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遥远的邻邦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唐西来,天竺东去”
  
  “姚会长,你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没有说?”告辞前,面对印度大使馆人员的这句询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一愣。就在刚才,通过印度大使馆的大力帮助,她成功地邀请到了50家印度企业参加南亚商品展览会,解决了参展商不足的问题。
  很快,姚文萍反应过来了。这位使馆人员指的是,近段时间来印度媒体一直报道的“印度即将禁止进口来自中国厂商的电信设备”一事。而这些中国厂商基本上都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会员企业。
  这个情节经典地解读了中印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商贸关系:忐忑中充满期待,期待中处处试探,试探中又是掩饰不住的雄心勃勃……
  7月2日,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印度情报部门列出了26家海外电信设备供应商“黑名单”,25家中国企业在印度新的网络安全标准实施前,将被暂时禁止向印度移动运营商出口设备。
  “国际贸易中摩擦不可避免,特别是中印之间还存在着防范意识。我们的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的时候,确实会受到地方保护以及安全屏障等问题的困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告诉《商务周刊》,“其实除了电信业,中国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进入印度市场时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中国驻印度商务使馆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对华反倾销方面,印度2008年新调查立案数量就创出了历史新高,达到15起,涉案金额高达16.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0倍,这个数字接近印度1977年至2007年总计14年累计对我国发起的108起调查涉案金额的2倍。涉案金额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印度对华频繁发动贸易保护行动的显著特征。
  耐人寻味的是,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1年,中印贸易额仅为36亿美元,今年将突破600亿美元,10年年均增长22%。尤其是今年,双边贸易额报复性增长,上半年增速高达55%。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甚至就在去年年底得知印度政府将针对中国电信设备商发起进口限制的时候,华为即公布计划,将在未来18个月内把在印度的员工人数从4000人增加到6000人,而中兴也计划进一步稳固印度作为其第一大海外市场的地位。中兴印度区总经理黄达斌公开称,“俗话说,得中国者得天下,而我们董事长(侯为贵)说了,印度就是第二个中国(市场)。”
  同样,印度对中国市场抱有相似的勃勃雄心。5月26—31日,印度总统帕蒂尔亲率一个庞大的商贸代表团访华,囊括了来自印度企业界的60多位代表,涉及汽车、制药、教育、能源、金融、基建、包装、软件等多个行业。《经济时报》、《商业标准》、《金融快报》等印度主流经济媒体认为,“虽然只是一次释放善意的访问,但帕蒂尔总统没有浪费机会,而是希望中国向印度开放医药、IT和工程设备产业市场。”
  而且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就在帕蒂尔总统访华前夕,印度内阁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印度驻华使馆设立经济处,且经济处的级别较其他部门高一级。根据印度政府公布的声明,经济处“旨在提升对华经贸合作,充分挖掘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实现互利互惠”,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印度对华出口,挖掘商业和贸易领域新的合作点”。印度媒体分析说,此次设立经济处,“无疑是印度对华经贸政策的重大调整,为印度企业和商品进入中国提供了重要渠道。”
  或许正是看到了“大唐西来,天竺东去”两大全球经济体相互合作的大势所趋,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对中印今年实现600亿美元贸易额充满了信心,对打开中国市场充满了期待,“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在商务方面,我们计划在中国进行多项活动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
  
  淘金印度的牛仔们
  
  “印度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肯定不比中国的小,中国企业谁要是放弃印度,将来就会丢掉一大片市场。”三一重工国际发展部总经理张重科这样认为。
  张1990年代在印度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他的回忆中,1991年,印度政府在经济意识形态上发生了180°急转弯,摒弃了过去44年来由尼赫鲁以及甘地家族主持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立而行的综合经济体制,开始了经济的全面自由化进程,“那简直像是新的淘金时代”!
