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2014年的放假安排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此前呼声很高的恢复五一黄金周、延长春节假期等并未在新的放假安排中实现,尤其是除夕被“踢”出春假长假“序列”,激起了民众的热烈讨论。
“假日”有一部绵长的历史。从汉代以后,中国便有了明确的假日制度。总体来看,由唐及清,朝廷规定并实施的“国定假期”呈现出日趋减少的曲线。对假日的各种规定,完善了国家的制度建设,成为我们今天看待假日制度的一个参考。
从西汉到明清,“国定假期”的减少曲线图
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杨联陞的一篇不长的论文《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
按照杨联陞的考证,早在汉代,朝廷就有明确的休息日制度,当时的官员们每五天中有一天休息日。这个假日被称为“休沐”(意为休息和洗发的日子)。这一作息惯例一直延续至隋朝,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发生了变化,延长至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假日。此后,这种被称为“旬假”或“旬休”的制度从唐朝一直执行到元朝。明清以后,官员的假期进一步被削减,虽说“旬假”作为惯例可能仍在实际生活中有效,但朝廷公开的典章制度中已经取消了官员的休假。
西汉有个小官叫张扶,是个工作狂,遇着“休沐”也不沐,照常“坐曹治事”。最后大家说服他的上级郡守薛宣,单给他下了个教令,告诉他“虽有公职,家亦望私恩意”,应该“归对妻子,相乐邻里”。张扶接着教令恍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面红耳赤地改掉了自己不爱休假的坏毛病。
除了上述这种像现在的双休日一样的常规性假期外,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朝廷都规定有节庆假日。在唐宋两朝,还有分别放假1天、3天、5天或7天的大小节庆。例如,最重要的春节和冬至日都放7天假。按照杨联陞的统计,中国历史上官方节假日最多的应该是唐朝,当时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迦牟尼、老子诞辰的各1天……宋朝有54个“国定节日”,但放假的只有18天,它被称为“休务”,其他的节日里需要照常工作,这有点像元宵、冬至之类节日在今日的地位。
明清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第一次出现了长约一个月的春节长假期(亦称“冬假”),一般从十二月二十日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一直到第二年正月二十日前后。它的日期必须由主司天象节气的钦天监选定,并经过专门的“封印”和“开印”仪式。一般认为,“冬假”可以被视为对削减常规性的节庆假日的一种补偿。
不管怎么说,总体来看,由唐及清,朝廷规定并实施的“国定假期”呈现出的是一条日趋减少的曲线。这大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过去1000多年里中国历史的一种长期趋势: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强化,天下人对以皇权为中心的朝廷的责任和义务与日俱增,而其他社会关系则变得越来越松弛和不重要。
一个唐朝人的假期指南
除了上述这些节假日,每个人还会因为自己或亲属的婚丧嫁娶、异地探亲等被准许获得不少假期。杨联陞在论文中列举了在这方面最慷慨宽松的唐朝的规定大概如下:
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旅途时间不计在内)探亲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
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亲戚的有1天假;
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时间不计在内);其他近亲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
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官退职100天,这便是人们熟知的所谓“丁忧”;
其他近亲的丧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远亲的丧事放假5天、3天或1天;
师尊的丧事,放假3天;
父母和祖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放假1天;
每年的五月有15天的“田假”,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
这些规定中的绝大部分在宋朝依然有效,但到了明清,不是被完全废除,就是作为特例必须得到皇帝的钦定恩准。惟有“丁忧”制度在明清两朝得到了更为严格的遵守,但实际假期通常不满3年,而是27个月。
与今天的情况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上述这些规定都只是针对官员和太学、国子监学生这些吃朝廷俸禄者而言的。对于一般的士农工商,朝廷并不会规定什么节假日,而他们也自会根据各地风俗传统及各自营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假期作息。
苏轼的“黄金周”旅游攻略
苏轼曾在京城汴梁为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历史。他是大手笔,每每提前完成全月任务。但当时官府也搞“签到制”,是不能“迟到早退”的。苏东坡就盼望“旬假”,这一天他可在京城尽情游逛。当时汴梁乃世界最大都市,但再大的城市转几次也就够了,何况文人的爱好不在城市而在名山大川,于是东坡就向往着外出观光旅游。幸好每年有春节、寒食和冬至三个长假,他就利用这些假期游山玩水开阔眼界,他的许多佳作就写于旅游途中。
后来苏轼调任杭州知府,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但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就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几年后他又调黄州任职,假期里自然没少游历各地名胜古迹,元丰二年(1079)七月“鬼节”,人们都在家烧纸焚香,东坡却独自南下湖北探古访幽,还与友人泛舟赤壁,写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前赤壁赋》,过了一个愉快的“黄金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休假制度的时候被朱元璋给驳回了。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实际实施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现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
