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慎创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Y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无须赘述。创新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际运用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开发。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义不容辞。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即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努力践行创新,以求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创新的基础上。然而我们许多创新的实践,却仅仅是为创新而创新,只具创新的外壳而无创新的灵魂,与创新、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甚至与科学规律相悖。教育教学实践的“产品”是人,一招不慎,影响的是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一生,容不得半点差错。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离开创新,但也一定要“慎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创新呢?首先,创新是一个“结果”的概念,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新结果”。其次,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即得到同样的结果,过程更简单、更可靠、更经济、更有效。同时,创新也是一个“是非”的概念。即并非所有“新颖”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的结果和过程必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无论从结果、过程和是非的角度看,目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创新”都并非真正的创新,是伪创新,甚至是有害的创新。
  减负、提质、增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这个过程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模式、创新的实践去清除过去效率低下的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等弊端。而现在有些创新却变了味。
  为了实现减负,党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和规定,力求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不少地方有些人却打着“创新”的旗号玩起了花样。比如,文件明文规定不许利用节假日补课,有的学校就“创新”地想到了办住宿班,将补习班办到了学生家里,与社会办学力量联合办班等新方法。规定小学生每学期考试一次,中学不超过两次,有些学校就创新地想出了“集体独立作业”、“自我检测”等新举措。一家学校带头,其他学校为了还同学们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便纷纷效仿。这些所谓的创新,既没有结果的创新,更没有更简单、更可靠、更经济、更有效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从是非的概念来说,这些“创新”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推到了拼时间、拼消耗的老路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创新要坚决抵制,严厉惩处。
  考试,一直是中国教育中敏感热议的话题,并且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能够有所创新,意义自然非同小可。因此,围绕这个环节所进行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但从创新的结果和过程概念来讲,这些创新还是应该“慎行”,甚至“不行”。
  前两年有人开始在试卷命题时进行创新。其表现形式就是原来出题的题型叫填空题,经过“创新”,题目变成:小明昨天做作业的时候不小心漏掉了几个字,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帮他填起来。加油,你一定能行。据“创新”者称,这样的试卷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鼓舞学生更好地完成考试。对此,我不敢苟同。对于这样的命题方式是否真的可以缓解紧张,没有经过研究,我不敢表态。但就我接触到的情况而言,在很多试卷趋于标准化的今天,很少会有同学去认真阅读这些文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学生即便走上社会,也难免遇到紧张的场合。通过考试这个环节让学生去体验紧张,学会在紧张的情况下调适自己的情绪也未必是件坏事。
  如果上述的创新还只是创新的命题形式,可有可无的话,那有些关于命题的内容方面的创新,就必须慎行了。在一些命题竞赛和命题要求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创新题必须达到某个比例。我觉得这个提法的本意是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要求创新的本意。要有利于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有利于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不少的创新题千奇百怪,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例如,在这两年的初中英语试卷中,就“创新”地出现了类似这样的题目:The old lady is in her ?摇?摇?摇?摇 (nine),she must be taken good care of.题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序数词的掌握情况,年年考,为了创新,就非要学生把九变成第九十,且不说这样变法是否符合“词形”变化的要求。我看不出来,这样的创新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又能够检测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创新,很多教师想方设法去找寻各地各校的试卷,以便学生不会因为没见过的题目而失分。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创新题要求的提出,是题海战术的重要诱因之一。这样的创新,难道不该“慎行”吗?
  如果说在应对上级政策方面的创新是传统思想在作祟,在考试方面的创新是指导思想有偏差的话,那么,这些创新的失误还应该算是方法问题。而时下不少在电视中频频亮相的各种电子学习产品,特别是许多“创新”的学习方法等,从其目的来讲,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导。我也曾看过两个创新学习方法的广告,一个名为《单词不用记》,另一个是《通用模型解题》。因为我本身是英语老师,所以对《单词不用记》的广告特别留心地看了一下。这种“创新”,从结果的概念上来看,学生比较好地记住了单词;从过程的概念上来看,学生记单词变得简便容易了,应该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创新。但情况真的如此吗?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人都知道,记单词最根本可靠的方法是通过读音和构词法,而这些所谓的秘笈、诀窍,恰恰是放弃了这些基本功。短时间内,似乎词汇量会突飞猛进。但就如同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旁门左道的邪教、魔教的功夫一样,不练基本的内功,急功近利,迟早会走火入魔,对英语学习有非常大的危害。至于《通用模型解题》更有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嫌而忽略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人才”。假药的广告危害的对象是病人,而这些教育产品的对象,直接危害健全的祖国的下一代。如不早日立法加以规范,后患无穷。
  人类的发展需要创新,但需要的是去伪存真的真“创新”,在百年树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要慎行。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关乎民族兴衰。那么如何把握素质教育导向呢?  贯彻素质教育必须抓住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三者缺一不可。    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民族长兴不衰的根本就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造就的是国民的基本素质,民族素质中的创新
摘要: 本文通过对46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得出“课外活动、经济条件等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的结论。
有这样一则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某校当校长,有一次他在校园里发现有个男生拿着石子打一群男孩子,他看见后喝住了这名男生,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  放学后,陶行知因为有事耽误了一会儿,当他来到办公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看着忐忑不安的男生,笑着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守时间。男生有点诧异,陶行知又拿出了一块糖,说道:“这块糖我还是要奖给你,因为你特别听话。我让你住手,你当时就停手了。”男生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百花齐放,思想激荡,各种理想观、价值观纷繁复杂,学生承载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可爱的优秀的学生呢?成为未来世界的擎天柱石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下几点。    一、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责任就是把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做到最好。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希望学生超越他们:一种是老师,另外一种是家长。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就是学生的责任。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就应该把努力学
引言  生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其虽然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 教师应对青春期逆反心理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历时与共时并存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