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新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三维目标。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任务设计的针对性,而忽略了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造成任务之间相对零散,浪费学生思考时间,也造成学生产生大量思维碎片,还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进一步融合贯通。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个模块的任务设计中要使多个任务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有机统一。
1 现象与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已经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二次开发教材。课程标准定位的教学目标不是完成教材中给出的某些任务,而是让学生体验、掌握完成相同或相似任务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新课程赋予教师自主整合、开发教材的权利。但是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时不能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条件、认知规律等因素,只是针对教学目标孤立的“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
在进行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教学时,教师会发现整个单元是以“制作网站宣传我国传统智力玩具九连环”为主任务逐步展开的。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这个任务不太适合自己的学生,也无法激起学生太多的兴趣,只是在开始理论部分引用九连环示例,而在6.1.4节“开发制作阶段”以后设计了新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制作和地方特色有关的主题网站进行网站开发制作方面的教学。还有些教师直接针对网站制作的能力要求,选取了内容相对分散的考试题目作为目标任务,也有的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课时中,仅针对本次课甚至某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孤立的情景任务。例如,针对超链接教学设计一个任务,针对表单制作设计另外一个任务。这样处理也是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教师难免有滥用开发教材权利之嫌。因为这样做无疑使完整的教学内容变得零散,学生要想灵活的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还需要额外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进一步的消化、重组所学内容。
2 建议与操作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选取和地方特色有关的主题,或者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进行处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建议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也要注意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大到课程、模块,小到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尽量设计相同或者相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体系中系统地学习、体验相关知识与过程。前面的事例中,既然教师希望更换教材中的任务,建议在“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整个单元教学前就应整体规划好,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任务统一起来,避免理论学习阶段讨论的是“九连环”,在实践阶段实施的是其他主题。本人在教学时结合徐州本土特色,引导学生制作宣传徐州汉文化的专题网站。从6.1节信息集成开始就以“宣传徐州汉文化”为切入口讨论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在开发制作阶段,继续以此主题为主线,制作专题网站,促进学生学习网站制作的基本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经过前期的知识准备,加上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在制作网站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轻松地完成任务,掌握相关技能,还能深入挖掘,从网上查阅资料以更高级的技术展示主题和自己的思想,情感目标的实现也随之水到渠成。至于有些教师重视考试题或者喜欢针对具体操作目标进行任务设计的情况,建议教师将自己精选的试题或者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操作任务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统一实施教学;也可以考虑先定一个主题,再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提炼,融入主题任务中。
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教师选取、收集的示例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造成不同的操作技能练习的材料和主題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一份材料和主题为基础,将所有的操作知识点提炼出来,以此份材料为依据重新编制统一主题的问题,通过一份材料一个主题完成不同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没有必要每一类技能都启用一份单独的材料主题。若教师觉得精力有限,感觉重新编制困难,也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手段,避免主题零散。例如,编制故事,假设主人公遇到了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问题,请不同的小组协商、解决不同的问题,利用组间展示与评价的方式完成不同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从而避免每一组同学在零散的主题间消耗过多的精力。
3 价值与意义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每节课定位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教师以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可以减少学生再次了解新任务的时间,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而且还可以在前面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操作,避免了从零开始的重复工作。同时,教师在进行某些环节的新课教学时,复习的内容也将成为新内容的基础,使新内容呈现少量扩增的态势,使学生很容易自己去感悟、提高,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实践表明,学生在不同的主题间来回切换思维,活动效率远远低于对同一主题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思考。同时,教师若用过多零散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也会造成学生产生大量的思维碎片,教师若不帮助学生及时消化、串联这些碎片,学生也很难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设计的多个任务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养成由表及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施,将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洞察力。其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每多完成一个任务都是对同一问题的再认识,再分析(只是换了个角度和深度),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的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以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还可以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层层挖掘,培养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以整体性原则设计的多个任务,可以认为是一个体系,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成一项“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快乐,为学生以后宏观的规划、解决系统性问题提供了经验。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 反思与调整
信息技术教师以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效率是提高了,但学生面临的任务变得相对单调,学生解决相似问题的机会变少,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按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时,可以加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例如,布置全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其他同等类型的任务如何完成;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自己思考有无其他相似问题或者可以用新学技能解决的任务。这样,学生在系统化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扩充视野,发散思维。前面,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完成了“宣传徐州汉文化”网站的制作,教师完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的个人爱好,鼓励学生经过相似的过程完成自己喜爱的网站制作。或者让学生发现周围生活中需要利用网站进行宣传的情况,并帮其制作特色网站,开展文明的网络宣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并不是说它是一个万能的标准,各位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因素与环境,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徐顺.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冯锐.论整体性教学设计的设计观[J].远程教育杂志,
2009(5):19-22.
