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缺少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少读者意识造成的。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自觉地和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意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说明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学生的读者意识纳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中来了。这也是对传统意义“写什么”和“怎么写”上所忽视的“为谁写”的关键点。我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分解动作、层级发展的教学模式,把每个层级都设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借助慢动作让学生的写作慢慢进行,最后养成只要写作就首先思考写给谁看的读者意识。
第一层任务:發出呼告,强化读者的磁场力
在写作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者的存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学生过去写作的时候单项的信息输出模式,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时时刻刻发出呼告,把那些实际在场的读者当做现实生活中的人,及时对他们发出呼唤。这不但是情感的充分流露,更是在时时刻刻提醒学生不能忘记读者,由此方法强化学生对读者的关注。针对那些书信体的文章,都是有明显的语言行为的,这样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语言行为创设具体的情景,促进学生能够直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完成写作任务。例如:
在一次电视招聘节目中,一个博士问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和自己的学习更为适合?评委直接回答道:名校的学生要胸怀天下,要有家国情怀,不能先关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你这样的想法和问法愧对多年来学校对你的培育。这样的交锋引起了观众的哗然。
请你代表这位博士写一个简短的评论,以此来回应评委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表达合理;②必要时可以呼告观众;③论据要合理
第一层任务主要是要求学生在题目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完成一系列的“规定动作”,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文章的“必要处”展现呼告。在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先是复习了《最后一次演讲》,在这篇文章中,闻一多先生多次使用不同的呼告,频繁的呼告听众,用“你”和“你们”呼告特务,用“他们”呼告人民大众,呼告人民大众去揭露罪恶的敌人,用“我们”这个呼告来号召进步人士。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在七十年之后再次阅读,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现场感。因此,我们作为这位博士生在面对评委和观众的时候,也要根据表达对象的不同准确的称呼呼告对象,以此引起呼告对象的注意。
其次学生在讲话中要及时地对听众进行合理的提醒,例如,开头部分可以用“唤起注意”的称呼,文章的中间部分用“请注意,我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同时吻合了评委的期待和国家的需要,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等语句激起读者的共鸣。
第一层任务看上去是表层,但是通过及时对人称的提醒,能够有效提高读者的在场感,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心里就经常存在“他”,这就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第二层任务:分类定义,为一些特殊的听众选择合适的语境
分类定义就是作者精细的分析读者的实际情况,预判读者的身份、年龄、心理特点来确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促使自己所写的内容尽量和读者的生活状态贴近,分类定义仅仅是写作的起点,美国采取的方法是“一题多做”,借助这种方法,我设计了三个演说独享的语境,借助这三个语境来训练学生的读者意识,实现表达的针对性。例如:
某校高三学生会准备利用每个周一的下午,在教学楼前开展“才艺大比拼“活动。请你:(1)向校长写信说明开展此活动的目的;(2)向高一(1)班的文艺委员发出邀请,请他们班级的所有学生参加这个活动;(3)向本校初中部学生干部发出邀请,请他们参观学习。
我们通过分析这个写作所面对的读者,这个写作任务的对象十分明确,只要能够针对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主题就可以。教师首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读者的具体信息,再就是进行典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技巧。基于对名篇的学习,要完成上述的情境写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初对三个对象思考的内容和思维方式进行分类“定义”,提前设想能够激起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话题,再去确定要写作的内容,需要讨论的问题。例如初中学生更关注活动本身;高中学生更重视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以及意义;校长更关心作品的思想性,活动的安全性以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只要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将心比心的论述,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读者的抵触心理,作者的合理化建议也能让对方接受。
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以群体为言说对象的文章也有一样的效果,“虽然受众千差万别,但却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阶层中……而处于同一社会类型的个体对传播信息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就是那些群体对象也是在“群”中定义出自己的个性,达到确定重点的目的。
第三级任务:合乎情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写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章《我有一个梦想》中,因为作者对黑人的身份和知识结构早就了如指掌,所以马丁·路德·金在自己演讲的时候把黑人的苦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演讲的情景;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中,面对的听众是我国早期的北京大学的天之骄子们,所以它采用了典雅的文学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学生们的期望。这两位先生的演讲之所以到今天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演讲的内容打动人心外,更得益于两位先生对听众的掌握,体现了结合听众的知识水平表达的量力性。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要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应该注意听众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的量力性,需要关注听众的思想水平、心情处境和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训练:
