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联系。历史学科是强调联系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规律,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实现知识迁移的四种模式
1.同质迁移
已习惯的旧知识对其性质类似的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就是同质迁移。这类迁移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
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时,由于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国、元、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明白了在“一国两制”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样,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
2.因果迁移
已习惯的旧知识对与其在逻辑上存在因果关系的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就是因果迁移。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节时,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后学生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就能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去探究学习,从而达到因果迁移的效果。
3.文史迁移,政史迁移
已熟悉的文史知识对未学习的历史知识学习的促进性影响,叫做文史迁移。把政治观点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互相印证,加深认识叫做政史迁移。
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我们向学生讲述《鸿门宴》、《赤壁之战》、《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介绍楚汉相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前后,让学生比较认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大战役的影响,使所学的文史知识得到迁移应用,既收到互相深化的效果,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二、促进历史知识迁移的三种途径
1.构筑一个优质的有利迁移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的一个最关键因素。要构筑优质认识结构,首先,我们对教材体系进行解读,方法是以教材的目录为突破口,从章题、节题与框题的内在联系中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使之脉络分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具有包容性与统摄性的知识结构。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板书,使之能够体现出不同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内在逻辑联系。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画线索、编提纲、列表格等,使知识结构化。
2.提高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概括化的知识最有利于迁移。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因而也就越能顺利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多概括,及时概括。例如,在讲述《宋代的社会生活》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直接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来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还要让学生能分类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的表现,如衣服、食物、娱乐等。
3.培养有利于迁移的情感态度,形成有利于迁移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可进行启发诱导、情绪感染、创设情境等,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例如,我们学习“商鞅变法”后,如果教师刻板地提问:“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那只能导致学生死背课本,无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设计提问时,变换情景,列出以下四种情况:(1)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2)有人提出,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3)大地主王力有四个儿子,父子同居一室,子孙满堂,变成大户人家;(4)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然后要学生判断商鞅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商鞅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这样是对所需解答的问题采取变换情景或启发诱导的方法进行提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加深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中心中学)
一、实现知识迁移的四种模式
1.同质迁移
已习惯的旧知识对其性质类似的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就是同质迁移。这类迁移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
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时,由于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国、元、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明白了在“一国两制”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样,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
2.因果迁移
已习惯的旧知识对与其在逻辑上存在因果关系的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就是因果迁移。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节时,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后学生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就能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去探究学习,从而达到因果迁移的效果。
3.文史迁移,政史迁移
已熟悉的文史知识对未学习的历史知识学习的促进性影响,叫做文史迁移。把政治观点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互相印证,加深认识叫做政史迁移。
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我们向学生讲述《鸿门宴》、《赤壁之战》、《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介绍楚汉相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前后,让学生比较认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大战役的影响,使所学的文史知识得到迁移应用,既收到互相深化的效果,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二、促进历史知识迁移的三种途径
1.构筑一个优质的有利迁移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的一个最关键因素。要构筑优质认识结构,首先,我们对教材体系进行解读,方法是以教材的目录为突破口,从章题、节题与框题的内在联系中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使之脉络分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具有包容性与统摄性的知识结构。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板书,使之能够体现出不同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内在逻辑联系。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画线索、编提纲、列表格等,使知识结构化。
2.提高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概括化的知识最有利于迁移。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因而也就越能顺利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多概括,及时概括。例如,在讲述《宋代的社会生活》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直接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来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还要让学生能分类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的表现,如衣服、食物、娱乐等。
3.培养有利于迁移的情感态度,形成有利于迁移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可进行启发诱导、情绪感染、创设情境等,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例如,我们学习“商鞅变法”后,如果教师刻板地提问:“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那只能导致学生死背课本,无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设计提问时,变换情景,列出以下四种情况:(1)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2)有人提出,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3)大地主王力有四个儿子,父子同居一室,子孙满堂,变成大户人家;(4)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然后要学生判断商鞅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商鞅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这样是对所需解答的问题采取变换情景或启发诱导的方法进行提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加深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