[3]侯器.建构式学习中任务设计的技术实现(一):语文学习任务设计概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5):14-16.
1 现象与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已经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二次开发教材。课程标准定位的教学目标不是完成教材中给出的某些任务,而是让学生体验、掌握完成相同或相似任务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新课程赋予教师自主整合、开发教材的权利。但是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时不能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条件、认知规律等因素,只是针对教学目标孤立的“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
在进行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教学时,教师会发现整个单元是以“制作网站宣传我国传统智力玩具九连环”为主任务逐步展开的。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这个任务不太适合自己的学生,也无法激起学生太多的兴趣,只是在开始理论部分引用九连环示例,而在6.1.4节“开发制作阶段”以后设计了新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制作和地方特色有关的主题网站进行网站开发制作方面的教学。还有些教师直接针对网站制作的能力要求,选取了内容相对分散的考试题目作为目标任务,也有的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课时中,仅针对本次课甚至某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孤立的情景任务。例如,针对超链接教学设计一个任务,针对表单制作设计另外一个任务。这样处理也是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教师难免有滥用开发教材权利之嫌。因为这样做无疑使完整的教学内容变得零散,学生要想灵活的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还需要额外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进一步的消化、重组所学内容。
2 建议与操作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选取和地方特色有关的主题,或者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进行处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建议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也要注意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大到课程、模块,小到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尽量设计相同或者相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体系中系统地学习、体验相关知识与过程。前面的事例中,既然教师希望更换教材中的任务,建议在“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整个单元教学前就应整体规划好,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任务统一起来,避免理论学习阶段讨论的是“九连环”,在实践阶段实施的是其他主题。本人在教学时结合徐州本土特色,引导学生制作宣传徐州汉文化的专题网站。从6.1节信息集成开始就以“宣传徐州汉文化”为切入口讨论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在开发制作阶段,继续以此主题为主线,制作专题网站,促进学生学习网站制作的基本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经过前期的知识准备,加上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在制作网站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轻松地完成任务,掌握相关技能,还能深入挖掘,从网上查阅资料以更高级的技术展示主题和自己的思想,情感目标的实现也随之水到渠成。至于有些教师重视考试题或者喜欢针对具体操作目标进行任务设计的情况,建议教师将自己精选的试题或者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操作任务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统一实施教学;也可以考虑先定一个主题,再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提炼,融入主题任务中。
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教师选取、收集的示例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造成不同的操作技能练习的材料和主題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一份材料和主题为基础,将所有的操作知识点提炼出来,以此份材料为依据重新编制统一主题的问题,通过一份材料一个主题完成不同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没有必要每一类技能都启用一份单独的材料主题。若教师觉得精力有限,感觉重新编制困难,也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手段,避免主题零散。例如,编制故事,假设主人公遇到了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问题,请不同的小组协商、解决不同的问题,利用组间展示与评价的方式完成不同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从而避免每一组同学在零散的主题间消耗过多的精力。
3 价值与意义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每节课定位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教师以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可以减少学生再次了解新任务的时间,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而且还可以在前面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操作,避免了从零开始的重复工作。同时,教师在进行某些环节的新课教学时,复习的内容也将成为新内容的基础,使新内容呈现少量扩增的态势,使学生很容易自己去感悟、提高,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实践表明,学生在不同的主题间来回切换思维,活动效率远远低于对同一主题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思考。同时,教师若用过多零散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也会造成学生产生大量的思维碎片,教师若不帮助学生及时消化、串联这些碎片,学生也很难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设计的多个任务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养成由表及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施,将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洞察力。其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每多完成一个任务都是对同一问题的再认识,再分析(只是换了个角度和深度),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的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以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还可以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层层挖掘,培养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以整体性原则设计的多个任务,可以认为是一个体系,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成一项“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快乐,为学生以后宏观的规划、解决系统性问题提供了经验。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 反思与调整
信息技术教师以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效率是提高了,但学生面临的任务变得相对单调,学生解决相似问题的机会变少,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按整体性原则设计任务时,可以加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例如,布置全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其他同等类型的任务如何完成;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自己思考有无其他相似问题或者可以用新学技能解决的任务。这样,学生在系统化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扩充视野,发散思维。前面,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完成了“宣传徐州汉文化”网站的制作,教师完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的个人爱好,鼓励学生经过相似的过程完成自己喜爱的网站制作。或者让学生发现周围生活中需要利用网站进行宣传的情况,并帮其制作特色网站,开展文明的网络宣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并不是说它是一个万能的标准,各位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因素与环境,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徐顺.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冯锐.论整体性教学设计的设计观[J].远程教育杂志,
2009(5):19-22.
[3]侯器.建构式学习中任务设计的技术实现(一):语文学习任务设计概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