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制约因素有许多,其中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方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现状,阐明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对策。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内涵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并能够直接影响其质量和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素质。鉴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特点,教学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自控能力
教师教学自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主要包含:一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的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监测和评价的信息主动地调整自我行为的能力;二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省的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已经完成了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总揽全局等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讲课时有意识地将课程中的概念、原则、原理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评价所授学科的能力指教师对所授学科内容的历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课题等方面的认识能力,一是对所用教材内容的评价,二是对所授学科的整体内容的评价。联系学科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能够在本学科内部前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且能够在不同学科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3.科研能力
具备科研能力,指高校教师独立地选择课题、设计研究程序、搜集整理信息、撰写论文的能力,包括自我进行科研的能力与指导学生学习科研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招聘,但教师教学能力不一。
高校多注重广大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培养和提高,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投入和管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青年教师比例加大,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年轻教师(35岁以下)的数量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占近50%,由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很难适应高校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大多高校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培训能使教师了解职业的特点及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但是教师的培训体系明显不完善:培训工作机制不完善,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培训内容单一,以教育理论技术、教育法规、外语能力为主,而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理论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讨论欠缺。
2.努力提升教师学术能力,促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
科研能力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质量等硬性指标为标准,出现重科研、轻教研的倾向性,不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创造性、积极性及潜能开发的需要,促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强化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要能够密切跟踪所授学科的前沿,还要能积极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3.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教师在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要完成学习题目设计,选好规律探索、实践活动、疑惑研讨等相关题目后,教师要准备掌握合作学习题目的类型、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案选择依据、文献或所用资料的书目摘要。
4.制定有效教学评估制度与监控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简化评价环节,制订科学的评估评价办法,建立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同步评价体系。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采用不同阶段对比发展指标,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潜能。教学评价内容要由片面单一转向全面多元,评价方法由定量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怀顺.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94-96.
[2]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70.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内涵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并能够直接影响其质量和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素质。鉴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特点,教学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自控能力
教师教学自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主要包含:一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的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监测和评价的信息主动地调整自我行为的能力;二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省的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已经完成了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总揽全局等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讲课时有意识地将课程中的概念、原则、原理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评价所授学科的能力指教师对所授学科内容的历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课题等方面的认识能力,一是对所用教材内容的评价,二是对所授学科的整体内容的评价。联系学科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能够在本学科内部前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且能够在不同学科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3.科研能力
具备科研能力,指高校教师独立地选择课题、设计研究程序、搜集整理信息、撰写论文的能力,包括自我进行科研的能力与指导学生学习科研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招聘,但教师教学能力不一。
高校多注重广大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培养和提高,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投入和管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青年教师比例加大,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年轻教师(35岁以下)的数量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占近50%,由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很难适应高校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大多高校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培训能使教师了解职业的特点及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但是教师的培训体系明显不完善:培训工作机制不完善,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培训内容单一,以教育理论技术、教育法规、外语能力为主,而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理论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讨论欠缺。
2.努力提升教师学术能力,促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
科研能力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质量等硬性指标为标准,出现重科研、轻教研的倾向性,不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创造性、积极性及潜能开发的需要,促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强化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要能够密切跟踪所授学科的前沿,还要能积极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3.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教师在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要完成学习题目设计,选好规律探索、实践活动、疑惑研讨等相关题目后,教师要准备掌握合作学习题目的类型、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案选择依据、文献或所用资料的书目摘要。
4.制定有效教学评估制度与监控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简化评价环节,制订科学的评估评价办法,建立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同步评价体系。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采用不同阶段对比发展指标,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潜能。教学评价内容要由片面单一转向全面多元,评价方法由定量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怀顺.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94-96.
[2]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