有一次,中国选手小何和非洲的一名选手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争夺冠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有的志愿者夹在跑道中央给小何递国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国旗被小雨淋湿了,并且在手中掉下来。小何也没能获得冠军。对于此事,网友们纷纷引论,有的认为小何丢掉国旗是不爱国的表现。 对于这件事,作为读者的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你分别给志愿者、小何和网友写一封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上面的任务分别给学生设置了三个不同的读者,因为这三个读者的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对爱国的认识不同,并且这三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话语的针对性,更要注意表达的灵活性,选择合适的语气。例如分析小何为国家努力拼搏和遭黑的影响,要指出拿着国旗跑到终点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不披国旗跑到终点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网友批评小何不爱国,在用词上要委婉,语气上要和蔼;对于网友挥着道德的大棒诋毁小何的行为,要善于告诫网友说话和评论要有底线,不能受情绪化的影响;志愿者给小何递国旗是对爱国理解的简单化,也不能把话语说的太绝对,选择爱国的策略要委婉的提出,注意语气,更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对不同的读者,要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让读者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
第四级任务:静等期待,寻求读者心灵诉求和作者思想的切合点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创设的教学情境是特殊的,大多数学生明确不了交流的情境和交流的对象,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心里想着读者呢?有一位美国学者发明了“RAFT”写作模式,也就是作者是谁?写给谁看的?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写作主题是什么?并借助这四个要素为抓手来训练学生。我就把这种写作模式引入了我的写作教学。例如:
近年来,全世界兴起了“汉语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语,有70多个国家把汉语列为自己的教育体系,外国学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作为中学生的你,是怎样看待“汉语热”的?
针对汉语热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展现的资料,再仔细分析问题,确定写作的主题;再就是要保持学生在写作中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不能为了讨好读者去一味迎合别人的口味而丧失了自己思想的独立;然后就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让学生把汉语热这个问题理清楚,学生要先给自己定好位,再把隐在的读者设想为自己熟悉的同学,努力在读者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待上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例如,对于那些对“汉语热”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的读者,这部分读者可能简单地认为“汉语热”是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是外国人和中國人交往必不可少的言语。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热和汉语热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外国人对汉语的热爱,也表明了世界各国加大了交流沟通的力度,加大了建立世界经济联合体的愿望,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入人们内心世界。
对学生进行读者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的习作训练中不断积累,不断渗透,我们要按照这四个层级任务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读者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良好品质也就自然形成了。
周卫东,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教师。
第一层任务:發出呼告,强化读者的磁场力
在写作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者的存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学生过去写作的时候单项的信息输出模式,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时时刻刻发出呼告,把那些实际在场的读者当做现实生活中的人,及时对他们发出呼唤。这不但是情感的充分流露,更是在时时刻刻提醒学生不能忘记读者,由此方法强化学生对读者的关注。针对那些书信体的文章,都是有明显的语言行为的,这样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语言行为创设具体的情景,促进学生能够直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完成写作任务。例如:
在一次电视招聘节目中,一个博士问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和自己的学习更为适合?评委直接回答道:名校的学生要胸怀天下,要有家国情怀,不能先关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你这样的想法和问法愧对多年来学校对你的培育。这样的交锋引起了观众的哗然。
请你代表这位博士写一个简短的评论,以此来回应评委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表达合理;②必要时可以呼告观众;③论据要合理
第一层任务主要是要求学生在题目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完成一系列的“规定动作”,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文章的“必要处”展现呼告。在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先是复习了《最后一次演讲》,在这篇文章中,闻一多先生多次使用不同的呼告,频繁的呼告听众,用“你”和“你们”呼告特务,用“他们”呼告人民大众,呼告人民大众去揭露罪恶的敌人,用“我们”这个呼告来号召进步人士。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在七十年之后再次阅读,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现场感。因此,我们作为这位博士生在面对评委和观众的时候,也要根据表达对象的不同准确的称呼呼告对象,以此引起呼告对象的注意。
其次学生在讲话中要及时地对听众进行合理的提醒,例如,开头部分可以用“唤起注意”的称呼,文章的中间部分用“请注意,我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同时吻合了评委的期待和国家的需要,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等语句激起读者的共鸣。
第一层任务看上去是表层,但是通过及时对人称的提醒,能够有效提高读者的在场感,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心里就经常存在“他”,这就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第二层任务:分类定义,为一些特殊的听众选择合适的语境
分类定义就是作者精细的分析读者的实际情况,预判读者的身份、年龄、心理特点来确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促使自己所写的内容尽量和读者的生活状态贴近,分类定义仅仅是写作的起点,美国采取的方法是“一题多做”,借助这种方法,我设计了三个演说独享的语境,借助这三个语境来训练学生的读者意识,实现表达的针对性。例如:
