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师生共同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持久力和注意力方面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注意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吸引到音乐中来,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高涨。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他们之外,更要积极努力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教育、审美教育。在此,谈谈我的一些方法。
一、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
初中音乐课作为教学的辅助课程之一,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他们的意识里,有着最初的雏形观念。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跟着学,跟着唱。要转变这种教育观念,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知道,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采用的活动途径,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决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泛泛而谈。因此,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的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
1.结合自身情况
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适时地扬长避短。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参与体验,从感官参与到自主创新,把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作为教学的追求。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同时发生转变的时期,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初中生正处在变声期,根据其特点,在初一的生活中,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以唱歌为主,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进入初二学期时,变声期比较集中,则以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除此之外,根据每班的实际情况,比如班风、纪律、接受能力、整体水平、兴趣爱好等对症下药,设计出更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听觉感知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欣赏美和表现美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就需要设计出美的课堂,营造美的氛围,展示音乐美的意境。
1.美的课堂
一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音乐课堂,会给学生带来求知的渴望和乐趣,也会让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其中。因此,我们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设计教学情境,注重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当中。音乐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授课时,教师还要注意运用感情,并将感情传递给学生,让美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唱的时候,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赞许的眼神去注视着他们,当他们唱得不好的时候,不能够训斥他们,这样会给学生心理蒙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症下药,循循善诱,仔细去分析学生的成就与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大声地展示自己,帮助学生找出节奏和韵律,使课堂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之中,也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接受艺术的熏陶。
2.美的氛围
音乐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活泼,师生融洽,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让自己能够在乐海中享受美的氛围。当然我们也应该张弛有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必须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够默契配合,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根据性格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启迪,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运用表情、姿态等方式,将音乐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随着教师的指引领悟音乐的魅力,并迅速进入自己的艺术想象之中。
3.美的意境
美的意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进入到音乐的意境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通过音乐教育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音乐,去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展现音乐的律动,启迪学生去想象美,并学会创造美,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学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擇一些流行歌曲或者民歌、民谣、影视歌曲等等,先让学生静静地听两遍,在介绍完歌曲背景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分享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和内容。
三、音乐课堂中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以视听综合、形象生动、绘声绘色、信息量大等优点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不但能使教学活动立体化,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视听兴趣。利用多媒体声像结合的特点,创设逼真形象、色彩生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心情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将异常活跃。多媒体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眼、耳、手、心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诱发并保持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增添美的色彩。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无法展示很多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的戏剧,如京剧、黄梅戏、京韵大鼓等等,多媒体就很好地发挥了辅助作用。无论是京味十足的演唱,有板有眼的表演,各种不同唱腔的比较还是各种生动形象的画面,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国粹艺术的华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喜爱这些传统戏剧的兴趣。再如,欣赏木管五重奏《春江花月夜》时,我首先安排学生聆听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然后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出中国山水的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一下古典韵味十足的如诗如画般的优美意境。通过这些渲染,再聆听乐曲,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情境之中,深深陶醉并大为赞赏。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但学生能感到轻松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欣赏完了《春江花月夜》之后,我又适时地推出了《高山流水》《琵琶语》等古典乐曲,学生大呼过瘾,整节课都沉醉在悠扬而又韵味绵长的韵律之中。所以通过多媒体辅助音乐课堂,让学生边听边看,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了发挥和运用,所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一些实践证明,经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逐渐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情趣以及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巩固,与此同时,音乐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责编 潘冰)
一、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
初中音乐课作为教学的辅助课程之一,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他们的意识里,有着最初的雏形观念。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跟着学,跟着唱。要转变这种教育观念,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知道,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采用的活动途径,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决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泛泛而谈。因此,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的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
1.结合自身情况
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适时地扬长避短。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参与体验,从感官参与到自主创新,把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作为教学的追求。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同时发生转变的时期,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初中生正处在变声期,根据其特点,在初一的生活中,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以唱歌为主,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进入初二学期时,变声期比较集中,则以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除此之外,根据每班的实际情况,比如班风、纪律、接受能力、整体水平、兴趣爱好等对症下药,设计出更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听觉感知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欣赏美和表现美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就需要设计出美的课堂,营造美的氛围,展示音乐美的意境。
1.美的课堂
一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音乐课堂,会给学生带来求知的渴望和乐趣,也会让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其中。因此,我们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设计教学情境,注重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当中。音乐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授课时,教师还要注意运用感情,并将感情传递给学生,让美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唱的时候,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赞许的眼神去注视着他们,当他们唱得不好的时候,不能够训斥他们,这样会给学生心理蒙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症下药,循循善诱,仔细去分析学生的成就与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大声地展示自己,帮助学生找出节奏和韵律,使课堂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之中,也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接受艺术的熏陶。
2.美的氛围
音乐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活泼,师生融洽,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让自己能够在乐海中享受美的氛围。当然我们也应该张弛有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必须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够默契配合,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根据性格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启迪,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运用表情、姿态等方式,将音乐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随着教师的指引领悟音乐的魅力,并迅速进入自己的艺术想象之中。
3.美的意境
美的意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进入到音乐的意境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通过音乐教育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音乐,去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展现音乐的律动,启迪学生去想象美,并学会创造美,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学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擇一些流行歌曲或者民歌、民谣、影视歌曲等等,先让学生静静地听两遍,在介绍完歌曲背景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分享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和内容。
三、音乐课堂中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以视听综合、形象生动、绘声绘色、信息量大等优点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不但能使教学活动立体化,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视听兴趣。利用多媒体声像结合的特点,创设逼真形象、色彩生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心情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将异常活跃。多媒体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眼、耳、手、心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诱发并保持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增添美的色彩。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无法展示很多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的戏剧,如京剧、黄梅戏、京韵大鼓等等,多媒体就很好地发挥了辅助作用。无论是京味十足的演唱,有板有眼的表演,各种不同唱腔的比较还是各种生动形象的画面,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国粹艺术的华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喜爱这些传统戏剧的兴趣。再如,欣赏木管五重奏《春江花月夜》时,我首先安排学生聆听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然后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出中国山水的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一下古典韵味十足的如诗如画般的优美意境。通过这些渲染,再聆听乐曲,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情境之中,深深陶醉并大为赞赏。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但学生能感到轻松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欣赏完了《春江花月夜》之后,我又适时地推出了《高山流水》《琵琶语》等古典乐曲,学生大呼过瘾,整节课都沉醉在悠扬而又韵味绵长的韵律之中。所以通过多媒体辅助音乐课堂,让学生边听边看,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了发挥和运用,所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一些实践证明,经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逐渐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情趣以及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巩固,与此同时,音乐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