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新《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器乐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奥尔夫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三年的研究表明: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对器乐教学的全新探索与实践,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创造思维、团队精神乃至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器乐教学;艺术实践;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9-0028-03
《音乐课程标准》将器乐教学作为重要的音乐教学形式加以确定,器乐进课堂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它给音乐课添加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之一。它注重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幻想融合到音乐中去,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
我校是广州市小学中唯一拥有比较完整奥尔夫乐器的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我校主要研究:在小学器乐教学中研究、实践、总结奥尔夫教学法,研究解决器乐合奏中困扰音乐教师的合作问题;探索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创造思维。
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近三年来,我校扎实地开展有关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一、器乐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
(1)有利于学生识谱能力、音准水平提高
音准是音乐教学、审美的首要标准。在器乐教学中,如果总是让学生对着谱子一个一个地找音符,会给初学器乐的学生增加难度,可能扼杀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重视音高概念的建立,尝试把器乐教学贯穿于唱歌、识谱、歌表演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真正解决音乐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效果明显。
我们发现学生喜欢摆弄、吹奏乐器,就让学生先学会歌曲,然后根据旋律的音高熟悉音名,用木琴、竖笛尝试敲击、吹奏,这样学生拿起笛子就能试着吹奏歌曲了,还可以配上简单的和弦伴奏。
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吹奏竖笛的音准比以前准得多,音乐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興趣提高了。通过三学年的音准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班优良率比对比班逐年增加,不及格率逐年比对比班少。
(2)学生对声音刺激的敏感度增强,感受声响的能力增强
从一年级第一节音乐课开始,我们就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自己创造音乐,运用适当的乐器来演奏、表现音乐,尝试用乐器讲故事。
开始时,我们让学生听老师的乐器声,按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音的高低等等走准拍点,逐渐放手由学生打乐器、指挥;从打击乐器发展为音高乐器(木琴、竖笛、钢琴、自带乐器,如葫芦丝、单簧管、小提琴等);从独奏发展到齐奏、合奏……学生乐此不疲。
学生很喜欢利用课前几分钟用乐器讲故事,如:争吵,井底之蛙,龟兔赛跑,下雨了,放学路上,种子发芽,铅笔和三角尺的故事,鸟的天堂……
上课时,我们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人人有乐器,孩子们可以一边歌唱,一边按声部要求进行节奏打击、器乐合奏。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兴趣高涨,课堂教学的气氛十分活跃,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音乐效果的要求、音响的敏感度逐渐提高了,对音乐中的力度、速度、音色、情绪、音高等反应敏感了,也开始注重自己演奏乐器的动作、音效,参与动作设计,共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器乐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合作性培养
器乐合奏排练中,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个人表现,还要大家吹奏整齐,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让学生感受自己、感受大家演奏时的声响效果,及时自我调整很重要。
通过合奏训练,学生加强了纪律性与责任感,增强了自控能力,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需要的必要性。而且,这种在器乐活动中形成的协调合作精神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有利于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逐步形成。
课余时间,我们发挥榜样的作用:举行拜师会,开展互帮活动,教会一个同学有适当奖励,虚心向同学请教的也有奖励。所以,学生乐意每天带上笛子,下课时间也会练练。甚至,他们会自己协商,我教你吹笛子,你教我数学等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每周常规评比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研究阶段,实验班每学期的流动红旗次数明显比对比班多,学生音乐素质明显提高。
三、器乐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器乐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抛开歌词,直接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也就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创造。《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我们在研究实验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四年级音乐课上,我们学习吹奏歌曲《渔光曲》前16小节,有学生建议大家想一个有关“海的故事”,编成歌词,或配竖笛演奏讲故事。师生异口同声举双手赞成。以下摘录了几首学生作品:
