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肺癌疾病属于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有巨大的危害,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健康。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并且在患病晚期会发生癌细胞转移,骨骼是最为常见转移的部位[1]。骨转移的类型种类较多,例如混合型、成骨性以及溶骨性。在临床上关于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方法很多,其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临床上的诊断金标准[2]。为研究1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mTc-MDP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比较,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肺癌骨转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报告陈述如下。
【关键词】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 99mTc-MDP骨显像 肺癌骨转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在33岁至9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3±2.3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肺癌,其中腺癌41例,鳞癌17例,小细胞癌7例。所有患者均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
1.2 一般方法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法:采用美国GE Infinia VC Hawkeye 4型SPECT/CT仪,18F-FDG由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患者禁食6 h以上,检查前常规测定并控制血糖水平为4.0~7.5 mmol/L,平均5.2 mmol/L,予患者肘静脉注射18F-FDG 296~370 MBq后,嘱患者静卧45~60 min,显像前15~20 min饮水300~500 ml充盈胃肠道,并于显像前5 min内排尽尿液。显像常规采集3个床位,包括头、颈、胸、腹、盆腔部及下肢上1/3区域。分别进行投射扫描12 min,发射扫描40 min。经CT衰减校正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迭代重建后,将同机CT图像与SPECT图像进行融合,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断层图像及三维立体投影图像。
99mTc-MDP骨显像法:采用美国GE Infinia VC Hawkeye 4型SPECT/CT仪,99mTc-MDP由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静脉注射99mTc-MDP,剂量约为740-1110M Bq,之后叮嘱患者多饮水,待患者排尿直到膀胱排空后开始检查。患者取仰卧的体位,行常规全身前后位显像。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256*1024,窗宽20%。
1.3 图像分析
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分析图像。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骨转移诊断标准:以肝脏摄取为参照,骨骼局部摄取高于肝脏则判断异常。99mTc-MDP骨显像以全身骨骼显像出现放射性浓聚灶或放射性稀疏缺损为异常,其中多发性浓聚灶或放射性稀疏缺损诊断骨转移,单发病灶及性质难以判断的多发病灶结合断层SPECT/CT进一步分析。
1.4 骨转移诊断标准
通过18F-FDG显像及99mTc-MDP骨显像结合手术病理、CT/MR、X线、病史或临床随访范围扩大证实。[3]
1.5 观察指标
比较18F-FDG显像及99mTc-MDP骨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1.6 统计学处理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0中进行数据处理,用卡方检验,两组检查方法下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0.05 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比较
本组65例患者通过两种显像方法共计发现异常病灶386处,其中根据标准最后诊断病灶287处,良性病灶99处(包括外伤、骨折、术后改变、骨退行性变等)。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发现病灶183处,假阳性18处,假阴性61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发现病灶226处,假阳性22处,假阴性43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的比较见表一。
表1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比较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肺癌转移部位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肺癌骨转移会伴有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高钙血症、脊柱不稳定、病理性骨折、骨痛、脊髓压迫等等。一般肺癌晚期患者易发生骨转移,并且此时治愈的概率很渺小。所以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意义,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常用X线、MRI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等。核素骨显像是一种结合活体生理、生化,功能和代谢信息的四维显像方式,它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在病变部位的选择性沉积来检测骨转移,一般认为放射性核素显像较X线平片可提早3-6月发现骨转移病灶[2],放射性核素99mTc-MDP在转移性骨病灶中的聚集主要受到局部血流量和成骨活跃等影响。从解剖和生理的角度看,肺循环血流丰富,肺癌细胞可以随体循环血流到达全身骨骼系统。由于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转移途径有所不同,因此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肺腺癌骨转移率最高达65%[3],虽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灶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对骨显像结果的判断应结合临床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从而对骨转移病灶与其他良性骨病加以区别,尤其对单发病灶者。
总之,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发现早,准确率高、安全有效,对于肺癌的分期、制定治疗计划、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指导意义,应作为肺癌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朱韧,徐建芳,张海平等.全身骨扫描在临床诊断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5):389-392.
