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链接千家万户,师德形象情系万户千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是创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性。
做调查,了解现状
学校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调查。首先是职业道德观念。教师爱学生容易做到,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然而要想发挥作用却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即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老师传递出的“爱”的信号只有被学生接受了,才能让“爱”发挥作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否则只能是徒劳。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觉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重要。
细分析,找出问题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高中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育人意识淡薄,新课程理念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少。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因此只注重灌输知识,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与科任老师无关,所以,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部分班主任只要成绩,无育人意识,不了解社会时事、社会热点,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不能有的放矢;部分班主任育人意识有偏差,认为和学生搞好关系有好处,所以一味放纵学生。
第二,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变化、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等,也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冲击。从教师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对社会的贡献和工作难度等方面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理应高出社会上一般人群的收入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对于乐于从教、安心从教的教师造成了心理上的倾斜。教育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使教师的心理失衡。
第三,渴望学生成才心理迫切,导致教师观念落后陈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地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也有一些不符合师德的现象出现,比如:本该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来看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却出现了师生关系淡漠、分离的现象,甚至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使下,动辄得咎于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课堂上本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却出现了教师的一言堂局面,填鸭式地灌输,我授你受,造成了学生心智的僵化、人格的奴性,以致长大后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成为某种行业的匠手;本该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确使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有人却仍然不思进取,有不学习、不接受的态度,仍然我行我素,将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搬进课堂,将事倍功半甚至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手段带进课堂。
勤思考,加强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起来。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的突破。然而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程能否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改革要求。万事德为首。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和作用于教师参与改革的效果。然而建立在管理与被管理基础上的师道尊严、师生关系还很有市场,因此,如何更新教师绝对权威观念,呈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服务与被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弘扬“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观,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第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只有教师成长,才能使他教出有鲜活生命的学生。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并加以改正,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目的不局限于“教”,不是为了获取报酬或奖励,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的真正内涵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只有教师把自己当作终身学习者和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不会把师生交往只作为一种教学工作,而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他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所以为了培养出时代的“新人”,适应时代需求,教师也应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观念,建立尊重学生的新师德观。
立对策,改进方法
第一,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师德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通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同方式,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务和任务,明确自己在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自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第二,“依法治校”,从德施教。在我国,师德建设已上升到法律层面。《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该法第八条具体列举了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法律对师德内容的规定,为新时期师德建设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有益参考。所以我们在依法治校的同时,还要依从良好的师德教书育人。
第三,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克服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和唯意志论,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教条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和无视学生人格的观念,实现教育民主和学校气氛的民主化,形成一种平等相处、共同合作、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崭新的师生关系。
第四,加强修身修德观念。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应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所以加大师德建设力度,必须从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学习入手,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师德作为教师的终身修养,长期加以教育和培养。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任务,要通过第一线教师来实现。而教师师德的缺失,就难以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也就丧失了21世纪的优势。因此,进行师德建设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高中)
做调查,了解现状
学校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调查。首先是职业道德观念。教师爱学生容易做到,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然而要想发挥作用却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即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老师传递出的“爱”的信号只有被学生接受了,才能让“爱”发挥作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否则只能是徒劳。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觉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重要。
细分析,找出问题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高中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育人意识淡薄,新课程理念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少。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因此只注重灌输知识,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与科任老师无关,所以,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部分班主任只要成绩,无育人意识,不了解社会时事、社会热点,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不能有的放矢;部分班主任育人意识有偏差,认为和学生搞好关系有好处,所以一味放纵学生。
第二,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变化、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等,也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冲击。从教师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对社会的贡献和工作难度等方面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理应高出社会上一般人群的收入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对于乐于从教、安心从教的教师造成了心理上的倾斜。教育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使教师的心理失衡。
第三,渴望学生成才心理迫切,导致教师观念落后陈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地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也有一些不符合师德的现象出现,比如:本该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来看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却出现了师生关系淡漠、分离的现象,甚至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使下,动辄得咎于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课堂上本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却出现了教师的一言堂局面,填鸭式地灌输,我授你受,造成了学生心智的僵化、人格的奴性,以致长大后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成为某种行业的匠手;本该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确使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有人却仍然不思进取,有不学习、不接受的态度,仍然我行我素,将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搬进课堂,将事倍功半甚至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手段带进课堂。
勤思考,加强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起来。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的突破。然而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程能否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改革要求。万事德为首。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和作用于教师参与改革的效果。然而建立在管理与被管理基础上的师道尊严、师生关系还很有市场,因此,如何更新教师绝对权威观念,呈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服务与被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弘扬“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观,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第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只有教师成长,才能使他教出有鲜活生命的学生。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并加以改正,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目的不局限于“教”,不是为了获取报酬或奖励,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的真正内涵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只有教师把自己当作终身学习者和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不会把师生交往只作为一种教学工作,而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他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所以为了培养出时代的“新人”,适应时代需求,教师也应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观念,建立尊重学生的新师德观。
立对策,改进方法
第一,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师德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通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同方式,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务和任务,明确自己在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自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第二,“依法治校”,从德施教。在我国,师德建设已上升到法律层面。《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该法第八条具体列举了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法律对师德内容的规定,为新时期师德建设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有益参考。所以我们在依法治校的同时,还要依从良好的师德教书育人。
第三,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克服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和唯意志论,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教条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和无视学生人格的观念,实现教育民主和学校气氛的民主化,形成一种平等相处、共同合作、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崭新的师生关系。
第四,加强修身修德观念。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应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所以加大师德建设力度,必须从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学习入手,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师德作为教师的终身修养,长期加以教育和培养。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任务,要通过第一线教师来实现。而教师师德的缺失,就难以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也就丧失了21世纪的优势。因此,进行师德建设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