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将逐渐松动,全民健身热潮必将兴起——这是2008年5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健身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嘉宾的共识,由此带来的产业变局也引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实际上,这个论坛是此前一天,即5月3日开幕的2008中国国际健身大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到5月底,又一场规模更大、参展商范围更广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国展新馆举行。
在奥运前夕气候宜人的北京之春,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关于奥运的商业或者公益广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离不开这个百年一遇的体育盛会。此时,这两个同在5月举办的展会无疑拉开了中国体育产业,尤其是健身产业奥运后大发展大洗牌的序幕。
奥运带动全民健身热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是本届健身大会的宣传用语。
事实上,当2004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健美操协会、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体健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首届“中国国际健身大会”的时候,就是“紧紧抓住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大机遇,致力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关注奥运,参与健身的热情……”
在第29届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泰诺健的内部杂志《Wellness》上,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中国大陆健身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0.11%,俱乐部数目是980个,拥有会员129万名……该杂志不无兴奋地评论道:“前往俱乐部健身的人正迅速上升,尤其在主要大城市。在以后数年预计中国所有大城市将有成千上万的新健身中心开业……只要想象一下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有上百个,这个年轻市场的增长率对健身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而在这届健身大会的高层论坛上,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对奥运后的行业大发展充满了信心。既是“国家队”、又是合资企业、本行业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总裁万骊华、国内唯一横跨健身器材生产和健身俱乐部经营两大领域的英派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仲凯、以及一北一南两大行业巨头青鸟健身和美格菲健身的老总王成、何树森,尽管他们在经营策略、范围,甚至是个人性格上都有很多不同,但对奥运后的前景都持乐观态度。
在论坛上的专题演讲,则更为业内人士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的美好图景:其中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还做了题为《后奥运会北京体育健身业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
健身产业面临洗牌
“健身俱乐部面临洗牌!”在紧接着论坛举行的中国知名健身俱乐部CEO座谈会上,各俱乐部的“操盘手”中有人惊呼道。
与此相对应的至少有三个值得一提的“新闻点”:
在现场,举行了应运而生的“中国健身产业基金”揭牌仪式。据悉,该基金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政府、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而创办的,目的就是将资本运作融入到中国健身产业中来。虽然仪式过程很简短,但其将来对中国健身产业的推动作用却让人不敢小觑;在这个专业性极强的大会论坛上,有几位“圈外人士“颇引人注目。他们是: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王巍、普凯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联席董事张爱民、胜达国际集团(亚洲)投资有限公司联席董事于洋、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建彪。其中王巍还做了《中国健身产业的资本运作》的专题演讲。而当其他几位人士了解到中国健身产业还处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的时候,都从自身角度介绍了资本介入的规律和途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论坛上一匹黑马的出现,让人感到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他就是北京活跃传媒董事长张博涵,他在座谈会上、和答台下记者问的时候,表达了他对中国健身产业的独到见解和细致观察,并透露了做专业健康传媒的决心和具体步骤,这家原先主攻咖啡厅的“定向、分众传媒”刚刚融到一笔可观的资金,并且已经而且继续要在全国展开布局,像江南春垄断写字楼电梯一样伺机占领各个健身俱乐部的广告空白地带。
也许是台上的“华山论剑”刺激了台下的专业观众。在互动阶段,一位来自山东的从业者诘问台上的“行业大佬”:你们又是融资,又是扩大加盟,那我们这些中小型俱乐部如何生存呢?
为什么是泰诺健?
说到健身产业,不能不提健身器材生产,与健身俱乐部、健身服装、健身营养品等一样,同是健身产业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健身产业的兴起与健身器材的推陈出新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了解,目前国内健身器材生产厂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羽翼渐丰,如英派斯、澳瑞特等,无论是在遍布各大中小城市户外的“全民健身路径”里,还是在专业的健身俱乐部中,国产的健身设备都屡见不鲜。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和国外巨头比起来,国产器材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越是在高级的健身俱乐部中,越难寻觅国产器材的踪影。
也许,这可以部分回答为什么是泰诺健最终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的原因。
“(北京奥运)的第一枚金牌属于意大利!”在泰诺健(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公关及传媒经理费红丽女士给记者的宣传材料上,如此煽情地写道。作为一名外国人,她的普通话说得极其流利。也许,这个意大利公司深入中国的决心和程度从此可见一斑。
泰诺健公司是由现任董事长内力奥·亚历山德利在1983年创办的,从时间上来看,该公司的发展历程几乎和中国健身产业的发展同步。几经攻城略地,目前泰诺健已经在全球拥有12家分支机构,1400多名员工。北京奥运期间,该公司将为10个训练中心(包括奥运村的主训练中心)、一个供奥组委工作人员使用的的健身中心、一个供2万多名各国记者使用的健身中心提供总共1000台有氧和力量训练设备。这是该公司第四次为奥运会提供健身设备,此前,他们还赞助过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和2006年的冬季奥运会。
耐人寻味的是,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内力奥·亚历山德利曾经透露,“与我们一起参与竞争2008年北京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的企业有35家”。但是记者采访国内各健身器材生产厂家,却对是否参与过与泰诺健的竞争讳莫如深,是因为失败的原因吗?