我们科和语文科合作排练课本剧、课文演读比赛,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发展学生朗读、表演能力和舞台空间感觉有促进作用。[BW(S(S,,)]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很少提到排练戏剧,语文科排练课本剧也缺乏专业指导。我们认为这是引导孩子观察和感觉人的各种情感,学习创作表演,挖掘潜台词的有效手段。学生可通过演、读进一步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当我们向语文科提出邀请时,老师们拍手叫好。
刚排练课本剧《小壁虎借尾巴》时,几乎所有的小动物都在地上爬,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站着表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这些动物不都是这样行走的吗?”学生对戏剧表演一无所知。
于是,我们从零开始,师生共同合作,先通过一个孩子模仿小壁虎的表演,老师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建立舞台的概念,让孩子们知道这是在表演课本剧,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设计台词与潜台词,大胆地表现。然后,把故事情节图一幅幅画在黑板上,慢慢引导学生自由创作。
渐渐地,孩子们明显有点感觉了,还能够配上简单的乐器音响。课后,学生对我说:老师,没有想到我自己能做到这么好,超出我自己的想象。可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是多么的重要。
实验班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在语文朗读、课本剧、美术、科学等其他科也表现突出。以下是2008学年各科涉及创造能力的比赛情况记录:
近年来,我校艺术团代表区、市参加各项专业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1)2008年4月6日,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首届广州市中小学教材歌曲演唱比赛,我校荣获一等奖。这次比赛,体现了广州市“以审美和创造为主体,以班级课堂教学器乐化和实施民族民间音乐母语的教育为特色”的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思想。同时也看到我校的课堂器乐教学显示出一些成效。
(2)参加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团展演,并获得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3)在刚结束的舞蹈比赛中,我校在里面加入了打乐器的片段,为舞蹈增色不少,并代表区参加市决赛,荣获一等奖。
事实证明,器乐教学进课堂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两年的时间,我们引领学生从课堂学习走上专业舞台,从腼腆、内秀的学生转变成充满自信、大方表现自我的“演员”,我们深深感受到课题研究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参 考 文 献]
林[ZK(]秀芳.葫芦丝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1):85-87.
(责任编辑:张洪全)
本文以新《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器乐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奥尔夫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三年的研究表明: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对器乐教学的全新探索与实践,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创造思维、团队精神乃至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器乐教学;艺术实践;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9-0028-03
《音乐课程标准》将器乐教学作为重要的音乐教学形式加以确定,器乐进课堂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它给音乐课添加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之一。它注重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幻想融合到音乐中去,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
我校是广州市小学中唯一拥有比较完整奥尔夫乐器的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我校主要研究:在小学器乐教学中研究、实践、总结奥尔夫教学法,研究解决器乐合奏中困扰音乐教师的合作问题;探索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创造思维。
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近三年来,我校扎实地开展有关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一、器乐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
(1)有利于学生识谱能力、音准水平提高
音准是音乐教学、审美的首要标准。在器乐教学中,如果总是让学生对着谱子一个一个地找音符,会给初学器乐的学生增加难度,可能扼杀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重视音高概念的建立,尝试把器乐教学贯穿于唱歌、识谱、歌表演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真正解决音乐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效果明显。
我们发现学生喜欢摆弄、吹奏乐器,就让学生先学会歌曲,然后根据旋律的音高熟悉音名,用木琴、竖笛尝试敲击、吹奏,这样学生拿起笛子就能试着吹奏歌曲了,还可以配上简单的和弦伴奏。
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吹奏竖笛的音准比以前准得多,音乐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興趣提高了。通过三学年的音准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班优良率比对比班逐年增加,不及格率逐年比对比班少。
(2)学生对声音刺激的敏感度增强,感受声响的能力增强