  由于过去偏重公营、限制私营,市场一经放开,经济革命带动了工业、外贸、财政、金融等部门的革新。那段时间里,印度政府取消了工业许可证和进口数额限制,降低关税,向私人投资开放包括电力、钢铁、公路在内的众多过去的公营部门。
  但对于当时的印度政府而言,转变并非运筹帷幄的结果,而是在困境中的勉力一搏。数字显示,1991年6月印度政府的外汇储备仅为10亿美元,只够维持全国两周的进口花销,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经济濒临崩溃。“印度过去经济建设做得不好,所以市场刚刚打开的时候,基本所有的行业都是百废待兴的。”马加力告诉本刊记者。
  至今,印度已历经十余年的市场化发展,尽管印度政府在极力提升自己作为大国的经济实力,但延绵数千年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演讲中提到:“正在实施的改革向我们展示了印度的两种形象,一种是充满活力的,通过技术、贸易、金融和市场工具创造财富。另外一种则是与之割裂的,在争取生存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荒凉、糟糕的一面。”
  但在一个经济飞速前进的国家,极低的起点也预示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来自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CAER)的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0年,印度城镇人口的高收入比例从7.3%升至35.9%,低收入比例从27.9%降至4.7%。在农村,高收入比例由2.1%升至8.4%,低收入比例则由57.2%降至20.6%。
  此外,2010年2月,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国际在4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人的工资增长将是最高的,并预计其年工资增长为12%,除去通货膨胀,他们实际的工资增长为7%。
  收入的提升,势必带来强劲的消费。印度市场策略和销售行为专家拉玛·拜贾珀卡在其撰写的《占领印度市场》一书里提到:“到2015年,印度的人均收入将达到中国2005年的人均收入水平。而与中国GDP中42%用于个人消费不同,印度的个人消费率占到了GDP的67%。一个年收入只有538美元的印度人,对商品的需求让人吃惊,从汽车到彩电,他全部需要。”
  “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海尔集团将印度市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战略目标是成为当地消费者最喜爱的家电品牌。”海尔集团南亚大区市场总监史志远告诉《商务周刊》,“目前我们在印度销售的产品包括冰箱、冷柜、电视、空调、洗衣机等。2010年上半年,海尔印度业务已经实际增长200%以上,而2011年的计划是比2010年再翻一番。”
  同样的淘金故事也发生在印度电子信息行业。权威调查机构Futuresource、iSuplli、Display Search、Gartner等的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印度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以超过30%年度复合增长率迅猛增长,到2012年有望达到160亿美元以上,实现整体市场规模在5年内翻两番,电信服务市场将达到500亿美元。此外,包括电脑软硬件在内的IT市场规模则将在2012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实际上,印度目前蜚声国际的IT产业,主要是IT服务业,硬件行业不及服务业发达,印度本地企业无法满足这些市场的发展需要。马加力说,“这就是中国以及其他国际企业的机会。”
  数据显示,在印度市场耕耘10年之后,2009年中兴和华为在印度电信设备市场的收入之和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华为技术公司副总裁姚卫民的评价是,“华为等中国电信企业已经成为印度电信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2006年联合国发展报告显示,在孟买破旧的地区达拉维(印度最显著的贫富地区),每1440人拥有一个厕所,15户人家分享一个一天只供水2小时的水龙头,但平均每个家庭都能保有一部手机。截至2009年底,印度的移动通信普及率为42%,15-64岁的高消费力人群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比重超过62%,移动通信用户近两年平均每月新增用户数1600多万。
  这个故事对“深耕”印度市场的华为和中兴而言,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陌生的邻邦
  
  “印度建成了全长3000英里的‘黄金四边形公路’,连接四大主要城市,也是唯一一条开车时速可以超过30英里的道路。”在评价2006年开通的印度主干道时,《金融时报》驻华盛顿评论员爱德华·卢斯欣喜若狂的语气跃然纸上。
  不过中国企业对这条主干道的印象,却与之南辕北辙。“我们在印度的时候,感到那里的交通非常糟糕。和我同行的当地人说等上了高速公路速度就起来了。一会之后,我问怎么还没有上高速公路啊?他答,我们现在就在高速公路上。可是,这是一条牛和狗都在上面乱跑的路。”张重科说到这里无奈的笑了笑,“那里的基础设施确实薄弱,家家户户都有发电机,随时准备在断电的时候使用。工厂到现在都还是经常断电,没有水。”但对张重科而言,机会就在这里。
