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我想跟一个中学时代的好友说句话,突然发现她把我的微信删除了。我有点儿震惊,因为虽然我和她联系不多,但是她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后来我给她打了电话,才知道有一次她来北京,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信息,但我并没有如她预期中主动联系她并尽地主之谊。我只能耐心地告诉她:“我经常不看朋友圈,若你以后来北京最好直接发微信或打电话告诉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在我担任群主的亲友群里,我对某个亲戚分享的一篇说城里人不如乡下人淳朴的文章点评了一句,没想到那个亲戚勃然大怒,他的妻儿甚至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此后,他们的朋友圈就屏蔽了我和我的家人,至今都没有重新开放。
事后我仔细分析,发现这件事中竟然包含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性别歧视、家庭话语权的分配等重大课题。亲友间的联系原本只是定向联系和单纯的情感联系,大家没事时在一起聚聚,吃吃喝喝,交流一下感情,没必要涉及太多价值观的沟通。有了朋友圈之后,大家交流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可能引发价值观站队的东西,相互误解的概率容易呈几何倍数放大。
我不喜欢朋友圈带来的过度社交。原本我和我的亲友们各自生活,互不影响,一年几度的见面让我们分外亲切,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有了朋友圈之后,亲友各自晒着毫不相干的生活,比较着毫不相干的趣味,原本看不见的鸿沟变得十分醒目。这样交流的结果可能只是发现隔阂,却难以达成共识。
假如没有朋友圈,我本没有必要向亲友敞开我的生活,我们之间就不会因为过度沟通而产生误会;假如没有朋友圈,父母不会知道孩子和朋友们度过的一些时光,便没有机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们的生活。拜朋友圈所赐,父母看到自己以前没法接触到的孩子的世界,这时最好默默地看着,忍住发表任何意见的冲动。
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朋友圈屏蔽自己,不知道我的上述经历能不能让他们稍微理解一些。
我在看我女儿王若冲的朋友圈时,就秉持一个原则——除非涉及人身安全隱患,我会小窗提醒她一下,否则我只会点赞。毕竟,她让我看朋友圈已经是对我的信任,我不应该让她因此多了被家长评头论足的负担。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在朋友圈发表了不适合发表的意见,我也曾经因为王若冲发表了在我看来比较情绪化的内容跟她当面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未果。后来我明白了,在朋友圈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照样会在班级里乱说话,引发各种矛盾,而做父母的根本就看不见。这是他们成长的常态。
有一次,王若冲忽然跟我说,在朋友圈发言确实要谨慎。我问为什么,她说她的两个室友因为性格不合,在朋友圈吵起来了,结果A把B的一些生活中的私事公之于众,弄得B没法做人。看来,年轻一辈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自然就会明白朋友圈意味着什么,自己又该如何管理朋友圈。
有一个朋友责怪我不太关注朋友圈,我告诉她们确实如此,我连我女儿的朋友圈都不怎么关注。
朋友非常有心,真的去看了我跟我女儿在朋友圈的互动,看完后说:“你真是心大,连女儿的朋友圈都不怎么看,每次去看就是一口气点一圈赞。”我说我不是心大,我知道我女儿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之间也不缺乏私密沟通,看朋友圈不过是个补充。说句玩笑话,朋友圈都是给外人看的。
(摘自腾讯·大家专栏 图/亓寂)
后来我给她打了电话,才知道有一次她来北京,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信息,但我并没有如她预期中主动联系她并尽地主之谊。我只能耐心地告诉她:“我经常不看朋友圈,若你以后来北京最好直接发微信或打电话告诉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在我担任群主的亲友群里,我对某个亲戚分享的一篇说城里人不如乡下人淳朴的文章点评了一句,没想到那个亲戚勃然大怒,他的妻儿甚至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此后,他们的朋友圈就屏蔽了我和我的家人,至今都没有重新开放。
事后我仔细分析,发现这件事中竟然包含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性别歧视、家庭话语权的分配等重大课题。亲友间的联系原本只是定向联系和单纯的情感联系,大家没事时在一起聚聚,吃吃喝喝,交流一下感情,没必要涉及太多价值观的沟通。有了朋友圈之后,大家交流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可能引发价值观站队的东西,相互误解的概率容易呈几何倍数放大。
我不喜欢朋友圈带来的过度社交。原本我和我的亲友们各自生活,互不影响,一年几度的见面让我们分外亲切,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有了朋友圈之后,亲友各自晒着毫不相干的生活,比较着毫不相干的趣味,原本看不见的鸿沟变得十分醒目。这样交流的结果可能只是发现隔阂,却难以达成共识。
假如没有朋友圈,我本没有必要向亲友敞开我的生活,我们之间就不会因为过度沟通而产生误会;假如没有朋友圈,父母不会知道孩子和朋友们度过的一些时光,便没有机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们的生活。拜朋友圈所赐,父母看到自己以前没法接触到的孩子的世界,这时最好默默地看着,忍住发表任何意见的冲动。
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朋友圈屏蔽自己,不知道我的上述经历能不能让他们稍微理解一些。
我在看我女儿王若冲的朋友圈时,就秉持一个原则——除非涉及人身安全隱患,我会小窗提醒她一下,否则我只会点赞。毕竟,她让我看朋友圈已经是对我的信任,我不应该让她因此多了被家长评头论足的负担。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在朋友圈发表了不适合发表的意见,我也曾经因为王若冲发表了在我看来比较情绪化的内容跟她当面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未果。后来我明白了,在朋友圈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照样会在班级里乱说话,引发各种矛盾,而做父母的根本就看不见。这是他们成长的常态。
有一次,王若冲忽然跟我说,在朋友圈发言确实要谨慎。我问为什么,她说她的两个室友因为性格不合,在朋友圈吵起来了,结果A把B的一些生活中的私事公之于众,弄得B没法做人。看来,年轻一辈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自然就会明白朋友圈意味着什么,自己又该如何管理朋友圈。
有一个朋友责怪我不太关注朋友圈,我告诉她们确实如此,我连我女儿的朋友圈都不怎么关注。
朋友非常有心,真的去看了我跟我女儿在朋友圈的互动,看完后说:“你真是心大,连女儿的朋友圈都不怎么看,每次去看就是一口气点一圈赞。”我说我不是心大,我知道我女儿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之间也不缺乏私密沟通,看朋友圈不过是个补充。说句玩笑话,朋友圈都是给外人看的。
(摘自腾讯·大家专栏 图/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