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筑的地域属性来探讨江浙本土建筑的生成,从江浙一带的地理、气候、乡土材料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几个方面来解读。认为地域性才是建筑的属性,是建筑生成并且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根源。建筑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历史、文化、气候、地理所构成的整体产生关联的具体的空间。
[关键词] 地域性;建筑;影响
1. 建筑的地域属性
建筑是建设在相应的地域上的,而且是为地区的人服务的,所以就地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域性才是建筑的属性。
地区的建筑总是不断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其中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建筑形式,受外来影响相对较小,保留了无比亲切的本土风情,是对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虽然可能各个地区的乡土建筑在制式和风格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有个基本点是一致:它们肯定是从其所依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其中最原生的因素还是生态环境因素,这是地区间建筑差别之源,这一因素同时激发了适应性的的技术体系,作用于营造活动就产生了地区建筑学。这种因地理气候生态因素导致建筑风格制式差异,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半坡和河姆渡时期就有所反映了。另外人文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不可小看,特别是对传统的乡土民居而言。
2. 江浙本土建筑的地域属性
鉴于此,通过生态环境及其地方人文这两个环境因素,来探讨一下处于江浙一带这一特定地域范围民居的特点。
2.1地理。
首先,就地理条件来说,江浙地区比较多的是地质运动构成的湖积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与河道有极密切的关系,街巷,建筑布局常随着河的走势延伸,依地形时宽时窄地曲折前行,形成与北方市镇那种宽敞大气截然不同的街巷景观。有此可见其形成发展带有明显的自发性,而这种自发性就是受到地域环境的制约。而且当时南方市镇繁荣拥挤土地珍贵,在这样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地理条件下,宽敞的宅地不容易得到,因而在建筑布局上并无定式。民居常依基地的大小、地势灵活布置。在制式上常常是前门临街,后门沿河,前屋是店,后屋是厨房或货库,楼上住家。店中进货靠水运,前街供行人购物与人行交通。在这样的水网密布,田地狭窄而人口密集的江南地区,人们依然可以和谐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于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舒适的空间。这种小空间的处理对现在的城镇改造、民居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现在生活节奏加剧的今天,江南恬静的生活氛围,会给人们烦躁的心灵带来抚慰。
2.2气候。
其次,就气候条件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反映在住居形式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南北方。江浙一带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在这种良好的自然条件之下,房屋的朝向多南或多东南,同时这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类型是相对通透与开敞的。一般建筑做的比较敞开,四面均设门和窗,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并且可以让室内有穿堂风过,南北通风效果好。同时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采用底层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的形式。在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的“合院”里,这种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布局形式上产生影响更加显而易见。纵观中国各地民居中合院的变化,会发现因气候和生态效应而引起的南北地域差异。如北京四合院中庭在我国北方城市中具有典型性,方正而宽敞,冬季日照充分,防风沙的的优点。而江浙一带的民居中庭则是我国中庭建筑类型较多的地方。由于气候温暖湿润,中庭形式则灵活多样,最普遍使用的是天井式中庭,天井式中庭常常布置在居住和工作房间廊厅的侧面和背面,因为天井有拔风的“烟囱效应”所以能够构成凉爽又宁静的露天空间。同时作为住宅内部的室外空间,也具有部分生活起居、绿化美化环境等功能,增加了居住的舒适性。
2.3人文。
作为地域性差异的要素之一,人文环境对中国民居的影响也意义重大。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中国的乡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形体上反映出中国宗法社会的礼乐秩序和纲常伦理。一般的民居中会有合院空间,不光是调节采光通风的问题,也是家人活动的场所,老人纳凉晒暖、小孩嬉戏玩耍,其乐融融。在内部空间中有代表传统民居精神的厅堂是一家人内聚的核心场所,是一个在形制上和氛围上都比较严肃的地方,对民居的制式产生很的影响。但不同的地域有会有些许的差异,如江浙文化相对而言,较少受到严格礼制思想的束缚,而更加重视物质生活,更务实际,布局显的更加的灵活与机动。如对厅堂的设置中不一定要在中轴线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强调与自然的融合,这可能就是地域文化对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同时整体装饰上都受到江南文人文化的深刻影响,追求沉稳、雅致、意趣深远的意境,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2.4乡土材料。