  普华永道2009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印度工程和建筑市场火暴,政府在未来3年内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将达到5000亿美元。其中,投资1670亿美元用于电力开发,920亿美元用于公路建设,650亿美元用于铁路建设。
  面对如此大的蛋糕,中国市场观察者早于普华永道洞察商机。2005年《中国工业报》即报道:“近几年印度工程机械设备销售额在15亿-20亿美元之间,年增长率20%-30%。目前印度商品混凝土使用率不足1%,未来5年使用量将以30%的速度增长,因此混凝土输送设备市场潜力大。”
  “培养一个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找到机会切入这个市场,为将来做准备。”张重科讲述三一重工印度分公司的发展历程,“三一重工2002年开始筹备进入印度市场,2006年投资6000万美元在印度普纳投资办厂,目前厂房建设已经超过了3万平方米,中印员工一共有580名。”
  今年4月,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三一耗巨资打造的普纳工业园区正式开业,使其由此具备了在印度本地生产制造混凝土成套设备的能力。张重科还告诉本刊记者:“我们还计划建6个大型厂房,使普纳工业园成为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基地。”
  不过张重科在描绘三一印度未来美好蓝图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一个基本条件:必须要水电供应充足。“过去,新德里的五星级大饭店说停电就停电,使馆区也一样,大使馆要自己准备发电机组,突然停电时这边就自动启动供电。现在的情况稍好一些,中心城市的电力输送还可以,但是也远远不够用。”马加力说。
  然而,这也变成了电力设备商的机会。翻开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的简介,1990年代印度政府刚刚进行市场化改革不久之时,东方电气即开始关注印度市场,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在印度获得第一个工程项目合同以及建立印度分公司。
  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斯泽夫告诉《商务周刊》,“印度有10多亿人口,又身处炎热地带,电力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我们刚刚进入印度市场时,它的全国总装机容量只有1.4亿千瓦,缺电的形势很严峻。”数据显示,在两国人口数量逐步接近的情况下,中国发电设备2009年的总装机容量为8.74亿千瓦,印度则低于1.8亿千瓦,后者每年电力产出与需求之间的缺口约20%左右。
  由于产能限制,印度的电力企业只能任由电力缺口不断扩大,而无法弥补。“印度国内的制造规模不足,只有一个印度重工能够成套生产主机设备。我们刚刚来到印度市场时它的设备一年只能生产500万千瓦,最近产能扩大也才达到1500万千瓦,而我们的年产量是3500万千瓦级的。”斯泽夫说,“设备制造能力制约了印度电力发展,同时也给了我们机会。”
  尽管在本轮危机严重时期,印度政府提出过限制中国电力设备的进口,但在进入2010年的第一个月里,印度《经济时报》、《商务标准报》报道,印度电力部一个调查委员会表示,经过一系列调查,他们认为中国电力设备供货及时、价格低廉、质量上乘,且供货速度比印度本国制造商快很多,迄今未出现中方延迟供货的情况,将不反对印度厂商采用中国电力设备。
  8月4日的《印度快报》直接刊登出了中国电力企业在印度的远大“钱景”:印度政府自2012年开始的“十二五计划”中,中国电力企业拿到的电力设备订单数有望超过“十一五计划”期间。其中,在“十二五计划”提出的10万兆瓦的总发电目标中,将有一半使用中国电力设备供应。
  但正如经济学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利润和成本挂钩一样,中国企业在印度还面临着与发展机会同样严峻的挑战。“我们到印度市场践行‘走出去’战略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亟待发展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这也成了制约我们在当地发展的因素。”马加力告诉记者,“来自地方上的困难还有很多,比如当地多党派、多社会矛盾等,我们其实是半步、半步的‘走出去’。”
  选票一直是印度最有力的政治武器。1991年之后,民众的选票对于各邦政府以及中央政府都变得极为重要。“在地方,经济发展太快,社会矛盾也会增多,真正的贫弱阶层就会造反。他们不是拿轻武器,而是用选票,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党选下去,这个党为了掌握权力也要控制好经济增速。”马加力说,“此外,各级政府还可能为了获得选票实施地方保护。”
  本轮危机以来,印度政府出于保护国内就业等原因,出台了新的签证政策,限制外籍人员在印务工。今年3月,印度政府宣布,印度境内外资电信设备商的运维工程师只能雇佣印度本国人。为此,中兴将把250名中国员工从印度撤回中国。而在此之前,中兴在印度2300名员工中,中国员工几乎占到15%,即345人左右。调动完成后,中兴印度的中国员工比例将下降到3%。
  此外,各邦政府的权力升级之后,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日渐激烈。中国企业在印度各地投标工程或建立工厂,也会成为各党之间争论的武器。
  “我们在印度承包的第一项工程是在西孟加拉邦,由于是印度共产党执政,当时印度的很多媒体都批评它,说是因为共产党执政才把工程给了我们。”斯泽夫回忆东方电气2004年在印度拿到首个工程的经历,“还好,西孟加拉邦政府兼办公事,并不因为政治干预经济活动,我们的工程最终顺利完成。”
