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探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合作学习是势在必行的。
一、指导学生掌握小组学习活动的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探究、合作的重要学习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从本能的需要到自觉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程序。小组学习活动基本程序为确定合作伙伴——确定学习目标——确定活动模式。
教师首先要在学生个体兴趣爱好上下功夫,然后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为学生编排座位,有利于课堂上开展小组活动,座位可以是互补式,即学习能力的互补、学习习惯的互补、兴趣爱好的互补等。座位也可以是共进式。其次是正确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能力地位,找到和自己能力接近又是最喜欢的合作伙伴。
确定合作伙伴只是合作的序幕,教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在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确定等级指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决定,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自主活动的开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有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学习目标,根据学习要求,可制定如下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组词,找到生字词在课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理解其意思。(2)读通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3)深入领会文章内容,透过内容想开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找出重点句并理解。(4)领悟表达方法并体会其巧妙,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了一个还可以进行下一个,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人人有事做,而且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
构建活动模式是在确定学习伙伴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共同商议用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完全是他们个性的体现。有的互相协作、查资料解决问题;有的互相之间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同样解决问题。方式灵活,使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二、帮助学生创设问题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問题讨论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越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讨论就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如果说让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指导是小组讨论的关键。教师要在小组学习活动展开前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环境。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的指导为:(1)认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并用简短的语句概括。(2)看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并努力找问题的答案。(3)找上下文词句的矛盾点。(4)找课文内容的疑难点。(5)找事物、人物的特点。(6)标出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这样做,学生在自我发现中锻炼分析判断能力;在自主探究中锻炼理解想象能力;在交流、答问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容易把学生引入固定模式的答案之中,难以体现学生个别的体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能力、兴趣比较相近的学习小组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跳水》,孩子爬上桅杆,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船长命令得救呢?答案很多,有张网接住孩子,有抱棉被垫在甲板上,甚至有放充气垫到甲板上等等。然后请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讲明自己小组办法的可行性,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最终不仅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个难点:船长的行动体现了船长的机智与果断。
四、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认知能力、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各有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不会完全一致。在一个小组中,即使是对同一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深地评价,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一个小组内如何评价呢?(1)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弄清观点的来源;(2)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3)把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意见比一比。在组与组之间,除上述做法外,还可以展开辩论。教师要参与学生活动之中,了解情况,适当点拨,对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要给予充分明确的肯定、判断,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指导学生掌握小组学习活动的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探究、合作的重要学习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从本能的需要到自觉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程序。小组学习活动基本程序为确定合作伙伴——确定学习目标——确定活动模式。
教师首先要在学生个体兴趣爱好上下功夫,然后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为学生编排座位,有利于课堂上开展小组活动,座位可以是互补式,即学习能力的互补、学习习惯的互补、兴趣爱好的互补等。座位也可以是共进式。其次是正确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能力地位,找到和自己能力接近又是最喜欢的合作伙伴。
确定合作伙伴只是合作的序幕,教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在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确定等级指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决定,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自主活动的开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有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学习目标,根据学习要求,可制定如下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组词,找到生字词在课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理解其意思。(2)读通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3)深入领会文章内容,透过内容想开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找出重点句并理解。(4)领悟表达方法并体会其巧妙,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了一个还可以进行下一个,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人人有事做,而且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
构建活动模式是在确定学习伙伴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共同商议用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完全是他们个性的体现。有的互相协作、查资料解决问题;有的互相之间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同样解决问题。方式灵活,使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二、帮助学生创设问题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問题讨论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越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讨论就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如果说让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指导是小组讨论的关键。教师要在小组学习活动展开前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环境。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的指导为:(1)认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并用简短的语句概括。(2)看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并努力找问题的答案。(3)找上下文词句的矛盾点。(4)找课文内容的疑难点。(5)找事物、人物的特点。(6)标出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这样做,学生在自我发现中锻炼分析判断能力;在自主探究中锻炼理解想象能力;在交流、答问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容易把学生引入固定模式的答案之中,难以体现学生个别的体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能力、兴趣比较相近的学习小组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跳水》,孩子爬上桅杆,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船长命令得救呢?答案很多,有张网接住孩子,有抱棉被垫在甲板上,甚至有放充气垫到甲板上等等。然后请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讲明自己小组办法的可行性,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最终不仅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个难点:船长的行动体现了船长的机智与果断。
四、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认知能力、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各有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不会完全一致。在一个小组中,即使是对同一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深地评价,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一个小组内如何评价呢?(1)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弄清观点的来源;(2)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3)把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意见比一比。在组与组之间,除上述做法外,还可以展开辩论。教师要参与学生活动之中,了解情况,适当点拨,对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要给予充分明确的肯定、判断,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