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感知新课文,找出新课文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并做好准备。对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讲究有效、高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能够针对学生的学情,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特点;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更能培养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预习自主学习方法检查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一堂充实、有效的语文课来说,预先的工作——指导学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讲,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预习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诸环节中的第一环。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新课文,找出新课文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并让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平时,不少教师本身没有认识到预习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随意布置甚至干脆不布置预习作业,而且对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进行有效检查,更缺乏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入,导致预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预习?怎样设计预习作业才能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绝不是把课文浏览一遍了事,即使再加上认识生字,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体现指导学生把“读”的范围从读课文、读生字扩大到读单元提示、课前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甚至课外教辅等;写,也不能只局限于要求标注疑难字词的读音和分段写段意,还应该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圈点批注,留下思考痕迹等。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教师在布置设计的预习作业时,首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解读单元提示,从单元提示中获得预习课文的方向,即在预习本单元课文时,除了常规厘清课文思路外,还应注意散文文体的特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描写,并由此分析作者的情感。
另外,课后练习也是一个重要指向标。本单元第一课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本文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给我们的提示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第二大题要求我们找出叙述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第三大题则侧重文章中的重难词句。这就是本文和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具体区别。因此预习作业可以具体设计为:①浏览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找出作者叙述刘和珍的几件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并说说由此可以看出刘和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③找出文中重难词句。学生在预习中的这些思考以及预习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一一写下并带到课堂上,而课堂上教师则可根据预习作业及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有效实现。
除此以外,课下注释中对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的简介,对生词的注音解释;课外教辅对课文信息的补充等,也都是了解认识课文的途径,都要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这在无形中也拓展了学生预习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2预习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能够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和高中学生交流中,不少学生反映,从初中到高中,教师布置的语文预习作业几乎一成不变,都是读课文、认生字、了解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这样的预习作业难以体现每一篇课文的特性,更难达到预习的效果,也让学生对预习缺乏兴趣。因此学生预习时往往应付了事,晚上做作业时把课文快速看一遍就算完成了,甚至是课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也称为“预习过了”。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或完全陌生也不足为奇,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师生之间的教与学难以积极互动,学生也就实现不了“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事实上,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而深的过程,而且不同单元之间,同单元不同课文之间,教学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应有所体现。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到必修3都有诗歌单元,但每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不能千篇一律,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进行仔细分析研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
必修1的第一课是《沁园春·长沙》,本课的预习作业可以设计为:①反复朗读;②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③初步领略诗人的情感。这样设计预习作业的原因是,本单元是高中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并学习诗歌,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意象”、“意境”等概念,因此随意地布置学生找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等预习作业,只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必修1的第一个诗歌单元,人教版选取了没有“古典诗词严整的格律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现代新诗。这让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上没有太大障碍,可以通过多次的朗读领会诗人的情感,也便于教师解释意象、意境等概念。
必修2第二单元同样是诗歌单元。到了必修2,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意象的寻找和把握虽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但仍处于较基础的阶段。因此《诗经两首》中选取了集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精炼语言中的涵盖内容,又可以为学习词句高度精简的唐诗宋词做准备。而《诗经》中的艺术手法是其一大特色,如赋、比、兴,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不同创作手法等知识,这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第一课《诗经两首》的预习作业可作如下设计:①反复朗读、注意节奏;②叙述诗歌讲了个什么故事;③寻找诗歌中的意象;④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⑤找出诗句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例如反复、比喻、对比等。
必修3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这个时代的诗歌“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此时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训练,可以进入通过自行寻找意象,体味诗句情境,感受诗人情感的阶段了。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第一课《蜀道难》的预习作业要与之前的有所区别,如可设计为:①反复朗读诗歌;②寻找诗歌意象,由意象的特点出发,品味诗歌的意境;③体会诗人情感;④归纳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⑤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作业必然不同;相同文体的课文预习作业,应体现教学目的不同和学习进度的差异;相同的课文预习作业,也应该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区别和课堂教学的不同方式。教师只有细致地分析教材、学生的学情,才能在每一篇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预习中感受不同文章的魅力,从而将预习作业推向更高的境界,取得更佳的效果。
3对预习作业要检查到位
预习作业布置完就万事大吉,不把对预习作业的检查放在心上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想起来就检查一下学生课本上的圈点批注,想不起来就作罢。至于读书,那是软作业,学生读没读,教师难知道,一般也就不查了。甚至有不少教师干脆从不检查。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完成预习作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慢慢就会失去兴趣;没有完成的学生发觉蒙混过关是如此容易,就更不情愿去完成这个任务了。其实,书面的预习作业应该检查,思考预习的作业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有深度。只要将上课的内容要点布置为预习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预先的了解,又可以在课堂上对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例如之前提及的《沁园春·长沙》,既然预习作业中涉及到了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场景,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不妨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脑海中的长沙秋景,以此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自然能够侃侃而谈;没有完成的同学无法参与这样的课堂互动;若是临时抱佛脚,则语言组织混乱,漏洞百出。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有无预习以及预习的认真度,学生自然不敢再偷懒了。由此可见,检查预习作业绝不是为检查而检查,而是通过检查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通过预习作业的检查,还可以发现设计的预习作业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进一步提高预习作业设计水平。
必须提及的是,初中阶段对课文的要求以读、背诵为主,到高中则上升到理解的层面。这个跨度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预习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方法应该从初中开始就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预习工作应该渐入佳境,达到较高的水平,否则语文学科新课改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为此,教师在预习作业设计与预习作业指导中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以有效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必须留有足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有可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必须明确预习工作的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让学生学会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在教学良性互动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预习工作从被动变成主动,从负担变成“乐活”。