而内力奥·亚历山德利认为泰诺健在奥运一役中顺利夺魁的原因是:“我想首先看中的是我们的产品的品质;其次是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竞技体育器材营销中积累的经验……”
实际上,这个论坛是此前一天,即5月3日开幕的2008中国国际健身大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到5月底,又一场规模更大、参展商范围更广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国展新馆举行。
在奥运前夕气候宜人的北京之春,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关于奥运的商业或者公益广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离不开这个百年一遇的体育盛会。此时,这两个同在5月举办的展会无疑拉开了中国体育产业,尤其是健身产业奥运后大发展大洗牌的序幕。
奥运带动全民健身热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是本届健身大会的宣传用语。
事实上,当2004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健美操协会、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体健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首届“中国国际健身大会”的时候,就是“紧紧抓住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大机遇,致力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关注奥运,参与健身的热情……”
在第29届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泰诺健的内部杂志《Wellness》上,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中国大陆健身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0.11%,俱乐部数目是980个,拥有会员129万名……该杂志不无兴奋地评论道:“前往俱乐部健身的人正迅速上升,尤其在主要大城市。在以后数年预计中国所有大城市将有成千上万的新健身中心开业……只要想象一下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有上百个,这个年轻市场的增长率对健身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而在这届健身大会的高层论坛上,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对奥运后的行业大发展充满了信心。既是“国家队”、又是合资企业、本行业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总裁万骊华、国内唯一横跨健身器材生产和健身俱乐部经营两大领域的英派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仲凯、以及一北一南两大行业巨头青鸟健身和美格菲健身的老总王成、何树森,尽管他们在经营策略、范围,甚至是个人性格上都有很多不同,但对奥运后的前景都持乐观态度。
在论坛上的专题演讲,则更为业内人士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的美好图景:其中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还做了题为《后奥运会北京体育健身业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
健身产业面临洗牌
“健身俱乐部面临洗牌!”在紧接着论坛举行的中国知名健身俱乐部CEO座谈会上,各俱乐部的“操盘手”中有人惊呼道。
与此相对应的至少有三个值得一提的“新闻点”:
在现场,举行了应运而生的“中国健身产业基金”揭牌仪式。据悉,该基金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政府、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而创办的,目的就是将资本运作融入到中国健身产业中来。虽然仪式过程很简短,但其将来对中国健身产业的推动作用却让人不敢小觑;在这个专业性极强的大会论坛上,有几位“圈外人士“颇引人注目。他们是: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王巍、普凯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联席董事张爱民、胜达国际集团(亚洲)投资有限公司联席董事于洋、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建彪。其中王巍还做了《中国健身产业的资本运作》的专题演讲。而当其他几位人士了解到中国健身产业还处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的时候,都从自身角度介绍了资本介入的规律和途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论坛上一匹黑马的出现,让人感到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他就是北京活跃传媒董事长张博涵,他在座谈会上、和答台下记者问的时候,表达了他对中国健身产业的独到见解和细致观察,并透露了做专业健康传媒的决心和具体步骤,这家原先主攻咖啡厅的“定向、分众传媒”刚刚融到一笔可观的资金,并且已经而且继续要在全国展开布局,像江南春垄断写字楼电梯一样伺机占领各个健身俱乐部的广告空白地带。
也许是台上的“华山论剑”刺激了台下的专业观众。在互动阶段,一位来自山东的从业者诘问台上的“行业大佬”:你们又是融资,又是扩大加盟,那我们这些中小型俱乐部如何生存呢?
为什么是泰诺健?
说到健身产业,不能不提健身器材生产,与健身俱乐部、健身服装、健身营养品等一样,同是健身产业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健身产业的兴起与健身器材的推陈出新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了解,目前国内健身器材生产厂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羽翼渐丰,如英派斯、澳瑞特等,无论是在遍布各大中小城市户外的“全民健身路径”里,还是在专业的健身俱乐部中,国产的健身设备都屡见不鲜。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和国外巨头比起来,国产器材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越是在高级的健身俱乐部中,越难寻觅国产器材的踪影。
也许,这可以部分回答为什么是泰诺健最终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的原因。
“(北京奥运)的第一枚金牌属于意大利!”在泰诺健(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公关及传媒经理费红丽女士给记者的宣传材料上,如此煽情地写道。作为一名外国人,她的普通话说得极其流利。也许,这个意大利公司深入中国的决心和程度从此可见一斑。
泰诺健公司是由现任董事长内力奥·亚历山德利在1983年创办的,从时间上来看,该公司的发展历程几乎和中国健身产业的发展同步。几经攻城略地,目前泰诺健已经在全球拥有12家分支机构,1400多名员工。北京奥运期间,该公司将为10个训练中心(包括奥运村的主训练中心)、一个供奥组委工作人员使用的的健身中心、一个供2万多名各国记者使用的健身中心提供总共1000台有氧和力量训练设备。这是该公司第四次为奥运会提供健身设备,此前,他们还赞助过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和2006年的冬季奥运会。
耐人寻味的是,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内力奥·亚历山德利曾经透露,“与我们一起参与竞争2008年北京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的企业有35家”。但是记者采访国内各健身器材生产厂家,却对是否参与过与泰诺健的竞争讳莫如深,是因为失败的原因吗?
而内力奥·亚历山德利认为泰诺健在奥运一役中顺利夺魁的原因是:“我想首先看中的是我们的产品的品质;其次是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竞技体育器材营销中积累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