  “其实,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及地方保护等问题,我们在每一个市场都可能遇到,但是两个邻国之间如此的不熟悉,却是中印发展的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孙世海告诉《商务周刊》。
  张重科一直记得1990年代在印度时,自己要回答的那些“傻问题”。“当地人问我,我为什么穿的是西装,而不是长袍马褂。我就反问,你为什么不去中国看看呢,现在大家都穿西装,长袍马褂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你知道他的回答是什么吗?”张重科停下来,向本刊记者卖起关子,“他说,‘我不敢去,担心去了没有厕所’。可想而知,当我向他们介绍三一的产品时,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可以造出这样的产品。”
  尽管张重科的尴尬经历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是中印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仍然有限。作为印度在中国的声音代表,苏杰生对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也颇有同感的说,“印度的IT产业和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是当我们和中国企业聊起印度的IT产业时,他们认为印度企业只是给其他国家做外包。”
  苏杰生颇感惋惜的向本刊记者解释:“外包服务只是印度IT产业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给世界带来的价值远比这高很多。但是因为中印互相对彼此的市场状况不了解,影响了商贸往来。”
  尽管中国目前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两国真正到对方国家投资的金额极其有限。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印度对华累计投资总额为3.3亿美元。此外,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投资总额为2.5亿美元。而2009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433亿美元,累计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200亿美元,对印度的投资只占其中极小一部分。
  “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中,政府方面的阻挠以及对市场认识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还源于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问题。”孙世海告诉本刊记者。
  大连西姆五矿集团董事长马塾君在其《中国企业对印度直接投资研究》一书中披露:印度政策规定,外国公司在印度设立办事处,只需印度储备银行审批即可,但中国公司在印度设立办事处却需要经过印方特别审核。此外,中国的投资申请要经过印度国家安全局的审批。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的电信纠纷最后上交到了印度国家内务部。除了直接禁止购买中国企业的设备,印度政府有时不给已经拿到合同的中国企业批足够的签证,使得项目无法正常实施。
  但随着两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印正通过经济合作弥合政治关系中的裂缝,建立起两国沟通的桥梁。“通过敌对、战争等方式解决两国问题都不是双方向往的,合作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孙士海说。
  
  以柔化刚,事缓则圆
  
  面对难以回避的问题,姚文萍的解决办法是以柔克刚。“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常见现象,对于国际贸易摩擦,我们既要认真应对、积极争取,也要有平常心。中印关系发展源远流长,在经济交往上,中印这两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难免会产生矛盾或冲突,但这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 。”
  实际上,4月份,姚文萍已经听到由印度媒体吹来的风声,但她没有放下手里的事,急急忙忙的为中国企业发声明、找政府甚至到印度大使馆讨说法。
  “当时正在忙着筹备南亚商品展览会,我们国家要积极发展南亚市场,这也是很重要的事,决不能轻慢。”姚文萍说。
  因此,当时姚文萍对那个印度使馆工作人员的追问只有一句话:“没有,除了我们一起去吃饭。”实际上,姚文萍的心里装着很多关于中国企业在印度发展的事,“事缓则圆,要给大使缓冲的时间。”她说。
  在给大使的缓冲时间里,机电商会也在做着努力。2010年1月,印度部长访华,机电商会承办了两国政府之间的中印经贸合作论坛,组织200多家中国企业与印方企业开展对口洽谈。3月,机电商会专门组织国内电力、电信等行业的30多家知名企业的高管,与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印方对中方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完整阐述印度的签证政策非常认可。”姚文萍说。
