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感恩教育缺位、家庭感恩教育失衡、社会感恩氛围淡薄,使大学生逐渐丧失了良知,缺失了感恩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成因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由于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位问题和社会环境的感恩氛围不浓厚问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现象。
一、学校感恩教育缺位
首先,由于高校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德育,德育沦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错误矛盾。由此而催生出大批的专业技能上是满分而德育上零分的“天之娇子”。在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中,没有一套考核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不能很好的记录、考核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也不能根据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素质状况及时实施感恩教育。所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成为必然。
其次,高校基本上没有“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也相对较少,而感恩教育同专业学科的结合也几乎为零,于是堵塞了拓展延伸“感恩教育”的内涵。事实证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铸造等感恩品质的养成与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感恩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增强。虽然感恩教育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并未达到感恩意识内化的目的。
二、家庭感恩教育失衡
首先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珍爱,过分照料,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父母对子女的娇惯溺爱,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感恩情感的空间。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失衡。长期以来,在家里,子女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子女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三、社会感恩氛围淡薄
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再加上科技至上和技术第一的观念使社会中物的法则悄然替换了人的法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法则让位于物质对等交换的法则。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出现感恩意识缺失成为一种,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
社会上,我们常常也能听到要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等词语。但这种呼吁只是表面,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社会传媒的手段很多,报纸、杂志、影视、广播等等,但关注度不高。社会上关于感恩的专门刊物和读物相对较少,影视剧中关于感恩题材的也很少,只有感恩的故事才找记者报道,媒体记者也很少开专栏挖掘身边的感动故事。所以,置身于这种氛围中的大学生,势必出现感恩意识的缺乏。
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地采取措施,以有益于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学校、家庭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成因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由于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位问题和社会环境的感恩氛围不浓厚问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现象。
一、学校感恩教育缺位
首先,由于高校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德育,德育沦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错误矛盾。由此而催生出大批的专业技能上是满分而德育上零分的“天之娇子”。在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中,没有一套考核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不能很好的记录、考核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也不能根据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素质状况及时实施感恩教育。所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成为必然。
其次,高校基本上没有“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也相对较少,而感恩教育同专业学科的结合也几乎为零,于是堵塞了拓展延伸“感恩教育”的内涵。事实证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铸造等感恩品质的养成与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感恩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增强。虽然感恩教育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并未达到感恩意识内化的目的。
二、家庭感恩教育失衡
首先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珍爱,过分照料,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父母对子女的娇惯溺爱,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感恩情感的空间。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失衡。长期以来,在家里,子女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子女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三、社会感恩氛围淡薄
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再加上科技至上和技术第一的观念使社会中物的法则悄然替换了人的法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法则让位于物质对等交换的法则。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出现感恩意识缺失成为一种,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
社会上,我们常常也能听到要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等词语。但这种呼吁只是表面,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社会传媒的手段很多,报纸、杂志、影视、广播等等,但关注度不高。社会上关于感恩的专门刊物和读物相对较少,影视剧中关于感恩题材的也很少,只有感恩的故事才找记者报道,媒体记者也很少开专栏挖掘身边的感动故事。所以,置身于这种氛围中的大学生,势必出现感恩意识的缺乏。
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地采取措施,以有益于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学校、家庭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