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上午大课间,学校高三年级在足球场组织进行“夹球绕杆接力”班级对抗赛。要求每班组成一个参赛队,各班参赛人数为40人,男女不限,建议每班有教师参与比赛,教师人数不限,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加不能超过40人。天气较为寒冷。
正式比赛前一周发布了通知,并附有比赛规则。由于有高考报名等事项,班主任未在班级进行提前报名工作,比赛实际上是自愿参加性质。
大课间一到,班主任立即组织学生到足球场集合,参加比赛或作为观众为本班选手加油助威。比赛时间到,只有34名学生在场,另外15名学生在赛前返回教室。班主任立即回班将返回教室的学生带往比赛场地,比赛延迟进行。后续到场的学生参与了比赛,且有一定比赛热情,但最终负于对手。赛后,比赛裁判、年级组长等对该班学生比赛态度、集体意识等进行了点评,批评了迟到学生。
该班任课教师、学校德育处主任李老师立即将接下来的地理课调换成班会课,该班班主任旁听。
二、班会过程
李老师首先简单讲明此次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和豐富学生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学生在享受阳光体育的同时,能充分展示集体和个人风采。”继而将发言权交给学生,分别让比赛中最先到达现场并一直站在队伍最前边的一组同学、比赛中跑得最快的一组同学、比赛中很有特点的两组同学、比赛中跑得较慢的同学、最后加入的一组同学发言,请他们谈谈自己对比赛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参赛感受。未让最晚到达且未参赛的同学发言。
最先到达现场并一直站在队伍最前边、首先出场且奋力争先的两位同学谈到,自己觉得比赛往大说是一种班级集体活动,体现班级荣誉感和集体意识,自己要多做一点,做好一点,往小说是一次很有趣味的游戏,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自己,锻炼身体。
跑的最快的一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方法,讲到自己在比赛中获得的乐趣和启迪,以后要将这种合作关系和合作意识运用到学习中去。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一些没有下来比赛的同学,太不够意思,有点对不起大家(已带哭腔)。
有两组同学搭配比较“奇怪”,一组一个高大男生带着一个比较小巧的女生,一路跑过去,该组男生解释道,本来是他跟另外一个男生参赛,但这个小巧的女生很想感受一下比赛,于是他们两个临时搭配,这种搭配既满足了女生参赛的愿望,其实也能够很好地提高比赛成绩。另一组是两个比较矮小的女生搭档一组,由于球比较大,而他们胳膊不是很长,他们选择了用身体顶住球,奋力前行。他们解释道,这是在“扬长避短”,其实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也可以多想想如何做到这一点。
比赛中跑得较慢的一组同学讲到,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不清楚比赛规则,导致比赛中犹豫不决,又不慎崴了一下脚,导致速度上不去。
后来到场最后加入的一组同学,说自己很惭愧到得比较晚,是因为觉得马上到上课时间了,自己又没有报名,以为不用参加了,才晚到,但是明白情况之后,立马上前参赛。
每组同学发言后,李老师都进行了简短而恰到分寸的点评。
三、效果
这次班会课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在接下来的运动会报名中,有24名同学报名,基本报满了运动会所有项目,且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参加运动会的同学,也主动积极要求做上场运动员的“服务员”,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呐喊助威。
四、感悟
部分学生迟迟不到场,延误比赛,这样的场景往往会激怒班主任,这一方面体现了班级凝聚力不强,另一方面有让老师“出丑”之嫌。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班主任老师可能会在赛后“发飙”,并对未到场学生做出严重的负面评价。这种“及时”的批评与否定,可能让由于种种原因未到场的同学产生负疚感、挫折感,或者是逆反情绪,让他们更难以融入集体,甚至由此产生班级内部的对立,造成班级的裂痕。
李老师这样一场即时的、及时的德育现场课,抓住了有效时机(学生还在比赛中,未完全脱离德育环境),充分引导学生发言、反思,将主动权教给学生,在参赛学生的正面引领、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和肯定中,自然而然让未到场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同时不至于让他们“失了面子”,他们自然产生“下次一定不能拖后腿”的觉悟和意识了。提高参与意识和班级凝聚力的德育目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 黄博彦