[2]潘懿范,刘建军,黄钢等.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2):1758-1762.
[3]徐微娜,辛军,于树鹏,等。18F-FDG PET-CT与99mTc-MDP全身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癌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5):323-326
【关键词】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 99mTc-MDP骨显像 肺癌骨转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在33岁至9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3±2.3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肺癌,其中腺癌41例,鳞癌17例,小细胞癌7例。所有患者均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
1.2 一般方法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法:采用美国GE Infinia VC Hawkeye 4型SPECT/CT仪,18F-FDG由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患者禁食6 h以上,检查前常规测定并控制血糖水平为4.0~7.5 mmol/L,平均5.2 mmol/L,予患者肘静脉注射18F-FDG 296~370 MBq后,嘱患者静卧45~60 min,显像前15~20 min饮水300~500 ml充盈胃肠道,并于显像前5 min内排尽尿液。显像常规采集3个床位,包括头、颈、胸、腹、盆腔部及下肢上1/3区域。分别进行投射扫描12 min,发射扫描40 min。经CT衰减校正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迭代重建后,将同机CT图像与SPECT图像进行融合,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断层图像及三维立体投影图像。
99mTc-MDP骨显像法:采用美国GE Infinia VC Hawkeye 4型SPECT/CT仪,99mTc-MDP由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静脉注射99mTc-MDP,剂量约为740-1110M Bq,之后叮嘱患者多饮水,待患者排尿直到膀胱排空后开始检查。患者取仰卧的体位,行常规全身前后位显像。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256*1024,窗宽20%。
1.3 图像分析
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分析图像。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骨转移诊断标准:以肝脏摄取为参照,骨骼局部摄取高于肝脏则判断异常。99mTc-MDP骨显像以全身骨骼显像出现放射性浓聚灶或放射性稀疏缺损为异常,其中多发性浓聚灶或放射性稀疏缺损诊断骨转移,单发病灶及性质难以判断的多发病灶结合断层SPECT/CT进一步分析。
1.4 骨转移诊断标准
通过18F-FDG显像及99mTc-MDP骨显像结合手术病理、CT/MR、X线、病史或临床随访范围扩大证实。[3]
1.5 观察指标
比较18F-FDG显像及99mTc-MDP骨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1.6 统计学处理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0中进行数据处理,用卡方检验,两组检查方法下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0.05 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比较
本组65例患者通过两种显像方法共计发现异常病灶386处,其中根据标准最后诊断病灶287处,良性病灶99处(包括外伤、骨折、术后改变、骨退行性变等)。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发现病灶183处,假阳性18处,假阴性61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发现病灶226处,假阳性22处,假阴性43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的比较见表一。
表1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比较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肺癌转移部位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肺癌骨转移会伴有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高钙血症、脊柱不稳定、病理性骨折、骨痛、脊髓压迫等等。一般肺癌晚期患者易发生骨转移,并且此时治愈的概率很渺小。所以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意义,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常用X线、MRI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等。核素骨显像是一种结合活体生理、生化,功能和代谢信息的四维显像方式,它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在病变部位的选择性沉积来检测骨转移,一般认为放射性核素显像较X线平片可提早3-6月发现骨转移病灶[2],放射性核素99mTc-MDP在转移性骨病灶中的聚集主要受到局部血流量和成骨活跃等影响。从解剖和生理的角度看,肺循环血流丰富,肺癌细胞可以随体循环血流到达全身骨骼系统。由于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转移途径有所不同,因此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肺腺癌骨转移率最高达65%[3],虽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灶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对骨显像结果的判断应结合临床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从而对骨转移病灶与其他良性骨病加以区别,尤其对单发病灶者。
总之,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发现早,准确率高、安全有效,对于肺癌的分期、制定治疗计划、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指导意义,应作为肺癌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朱韧,徐建芳,张海平等.全身骨扫描在临床诊断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5):389-392.
[2]潘懿范,刘建军,黄钢等.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2):1758-1762.
[3]徐微娜,辛军,于树鹏,等。18F-FDG PET-CT与99mTc-MDP全身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癌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5):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