  5月15日,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等单位合办的第二届中印论坛在京召开。在听取了中兴和华为的意见之后,苏杰生亲自向内务部打报告,给每家放了200个签证。
  在她看来,目前,中印商贸虽然无法完全摆脱一些困扰,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缓由此带来的损失,而商贸自身也在中印两国关系中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贸易的力量不能忽视,它可以让一个国家成长、繁荣,让政府获得税收,让穷人得到收入,做到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国家利益。”印度国会议员Suresh Prabhu告诉《商务周刊》,“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则是世界办公室,前者需要后者的软件,后者则需要前者的硬件。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使中国和印度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苏杰生也向本刊记者表示:“增进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是增进相互了解的最好方法,因为一旦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成为商贸伙伴,了解对方就成了必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苏杰生制定了今年下一步的日程表,还有几十场印度产品推介会需要做,“我们已经到访了17-20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们都把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安排到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了解彼此的情况,鼓励结成更多的商业合作。”
  姚文萍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把企业办到印度去,吸纳当地的劳动力,建立很好的服务维修体系;另一方面,再把印度企业请进来,尤其是在设备制造和贸易等技术领先的企业。”
  比如,2008年8月,姚文萍和她的同事促成了江苏悦达集团盐城拖拉机厂与印度马恒达集团合资,成立了马恒达悦达盐城拖拉机有限公司。马恒达投资,在珠三角建立农业装备园区,并带来先进的技术。两方一拍即合。
  姚文萍解释说:“中国的拖拉机市场发展到今天规模已经很大了,总会遇到容量饱和的问题。盐城拖拉机厂和印度合作,相当于抱了一个金娃娃,除了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还在进入印度市场时,有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印度本地的拖拉机再陈旧、落后,但中国产的拖拉机突然出现在印度市场,他们也会对我们有戒备心理,认为是把它当作了最终的倾销市场。”
  另一个例子就是山东潍坊的华丰动力。这也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会员企业之一,其借助印度市场,经历了从起死回生,到征战全球市场的蜕变。在最初的贸易阶段,华丰动力共向印度市场提供了20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向市场输送传统的发动机和电动机等。当计划主打高端市场后,华丰开始在印度设立工厂。
  “华丰动力在进入印度市场之后,一共建立了100多家分公司,总经理全部是印度人。他们输送给印度市场的产品、售后服务等全都是最好的,让多家分公司在印度立了足,还把上下游产业链都带到了印度。”姚文萍介绍说,“华丰动力90周年庆祝的时候,印度经理激情发言,感谢公司,也感谢它为当地解决大批人口的就业问题。”目前,这家被印度外贸部长称为“印度企业”的公司,是世界500强印度Reliance电信公司战略采购供应商,已完成出口订单4万台。
  实际上,即使是身处风暴中心的华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印度色彩”。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09年,华为在印度的各类本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数量超过4000家,直接本地采购额为4亿美元。2010年到2011年,华为印度本地直接雇佣员工将扩大到6千人至1万人,本地化率升至95%。
  对此,时任印度工商联合会主席的斯里尼瓦桑曾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明言:“过去印度人常说(这些产品)是中国的而不是印度的,后来说中国冲击印度,但如果考察一些行业,真实情况是中国和印度联合,两国的经济是互补的。”
  
  “不好伺候”的市场
  
  “如果我们从全球体系里看600年、1000年前的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曾是世界的主要大国。现在我们在重拾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大家都需要发展国力,被再度认可,其实做的都是一样的。”苏杰生告诉本刊记者。