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上午大课间,学校高三年级在足球场组织进行“夹球绕杆接力”班级对抗赛。要求每班组成一个参赛队,各班参赛人数为40人,男女不限,建议每班有教师参与比赛,教师人数不限,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加不能超过40人。天气较为寒冷。
正式比赛前一周发布了通知,并附有比赛规则。由于有高考报名等事项,班主任未在班级进行提前报名工作,比赛实际上是自愿参加性质。
大课间一到,班主任立即组织学生到足球场集合,参加比赛或作为观众为本班选手加油助威。比赛时间到,只有34名学生在场,另外15名学生在赛前返回教室。班主任立即回班将返回教室的学生带往比赛场地,比赛延迟进行。后续到场的学生参与了比赛,且有一定比赛热情,但最终负于对手。赛后,比赛裁判、年级组长等对该班学生比赛态度、集体意识等进行了点评,批评了迟到学生。
该班任课教师、学校德育处主任李老师立即将接下来的地理课调换成班会课,该班班主任旁听。
二、班会过程
李老师首先简单讲明此次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和豐富学生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学生在享受阳光体育的同时,能充分展示集体和个人风采。”继而将发言权交给学生,分别让比赛中最先到达现场并一直站在队伍最前边的一组同学、比赛中跑得最快的一组同学、比赛中很有特点的两组同学、比赛中跑得较慢的同学、最后加入的一组同学发言,请他们谈谈自己对比赛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参赛感受。未让最晚到达且未参赛的同学发言。
最先到达现场并一直站在队伍最前边、首先出场且奋力争先的两位同学谈到,自己觉得比赛往大说是一种班级集体活动,体现班级荣誉感和集体意识,自己要多做一点,做好一点,往小说是一次很有趣味的游戏,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自己,锻炼身体。
跑的最快的一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方法,讲到自己在比赛中获得的乐趣和启迪,以后要将这种合作关系和合作意识运用到学习中去。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一些没有下来比赛的同学,太不够意思,有点对不起大家(已带哭腔)。
有两组同学搭配比较“奇怪”,一组一个高大男生带着一个比较小巧的女生,一路跑过去,该组男生解释道,本来是他跟另外一个男生参赛,但这个小巧的女生很想感受一下比赛,于是他们两个临时搭配,这种搭配既满足了女生参赛的愿望,其实也能够很好地提高比赛成绩。另一组是两个比较矮小的女生搭档一组,由于球比较大,而他们胳膊不是很长,他们选择了用身体顶住球,奋力前行。他们解释道,这是在“扬长避短”,其实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也可以多想想如何做到这一点。
比赛中跑得较慢的一组同学讲到,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不清楚比赛规则,导致比赛中犹豫不决,又不慎崴了一下脚,导致速度上不去。
后来到场最后加入的一组同学,说自己很惭愧到得比较晚,是因为觉得马上到上课时间了,自己又没有报名,以为不用参加了,才晚到,但是明白情况之后,立马上前参赛。
每组同学发言后,李老师都进行了简短而恰到分寸的点评。
三、效果
这次班会课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在接下来的运动会报名中,有24名同学报名,基本报满了运动会所有项目,且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参加运动会的同学,也主动积极要求做上场运动员的“服务员”,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呐喊助威。
四、感悟
部分学生迟迟不到场,延误比赛,这样的场景往往会激怒班主任,这一方面体现了班级凝聚力不强,另一方面有让老师“出丑”之嫌。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班主任老师可能会在赛后“发飙”,并对未到场学生做出严重的负面评价。这种“及时”的批评与否定,可能让由于种种原因未到场的同学产生负疚感、挫折感,或者是逆反情绪,让他们更难以融入集体,甚至由此产生班级内部的对立,造成班级的裂痕。
李老师这样一场即时的、及时的德育现场课,抓住了有效时机(学生还在比赛中,未完全脱离德育环境),充分引导学生发言、反思,将主动权教给学生,在参赛学生的正面引领、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和肯定中,自然而然让未到场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同时不至于让他们“失了面子”,他们自然产生“下次一定不能拖后腿”的觉悟和意识了。提高参与意识和班级凝聚力的德育目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