从一年级第一节音乐课开始,我们就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自己创造音乐,运用适当的乐器来演奏、表现音乐,尝试用乐器讲故事。
开始时,我们让学生听老师的乐器声,按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音的高低等等走准拍点,逐渐放手由学生打乐器、指挥;从打击乐器发展为音高乐器(木琴、竖笛、钢琴、自带乐器,如葫芦丝、单簧管、小提琴等);从独奏发展到齐奏、合奏……学生乐此不疲。
学生很喜欢利用课前几分钟用乐器讲故事,如:争吵,井底之蛙,龟兔赛跑,下雨了,放学路上,种子发芽,铅笔和三角尺的故事,鸟的天堂……
上课时,我们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人人有乐器,孩子们可以一边歌唱,一边按声部要求进行节奏打击、器乐合奏。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兴趣高涨,课堂教学的气氛十分活跃,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音乐效果的要求、音响的敏感度逐渐提高了,对音乐中的力度、速度、音色、情绪、音高等反应敏感了,也开始注重自己演奏乐器的动作、音效,参与动作设计,共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器乐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合作性培养
器乐合奏排练中,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个人表现,还要大家吹奏整齐,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让学生感受自己、感受大家演奏时的声响效果,及时自我调整很重要。
通过合奏训练,学生加强了纪律性与责任感,增强了自控能力,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需要的必要性。而且,这种在器乐活动中形成的协调合作精神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有利于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逐步形成。
课余时间,我们发挥榜样的作用:举行拜师会,开展互帮活动,教会一个同学有适当奖励,虚心向同学请教的也有奖励。所以,学生乐意每天带上笛子,下课时间也会练练。甚至,他们会自己协商,我教你吹笛子,你教我数学等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每周常规评比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研究阶段,实验班每学期的流动红旗次数明显比对比班多,学生音乐素质明显提高。
三、器乐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器乐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抛开歌词,直接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也就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创造。《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我们在研究实验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四年级音乐课上,我们学习吹奏歌曲《渔光曲》前16小节,有学生建议大家想一个有关“海的故事”,编成歌词,或配竖笛演奏讲故事。师生异口同声举双手赞成。以下摘录了几首学生作品:
我们科和语文科合作排练课本剧、课文演读比赛,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发展学生朗读、表演能力和舞台空间感觉有促进作用。[BW(S(S,,)]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很少提到排练戏剧,语文科排练课本剧也缺乏专业指导。我们认为这是引导孩子观察和感觉人的各种情感,学习创作表演,挖掘潜台词的有效手段。学生可通过演、读进一步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当我们向语文科提出邀请时,老师们拍手叫好。
刚排练课本剧《小壁虎借尾巴》时,几乎所有的小动物都在地上爬,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站着表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这些动物不都是这样行走的吗?”学生对戏剧表演一无所知。
于是,我们从零开始,师生共同合作,先通过一个孩子模仿小壁虎的表演,老师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建立舞台的概念,让孩子们知道这是在表演课本剧,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设计台词与潜台词,大胆地表现。然后,把故事情节图一幅幅画在黑板上,慢慢引导学生自由创作。
渐渐地,孩子们明显有点感觉了,还能够配上简单的乐器音响。课后,学生对我说:老师,没有想到我自己能做到这么好,超出我自己的想象。可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是多么的重要。
实验班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在语文朗读、课本剧、美术、科学等其他科也表现突出。以下是2008学年各科涉及创造能力的比赛情况记录:
近年来,我校艺术团代表区、市参加各项专业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1)2008年4月6日,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首届广州市中小学教材歌曲演唱比赛,我校荣获一等奖。这次比赛,体现了广州市“以审美和创造为主体,以班级课堂教学器乐化和实施民族民间音乐母语的教育为特色”的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思想。同时也看到我校的课堂器乐教学显示出一些成效。
(2)参加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团展演,并获得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3)在刚结束的舞蹈比赛中,我校在里面加入了打乐器的片段,为舞蹈增色不少,并代表区参加市决赛,荣获一等奖。
事实证明,器乐教学进课堂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两年的时间,我们引领学生从课堂学习走上专业舞台,从腼腆、内秀的学生转变成充满自信、大方表现自我的“演员”,我们深深感受到课题研究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参 考 文 献]
林[ZK(]秀芳.葫芦丝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1):85-87.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