“假日”有一部绵长的历史。从汉代以后,中国便有了明确的假日制度。总体来看,由唐及清,朝廷规定并实施的“国定假期”呈现出日趋减少的曲线。对假日的各种规定,完善了国家的制度建设,成为我们今天看待假日制度的一个参考。
从西汉到明清,“国定假期”的减少曲线图
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杨联陞的一篇不长的论文《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
按照杨联陞的考证,早在汉代,朝廷就有明确的休息日制度,当时的官员们每五天中有一天休息日。这个假日被称为“休沐”(意为休息和洗发的日子)。这一作息惯例一直延续至隋朝,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发生了变化,延长至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假日。此后,这种被称为“旬假”或“旬休”的制度从唐朝一直执行到元朝。明清以后,官员的假期进一步被削减,虽说“旬假”作为惯例可能仍在实际生活中有效,但朝廷公开的典章制度中已经取消了官员的休假。
西汉有个小官叫张扶,是个工作狂,遇着“休沐”也不沐,照常“坐曹治事”。最后大家说服他的上级郡守薛宣,单给他下了个教令,告诉他“虽有公职,家亦望私恩意”,应该“归对妻子,相乐邻里”。张扶接着教令恍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面红耳赤地改掉了自己不爱休假的坏毛病。
除了上述这种像现在的双休日一样的常规性假期外,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朝廷都规定有节庆假日。在唐宋两朝,还有分别放假1天、3天、5天或7天的大小节庆。例如,最重要的春节和冬至日都放7天假。按照杨联陞的统计,中国历史上官方节假日最多的应该是唐朝,当时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迦牟尼、老子诞辰的各1天……宋朝有54个“国定节日”,但放假的只有18天,它被称为“休务”,其他的节日里需要照常工作,这有点像元宵、冬至之类节日在今日的地位。
明清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第一次出现了长约一个月的春节长假期(亦称“冬假”),一般从十二月二十日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一直到第二年正月二十日前后。它的日期必须由主司天象节气的钦天监选定,并经过专门的“封印”和“开印”仪式。一般认为,“冬假”可以被视为对削减常规性的节庆假日的一种补偿。
不管怎么说,总体来看,由唐及清,朝廷规定并实施的“国定假期”呈现出的是一条日趋减少的曲线。这大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过去1000多年里中国历史的一种长期趋势: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强化,天下人对以皇权为中心的朝廷的责任和义务与日俱增,而其他社会关系则变得越来越松弛和不重要。
一个唐朝人的假期指南
除了上述这些节假日,每个人还会因为自己或亲属的婚丧嫁娶、异地探亲等被准许获得不少假期。杨联陞在论文中列举了在这方面最慷慨宽松的唐朝的规定大概如下:
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旅途时间不计在内)探亲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
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亲戚的有1天假;
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时间不计在内);其他近亲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
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官退职100天,这便是人们熟知的所谓“丁忧”;
其他近亲的丧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远亲的丧事放假5天、3天或1天;
师尊的丧事,放假3天;
父母和祖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放假1天;
每年的五月有15天的“田假”,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
这些规定中的绝大部分在宋朝依然有效,但到了明清,不是被完全废除,就是作为特例必须得到皇帝的钦定恩准。惟有“丁忧”制度在明清两朝得到了更为严格的遵守,但实际假期通常不满3年,而是27个月。
与今天的情况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上述这些规定都只是针对官员和太学、国子监学生这些吃朝廷俸禄者而言的。对于一般的士农工商,朝廷并不会规定什么节假日,而他们也自会根据各地风俗传统及各自营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假期作息。
苏轼的“黄金周”旅游攻略
苏轼曾在京城汴梁为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历史。他是大手笔,每每提前完成全月任务。但当时官府也搞“签到制”,是不能“迟到早退”的。苏东坡就盼望“旬假”,这一天他可在京城尽情游逛。当时汴梁乃世界最大都市,但再大的城市转几次也就够了,何况文人的爱好不在城市而在名山大川,于是东坡就向往着外出观光旅游。幸好每年有春节、寒食和冬至三个长假,他就利用这些假期游山玩水开阔眼界,他的许多佳作就写于旅游途中。
后来苏轼调任杭州知府,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但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就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几年后他又调黄州任职,假期里自然没少游历各地名胜古迹,元丰二年(1079)七月“鬼节”,人们都在家烧纸焚香,东坡却独自南下湖北探古访幽,还与友人泛舟赤壁,写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前赤壁赋》,过了一个愉快的“黄金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休假制度的时候被朱元璋给驳回了。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实际实施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现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