某校高三学生会准备利用每个周一的下午,在教学楼前开展“才艺大比拼“活动。请你:(1)向校长写信说明开展此活动的目的;(2)向高一(1)班的文艺委员发出邀请,请他们班级的所有学生参加这个活动;(3)向本校初中部学生干部发出邀请,请他们参观学习。
我们通过分析这个写作所面对的读者,这个写作任务的对象十分明确,只要能够针对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主题就可以。教师首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读者的具体信息,再就是进行典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技巧。基于对名篇的学习,要完成上述的情境写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初对三个对象思考的内容和思维方式进行分类“定义”,提前设想能够激起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话题,再去确定要写作的内容,需要讨论的问题。例如初中学生更关注活动本身;高中学生更重视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以及意义;校长更关心作品的思想性,活动的安全性以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只要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将心比心的论述,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读者的抵触心理,作者的合理化建议也能让对方接受。
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以群体为言说对象的文章也有一样的效果,“虽然受众千差万别,但却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阶层中……而处于同一社会类型的个体对传播信息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就是那些群体对象也是在“群”中定义出自己的个性,达到确定重点的目的。
第三级任务:合乎情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写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章《我有一个梦想》中,因为作者对黑人的身份和知识结构早就了如指掌,所以马丁·路德·金在自己演讲的时候把黑人的苦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演讲的情景;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中,面对的听众是我国早期的北京大学的天之骄子们,所以它采用了典雅的文学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学生们的期望。这两位先生的演讲之所以到今天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演讲的内容打动人心外,更得益于两位先生对听众的掌握,体现了结合听众的知识水平表达的量力性。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要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应该注意听众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的量力性,需要关注听众的思想水平、心情处境和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训练:
有一次,中国选手小何和非洲的一名选手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争夺冠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有的志愿者夹在跑道中央给小何递国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国旗被小雨淋湿了,并且在手中掉下来。小何也没能获得冠军。对于此事,网友们纷纷引论,有的认为小何丢掉国旗是不爱国的表现。 对于这件事,作为读者的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你分别给志愿者、小何和网友写一封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上面的任务分别给学生设置了三个不同的读者,因为这三个读者的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对爱国的认识不同,并且这三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话语的针对性,更要注意表达的灵活性,选择合适的语气。例如分析小何为国家努力拼搏和遭黑的影响,要指出拿着国旗跑到终点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不披国旗跑到终点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网友批评小何不爱国,在用词上要委婉,语气上要和蔼;对于网友挥着道德的大棒诋毁小何的行为,要善于告诫网友说话和评论要有底线,不能受情绪化的影响;志愿者给小何递国旗是对爱国理解的简单化,也不能把话语说的太绝对,选择爱国的策略要委婉的提出,注意语气,更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对不同的读者,要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让读者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
第四级任务:静等期待,寻求读者心灵诉求和作者思想的切合点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创设的教学情境是特殊的,大多数学生明确不了交流的情境和交流的对象,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心里想着读者呢?有一位美国学者发明了“RAFT”写作模式,也就是作者是谁?写给谁看的?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写作主题是什么?并借助这四个要素为抓手来训练学生。我就把这种写作模式引入了我的写作教学。例如:
近年来,全世界兴起了“汉语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语,有70多个国家把汉语列为自己的教育体系,外国学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作为中学生的你,是怎样看待“汉语热”的?
针对汉语热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展现的资料,再仔细分析问题,确定写作的主题;再就是要保持学生在写作中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不能为了讨好读者去一味迎合别人的口味而丧失了自己思想的独立;然后就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让学生把汉语热这个问题理清楚,学生要先给自己定好位,再把隐在的读者设想为自己熟悉的同学,努力在读者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待上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例如,对于那些对“汉语热”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的读者,这部分读者可能简单地认为“汉语热”是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是外国人和中國人交往必不可少的言语。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热和汉语热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外国人对汉语的热爱,也表明了世界各国加大了交流沟通的力度,加大了建立世界经济联合体的愿望,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入人们内心世界。
对学生进行读者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的习作训练中不断积累,不断渗透,我们要按照这四个层级任务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读者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良好品质也就自然形成了。
周卫东,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