿美元卖掉。它曾经坚决摒弃安卓,但后来还是衰落了;微软坚持要维护Windows和Office,这是它的摇钱树,是最大的收入利润,它不肯放弃,但现在却很被动;苹果新发布的Office软件全部免费,而以前却要收费。这是一招错后面步步被动的尴尬局面,所以最终还是要做软硬一体化。
看好O2O和手游
如今移动支付竞争越来越激烈,但电子购物还没有那么快,有很多人希望在PC上慢慢看。反而是O2O,例如携程、去哪儿,现在手机上都已经有40%到60%的下载量了。包括团购现在也大量通过手机来完成,为什么?因为消费者自身需要这种服务,团购去吃饭,人就在路上,不在电脑上。我有一次问美团的CEO王兴,现在团购吃饭到进餐厅要隔多久,他说以前比较长,现在只要一个小时,就在去餐厅的路上,去哪儿吃找一下就订了。这个演变速度比想象中快得多。
手游打得火热。近两个月,人们突然间发现微信在用社交做手机游戏。前不久是斗地主,一天超过2000万人在玩。还有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已经上线一年多,日活跃用户70万,一上微信数字便达到1700万,主要是利用了“加社交”,它可以跟你的朋友比。但这些都属于轻度尝试,韩国、日本在这方面很早就已经证明。但是往后怎么发展,特别是重度的、大型的游戏要怎么开发,这些都还不确定。
移动互联网商业化是大趋势
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就是加了“移动”两个字。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应该是个延伸过程。而我认为,这远远不只是一个延伸,它甚至是一个颠覆。以后每个设备都能够连上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都将全部连接在一起。
今年,超过70%的流量来自移动互联网终端,但来自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收入,全行业不超过20%,因为它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只是叫好不叫座,增量不增收。
Google、Facebook一样面临这个问题。直到最近半年,包括Facebook也是最近才创新高,从25美元涨到50美元,它们在无线上的收入模式也开始显现。
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我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到最后还往下掉,以至于快跌穿当时拿的那个价钱。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以25美元出手卖掉。当时我觉得很难,难的是怎么将移动互联网商业化。不过它真的做到了,当然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身处其中,甚至可能外界的投资者也搞不太清楚,只看到一个大趋势。
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商业化未必那么快,但趋势是可以看到的,现在这么多人用手机、用互联网的服务,也不可能坏到哪里去。
回归产品和用户体验
我们谈所谓的颠覆,是让你之前的产品和服务受到很大的挑战,这个产品几乎是一样的东西。比如做搜索,我们的团队就完全照着百度,人家有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搜狗就很聪明,搜索拼不过,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迂回地走,走另外的路,就比我们做得好。我们的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做来做去,越做越没希望,因为一模一样的东西很难做。包括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始终没办法突破。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创新层出不穷,它跟别人做的东西都不一样,要走一个差异化路线。这个东西有没有吸引力不知道,也有不成功的,还有很多一开始觉得很有创新,但最后无疾而终的。
所以,有时候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行业最终会出来,因为我们不是十几岁的小孩,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喜欢。现在要问小孩,怎么样,来做一下测试,觉得你们喜欢吗,你们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比我们看得准,所以如果我们判断不出,起码要找人看,多听别人的意见。
互联网已经开始在改变音乐、游戏、媒体、零售等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去触摸市场,包括游戏、O2O、移动支付、广告等,这些领域的空间都很大,而未来互联网也将会改变每一个行业。传统企业即使还想不出怎么去结合互联网,但一定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摸索,一步步地去做。
[编辑 周春林]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