[关键词]预习自主学习方法检查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一堂充实、有效的语文课来说,预先的工作——指导学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讲,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预习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诸环节中的第一环。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新课文,找出新课文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并让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平时,不少教师本身没有认识到预习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随意布置甚至干脆不布置预习作业,而且对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进行有效检查,更缺乏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入,导致预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预习?怎样设计预习作业才能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绝不是把课文浏览一遍了事,即使再加上认识生字,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体现指导学生把“读”的范围从读课文、读生字扩大到读单元提示、课前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甚至课外教辅等;写,也不能只局限于要求标注疑难字词的读音和分段写段意,还应该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圈点批注,留下思考痕迹等。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教师在布置设计的预习作业时,首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解读单元提示,从单元提示中获得预习课文的方向,即在预习本单元课文时,除了常规厘清课文思路外,还应注意散文文体的特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描写,并由此分析作者的情感。
另外,课后练习也是一个重要指向标。本单元第一课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本文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给我们的提示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第二大题要求我们找出叙述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第三大题则侧重文章中的重难词句。这就是本文和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具体区别。因此预习作业可以具体设计为:①浏览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找出作者叙述刘和珍的几件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并说说由此可以看出刘和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③找出文中重难词句。学生在预习中的这些思考以及预习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一一写下并带到课堂上,而课堂上教师则可根据预习作业及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有效实现。
除此以外,课下注释中对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的简介,对生词的注音解释;课外教辅对课文信息的补充等,也都是了解认识课文的途径,都要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这在无形中也拓展了学生预习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2预习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能够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和高中学生交流中,不少学生反映,从初中到高中,教师布置的语文预习作业几乎一成不变,都是读课文、认生字、了解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这样的预习作业难以体现每一篇课文的特性,更难达到预习的效果,也让学生对预习缺乏兴趣。因此学生预习时往往应付了事,晚上做作业时把课文快速看一遍就算完成了,甚至是课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也称为“预习过了”。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或完全陌生也不足为奇,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师生之间的教与学难以积极互动,学生也就实现不了“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事实上,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而深的过程,而且不同单元之间,同单元不同课文之间,教学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应有所体现。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到必修3都有诗歌单元,但每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不能千篇一律,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进行仔细分析研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
必修1的第一课是《沁园春·长沙》,本课的预习作业可以设计为:①反复朗读;②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③初步领略诗人的情感。这样设计预习作业的原因是,本单元是高中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并学习诗歌,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意象”、“意境”等概念,因此随意地布置学生找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等预习作业,只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必修1的第一个诗歌单元,人教版选取了没有“古典诗词严整的格律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现代新诗。这让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上没有太大障碍,可以通过多次的朗读领会诗人的情感,也便于教师解释意象、意境等概念。
必修2第二单元同样是诗歌单元。到了必修2,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意象的寻找和把握虽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但仍处于较基础的阶段。因此《诗经两首》中选取了集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精炼语言中的涵盖内容,又可以为学习词句高度精简的唐诗宋词做准备。而《诗经》中的艺术手法是其一大特色,如赋、比、兴,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不同创作手法等知识,这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第一课《诗经两首》的预习作业可作如下设计:①反复朗读、注意节奏;②叙述诗歌讲了个什么故事;③寻找诗歌中的意象;④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⑤找出诗句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例如反复、比喻、对比等。
必修3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这个时代的诗歌“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此时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训练,可以进入通过自行寻找意象,体味诗句情境,感受诗人情感的阶段了。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第一课《蜀道难》的预习作业要与之前的有所区别,如可设计为:①反复朗读诗歌;②寻找诗歌意象,由意象的特点出发,品味诗歌的意境;③体会诗人情感;④归纳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⑤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作业必然不同;相同文体的课文预习作业,应体现教学目的不同和学习进度的差异;相同的课文预习作业,也应该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区别和课堂教学的不同方式。教师只有细致地分析教材、学生的学情,才能在每一篇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预习中感受不同文章的魅力,从而将预习作业推向更高的境界,取得更佳的效果。
3对预习作业要检查到位
预习作业布置完就万事大吉,不把对预习作业的检查放在心上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想起来就检查一下学生课本上的圈点批注,想不起来就作罢。至于读书,那是软作业,学生读没读,教师难知道,一般也就不查了。甚至有不少教师干脆从不检查。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完成预习作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慢慢就会失去兴趣;没有完成的学生发觉蒙混过关是如此容易,就更不情愿去完成这个任务了。其实,书面的预习作业应该检查,思考预习的作业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有深度。只要将上课的内容要点布置为预习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预先的了解,又可以在课堂上对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例如之前提及的《沁园春·长沙》,既然预习作业中涉及到了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场景,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不妨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脑海中的长沙秋景,以此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自然能够侃侃而谈;没有完成的同学无法参与这样的课堂互动;若是临时抱佛脚,则语言组织混乱,漏洞百出。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有无预习以及预习的认真度,学生自然不敢再偷懒了。由此可见,检查预习作业绝不是为检查而检查,而是通过检查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通过预习作业的检查,还可以发现设计的预习作业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进一步提高预习作业设计水平。
必须提及的是,初中阶段对课文的要求以读、背诵为主,到高中则上升到理解的层面。这个跨度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预习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方法应该从初中开始就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预习工作应该渐入佳境,达到较高的水平,否则语文学科新课改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为此,教师在预习作业设计与预习作业指导中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以有效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必须留有足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有可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必须明确预习工作的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让学生学会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在教学良性互动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预习工作从被动变成主动,从负担变成“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