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校企合作以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职业适应性已成为行业和高校的共同认识。如何让校企合作走向深入,使校企合作模式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最大的效能,是当前行业和高校都面临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以商业服务业为例,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方面入手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近年来,商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的代表,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扩大,出现人才难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一是商业服务业中的行业分类多、变化快、较高的沟通技巧要求等对从业人员的通用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都有较高要求;二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商业服务行业脱节,不能满足行业内企业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探寻破解上述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模式构建思路
(1)商业服务业和高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商业服务业和高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并做到“找准一个定位、实现两个转变、做好三个强化”。找准一个定位即根据商业服务业的行业特点,行业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通识理论宽度和专业理论深度,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培养模式由学校单边培养转变成学校与商业服务业企业双边共同培养,教学方式由以课堂为主转变课堂教学与现场模拟相结合。做好三个强化即强化创新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强化动手能力。通过树立创新的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强化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2)建立符合商业服务业特点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政府、行
业、企业、学校等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结合商业服务业分类多、变化快的特点,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提炼出来,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找准目标和路径。开展教育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相关研究和改革。商业服务业和高校要积极应对产业发展趋势,针对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要求,研究确定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要求,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针对性,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基本理论做到“必须”、“够用”,专业知识做到“实用”、“管用”,更突出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刪除陈旧教材内容,补充最新发展理论,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通过整合使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探讨及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整合,使这些方法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商业服务业特点,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相关岗位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交叉融合培养,突出商业服务业自身的岗位人才需求特点。(3)构建贴近商业服务业实际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为此,校企合作专业要建立起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率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可以实行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形式;也可予以建立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策划咨询等支持,实习基地负责安排学生实习岗位,派员工指导实习学生,为学生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还可以由学校利用校内实训场所、专业师资,由企业出设备出资金合作开办新企业,校办企业既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能对外营业取得利润,是集教学、生产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4)突出商业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行业部门、教育部门、院校、企业联合起来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这项跨部门、成体系的综合系统工程,共同研究培养谁,怎样培养,培养后如何发挥其作用等实际问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促进商业服务业中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和学校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制度设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办学的衔接机制。建立起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支撑的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质上并不为特定企业进行专门性人才培养,而是定位于为行业企业群在内的管理岗位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院校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内企业的岗位需求特点明确了各岗位人才培养的重点与具体内容,这种合作委员会的形式在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双方的选择面都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广。(5)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年青教师到商业服务行业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以合同或合作等方式,将商业服务行业内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纳入教师队伍,以强化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同时聘请国内外本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突出教学的前沿性、新颖性和现实性。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模式构建的难点
(1)缺少校企深度合作的社会环境。我国目前商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间存在一系列的对接矛盾。一方面国内商业服务业企业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以及对教育的理解的水平都与深度校企合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缺乏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除此之外,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有效激励与制约机制,这使得一些企业从主观上也缺乏类似于德、美、日等国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责任感。(2)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的认识上难达成一致。我国目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浅层次的实习实践合作上。一方面,很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实习实践场地不足等问题,对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考并不充分。另一方面,我国商业服务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发展水平还较低,不能从战略管理的层面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只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其与学校间很难开展全方位合作,这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3)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不健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包括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专门负责规划、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以及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开展中,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服务业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的发挥。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业服务业和高校面对竞争,特别是面对人才竞争,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携起手来共同面对。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培养出岗位适应性强、工作上手快的高素质人才,取得双赢。
参 考 文 献
[1]李红菊.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与我国中职教育改革[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7)
[2]蔡桂荣.浅议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革[J].企业导报.2010(7)
[3]吴秀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4]邓于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态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6(7)
[5]张新生.推进上海商业服务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些想法[J].上海商业.2010(8)
项目基金: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编号DFA100210)的子课题《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F10-SY14)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近年来,商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的代表,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扩大,出现人才难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一是商业服务业中的行业分类多、变化快、较高的沟通技巧要求等对从业人员的通用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都有较高要求;二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商业服务行业脱节,不能满足行业内企业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探寻破解上述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模式构建思路
(1)商业服务业和高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商业服务业和高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并做到“找准一个定位、实现两个转变、做好三个强化”。找准一个定位即根据商业服务业的行业特点,行业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通识理论宽度和专业理论深度,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培养模式由学校单边培养转变成学校与商业服务业企业双边共同培养,教学方式由以课堂为主转变课堂教学与现场模拟相结合。做好三个强化即强化创新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强化动手能力。通过树立创新的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强化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2)建立符合商业服务业特点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政府、行
业、企业、学校等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结合商业服务业分类多、变化快的特点,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提炼出来,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找准目标和路径。开展教育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相关研究和改革。商业服务业和高校要积极应对产业发展趋势,针对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要求,研究确定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要求,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针对性,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基本理论做到“必须”、“够用”,专业知识做到“实用”、“管用”,更突出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刪除陈旧教材内容,补充最新发展理论,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通过整合使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探讨及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整合,使这些方法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商业服务业特点,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相关岗位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交叉融合培养,突出商业服务业自身的岗位人才需求特点。(3)构建贴近商业服务业实际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为此,校企合作专业要建立起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率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可以实行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形式;也可予以建立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策划咨询等支持,实习基地负责安排学生实习岗位,派员工指导实习学生,为学生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还可以由学校利用校内实训场所、专业师资,由企业出设备出资金合作开办新企业,校办企业既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能对外营业取得利润,是集教学、生产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4)突出商业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行业部门、教育部门、院校、企业联合起来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这项跨部门、成体系的综合系统工程,共同研究培养谁,怎样培养,培养后如何发挥其作用等实际问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促进商业服务业中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和学校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制度设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办学的衔接机制。建立起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支撑的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质上并不为特定企业进行专门性人才培养,而是定位于为行业企业群在内的管理岗位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院校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内企业的岗位需求特点明确了各岗位人才培养的重点与具体内容,这种合作委员会的形式在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双方的选择面都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广。(5)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年青教师到商业服务行业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以合同或合作等方式,将商业服务行业内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纳入教师队伍,以强化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同时聘请国内外本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突出教学的前沿性、新颖性和现实性。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模式构建的难点
(1)缺少校企深度合作的社会环境。我国目前商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间存在一系列的对接矛盾。一方面国内商业服务业企业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以及对教育的理解的水平都与深度校企合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缺乏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除此之外,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有效激励与制约机制,这使得一些企业从主观上也缺乏类似于德、美、日等国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责任感。(2)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的认识上难达成一致。我国目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浅层次的实习实践合作上。一方面,很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实习实践场地不足等问题,对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考并不充分。另一方面,我国商业服务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发展水平还较低,不能从战略管理的层面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只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其与学校间很难开展全方位合作,这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3)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不健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包括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专门负责规划、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以及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开展中,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服务业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的发挥。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业服务业和高校面对竞争,特别是面对人才竞争,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携起手来共同面对。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培养出岗位适应性强、工作上手快的高素质人才,取得双赢。
参 考 文 献
[1]李红菊.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与我国中职教育改革[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7)
[2]蔡桂荣.浅议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革[J].企业导报.2010(7)
[3]吴秀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4]邓于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态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6(7)
[5]张新生.推进上海商业服务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些想法[J].上海商业.2010(8)
项目基金: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编号DFA100210)的子课题《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F10-SY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