  作为两个崛起的大国,中国和印度具有太多的相同点。比如,在国情方面,两国是世界上唯一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是“金砖四国”中的两个亚洲国家,近年来GDP增速在7%以上,还是煤炭资源丰富但石油短缺的国家。相同之处即出现竞争。同时,发展的进程不同,又存在众多的互补点。
  中印两国在改革开放时间上相差12年,这让中国经济在起跑线上往前迈了一步。回首看印度市场,那里似是自己20年前的模样。“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印度更像是我们90年代的水平。但是印度有塔塔和Reliance等世界顶级企业,而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企业。”马加力说。
  当中国企业计划走出国门的时候,印度市场为其创造了一个快速成长的模拟环境。“现在看印度市场,就像20年前欧美企业看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张重科告诉本刊记者,20年前那些欧美企业能够在中国市场实践跨国公司的发展策略,现在,我们也和当地市场共同成长为强者。
  练习首先从“受委屈”开始。“其实我们也有产业保护。”姚文萍说,中国企业到了国外市场就必须适应角色的转换,“我们要到印度去投资,做本地化的企业,为当地着想。中国企业在印度本土化经营的过程中,融入印度当地市场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对印度的外资政策、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习惯等本土化要素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相信今后,随着中国企业本土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和印度双方都能在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经营和发展中获利,达到双赢的目标。”
  对此,东方电气深有体会。“我们不是只在这里设立一个公司,而是把自己当作印度企业,学习、了解这里的一切,并为它的发展助一份力。”斯泽夫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基础设施落后地区,东方电气会为当地修路;在一些生活困难地区,甚至给那里的民众送米送粮。
  对于进入印度的第一项工程,斯泽夫更是记忆犹新:“西孟加拉邦是由印度共产党领导,对于我们的印度雇员,不论是不是印度共产党员,我们都请他们到东方电气来参观,也算是传播了两国的文化。”
  “除了到他们身边去,我们还要提供给市场需要的产品。”姚文萍回忆过去中国企业一些错误的经营理念,“有些企业以为那里的市场落后,就把自己陈旧,甚至淘汰的设备运到了印度。还有一些企业,在产品最基本的质量问题上都不过关。我们的一个民族品牌手机到了印度,竟然有30%的返回维修率。”
  事实上,印度市场由于开放程度高,接触到的国际产品也非常丰富,使得尽管印度本土制造业不甚发达,但在全球企业聚集起的市场里,激烈的竞争随处可见。拜贾珀卡就在她的书中将印度描述成一个“不好伺候的市场”,“小心啊!印度市场给全球供应商带来的既有收获也有痛苦,对于那些没有结合实际考虑印度市场战略的全球大品牌而言,印度消费者是一支无法拒绝的消费力量。”
  海尔就曾在这支强大的力量上载过跟头。“刚进入印度市场时,由于对当地市场了解的不透彻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史志远说,“通过海尔集团战略调整,我们组建了中国加印度模式的开发团队,中国的企划经理同当地的经理人一起对市场充分调研,推出了符合当地市场和消费者习惯的产品。”
  海尔的“印度产品”包括“不弯腰”的冰箱,专门存放巧克力的冷柜,具有针对印度全年高温、电压不稳的特点而设计的具有防电墙和宽电压技术的小容积热水器等。“这些受到了当地消费者普遍青睐的产品,完全来自在印度市场的虚心学习”。
  要想真正融入当地,中国企业还要顾及印度民众的心理需求。“如果你带着‘你们很落后’的表情面对印度人,那么你将会接受到更加鄙夷的表情。”姚文萍说,“要学会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当地市场,而且我们最终还要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的确,尽管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有形的创伤,但无形的财富也有很多。
  “印度受英国工程惯例熏陶,程序、文件结构非常完善、细致,加上印度特有的文化传统,合同谈判的特点就是大局与微观都必须详细洽商。”东方电气股份进出口分公司负责印度市场业务的张鸿经理告诉《商务周刊》,“我们从印度同行那里学到了许多在其他市场业主身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投标和项目执行还形成了一支包括市场开发、项目执行、运行服务的强有力团队。”
  他最后给出的经验是,在印度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企业,“做好本地化也就是做好全球化。”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
中国的贸易逆差能持续多长时间?也许,我们也可以反问,中国之前为什么会连续保持70个月的贸易顺差?    连续70个月的贸易顺差早已使国内财经媒体对贸易数据的报道陷入了一潭死水,而3月72.4亿美元的逆差却将这潭死水给搅活了。饱受操纵人民币汇率指责的中国政府或许有点“久旱逢甘霖”的味道,这个看似微弱的数据轻轻地让美国人封上了嘴巴。  虽然出现了逆差,但它并非是由出口下降造成的,中国3月的出口额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