再则,因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各地所用的建筑材料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民居的建筑材料也是受地域环境影响的。对于乡土建筑来说,其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因此自然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材料,大都就是当地民居建筑的主要用材,这样才出现了那么多反映地域特色的民居。在江浙地区,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些许差异,比如在江浙沿海地带,因为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那里的民居就用当地开采的石材来砌外墙,而且还在屋顶等处加固。在建筑的造型上,浑厚大块的石墙上只开了几个小窗,显的浑厚有力,不同与其他江浙地区民居的轻盈。
在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上,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进行建筑活动,是在操作层面上的传承地区传统建筑精神的最佳手段,建筑材料本土化保障了本土建筑的文化品质,抽象的谈论地区建筑文化是无力的。在当今社会,对传统地域技术和其相关的地方手工艺的丧失中,传统民居语言也在不断的消失,而取而代之是那些没有任何章法的不伦不类的建筑。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是那些满面贴满廉价瓷砖所谓的现代乡镇民居,已经完全没有了句法,丧失了传统民居的艺术水平。看看周边的新民居,不伦不类,不中不洋,令人莫名其妙,更令人痛惜与惋惜。我们更希望的是看到是那种传统的农居,粉墙黛瓦,充满了一种对自然人文的和谐。更崇拜的是农村中用晒干的泥砖这种最古老最原始的古老建材来建筑住所,而不可能是那些毫无地域特色的白色瓷砖。
3. 感悟
地域性才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丧失了地域属性的建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贫乏而缺乏生气的,而如今,我门看到的却是更多的没有任何章法的建筑。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大,民居正在被高楼所代替,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新的建设急匆匆的想把所有的建筑“打造”成同一面孔。这种情形的非常可怕的,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结局会是怎样。我们应该坚持在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合理的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寻找一种崭新的,适当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萧加《中国乡土建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毛刚《生态视野》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三联书店 1999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3-10-110
[关键词] 地域性;建筑;影响
1. 建筑的地域属性
建筑是建设在相应的地域上的,而且是为地区的人服务的,所以就地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域性才是建筑的属性。
地区的建筑总是不断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其中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建筑形式,受外来影响相对较小,保留了无比亲切的本土风情,是对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虽然可能各个地区的乡土建筑在制式和风格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有个基本点是一致:它们肯定是从其所依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其中最原生的因素还是生态环境因素,这是地区间建筑差别之源,这一因素同时激发了适应性的的技术体系,作用于营造活动就产生了地区建筑学。这种因地理气候生态因素导致建筑风格制式差异,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半坡和河姆渡时期就有所反映了。另外人文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不可小看,特别是对传统的乡土民居而言。
2. 江浙本土建筑的地域属性
鉴于此,通过生态环境及其地方人文这两个环境因素,来探讨一下处于江浙一带这一特定地域范围民居的特点。
2.1地理。
首先,就地理条件来说,江浙地区比较多的是地质运动构成的湖积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与河道有极密切的关系,街巷,建筑布局常随着河的走势延伸,依地形时宽时窄地曲折前行,形成与北方市镇那种宽敞大气截然不同的街巷景观。有此可见其形成发展带有明显的自发性,而这种自发性就是受到地域环境的制约。而且当时南方市镇繁荣拥挤土地珍贵,在这样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地理条件下,宽敞的宅地不容易得到,因而在建筑布局上并无定式。民居常依基地的大小、地势灵活布置。在制式上常常是前门临街,后门沿河,前屋是店,后屋是厨房或货库,楼上住家。店中进货靠水运,前街供行人购物与人行交通。在这样的水网密布,田地狭窄而人口密集的江南地区,人们依然可以和谐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于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舒适的空间。这种小空间的处理对现在的城镇改造、民居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现在生活节奏加剧的今天,江南恬静的生活氛围,会给人们烦躁的心灵带来抚慰。
2.2气候。
其次,就气候条件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反映在住居形式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南北方。江浙一带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在这种良好的自然条件之下,房屋的朝向多南或多东南,同时这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类型是相对通透与开敞的。一般建筑做的比较敞开,四面均设门和窗,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并且可以让室内有穿堂风过,南北通风效果好。同时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采用底层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的形式。在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的“合院”里,这种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布局形式上产生影响更加显而易见。纵观中国各地民居中合院的变化,会发现因气候和生态效应而引起的南北地域差异。如北京四合院中庭在我国北方城市中具有典型性,方正而宽敞,冬季日照充分,防风沙的的优点。而江浙一带的民居中庭则是我国中庭建筑类型较多的地方。由于气候温暖湿润,中庭形式则灵活多样,最普遍使用的是天井式中庭,天井式中庭常常布置在居住和工作房间廊厅的侧面和背面,因为天井有拔风的“烟囱效应”所以能够构成凉爽又宁静的露天空间。同时作为住宅内部的室外空间,也具有部分生活起居、绿化美化环境等功能,增加了居住的舒适性。
2.3人文。
作为地域性差异的要素之一,人文环境对中国民居的影响也意义重大。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中国的乡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形体上反映出中国宗法社会的礼乐秩序和纲常伦理。一般的民居中会有合院空间,不光是调节采光通风的问题,也是家人活动的场所,老人纳凉晒暖、小孩嬉戏玩耍,其乐融融。在内部空间中有代表传统民居精神的厅堂是一家人内聚的核心场所,是一个在形制上和氛围上都比较严肃的地方,对民居的制式产生很的影响。但不同的地域有会有些许的差异,如江浙文化相对而言,较少受到严格礼制思想的束缚,而更加重视物质生活,更务实际,布局显的更加的灵活与机动。如对厅堂的设置中不一定要在中轴线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强调与自然的融合,这可能就是地域文化对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同时整体装饰上都受到江南文人文化的深刻影响,追求沉稳、雅致、意趣深远的意境,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2.4乡土材料。
再则,因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各地所用的建筑材料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民居的建筑材料也是受地域环境影响的。对于乡土建筑来说,其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因此自然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材料,大都就是当地民居建筑的主要用材,这样才出现了那么多反映地域特色的民居。在江浙地区,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些许差异,比如在江浙沿海地带,因为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那里的民居就用当地开采的石材来砌外墙,而且还在屋顶等处加固。在建筑的造型上,浑厚大块的石墙上只开了几个小窗,显的浑厚有力,不同与其他江浙地区民居的轻盈。
在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上,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进行建筑活动,是在操作层面上的传承地区传统建筑精神的最佳手段,建筑材料本土化保障了本土建筑的文化品质,抽象的谈论地区建筑文化是无力的。在当今社会,对传统地域技术和其相关的地方手工艺的丧失中,传统民居语言也在不断的消失,而取而代之是那些没有任何章法的不伦不类的建筑。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是那些满面贴满廉价瓷砖所谓的现代乡镇民居,已经完全没有了句法,丧失了传统民居的艺术水平。看看周边的新民居,不伦不类,不中不洋,令人莫名其妙,更令人痛惜与惋惜。我们更希望的是看到是那种传统的农居,粉墙黛瓦,充满了一种对自然人文的和谐。更崇拜的是农村中用晒干的泥砖这种最古老最原始的古老建材来建筑住所,而不可能是那些毫无地域特色的白色瓷砖。
3. 感悟
地域性才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丧失了地域属性的建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贫乏而缺乏生气的,而如今,我门看到的却是更多的没有任何章法的建筑。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大,民居正在被高楼所代替,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新的建设急匆匆的想把所有的建筑“打造”成同一面孔。这种情形的非常可怕的,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结局会是怎样。我们应该坚持在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合理的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寻找一种崭新的,适当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萧加《中国乡土建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毛刚《生态视野》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三联书店 1999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3-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