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本文以例为据,对如何利用错题资源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把题做错,这些“错题”直接反映出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生成和运用情况。把“错题”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一、借助典型错例,引导学生“知错”
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概括为马虎大意、审题不清、知识没学懂和概念混淆四个方面。但就某一具体错例而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解题错误原因进行深挖细掘,追本溯源。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出示了一道综合性练习题:
一只挂钟的时针长5cm,经过18小时后,时针的尖端走了多少厘米?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错解:2×3.14×5×18,3.14×52×18
与学生交流发现: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粗心大意,将时针当作了分针进行计算;另一部分学生错误是因为对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认识模糊。学生在对钟表特征再一次认识和与圆的特征对照分析的基础上,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根源,同时也将钟表的特征与圆的面积、周长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固化为一个整体。
二、借助典型错例,引导学生“善改”
改错的目的是为了在出现同类问题时不再出错,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效率。在改错方面,不少老师提倡学生使用错题本。做法:直接将题目连带错解抄在错题本上改错(虽然抄题是件苦差事,但有助于学生对错题的强化记忆),做好归因分析、重点批注。批注时一般使用双色笔,对其中的关键词、隐蔽点、易错点进行勾画圈点。
例如,玩具商店同时出售两件玩具,每件玩具的单价都是120元,其中一件可以赚25%,另一件却要赔20%。同时售出这两件电动玩具是赚钱还是赔钱?如果是赚钱,能赚多少钱?如果是赔钱,要赔多少钱?
错解: 120×25%=30(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把题做错,这些“错题”直接反映出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生成和运用情况。把“错题”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一、借助典型错例,引导学生“知错”
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概括为马虎大意、审题不清、知识没学懂和概念混淆四个方面。但就某一具体错例而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解题错误原因进行深挖细掘,追本溯源。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出示了一道综合性练习题:
一只挂钟的时针长5cm,经过18小时后,时针的尖端走了多少厘米?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错解:2×3.14×5×18,3.14×52×18
与学生交流发现: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粗心大意,将时针当作了分针进行计算;另一部分学生错误是因为对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认识模糊。学生在对钟表特征再一次认识和与圆的特征对照分析的基础上,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根源,同时也将钟表的特征与圆的面积、周长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固化为一个整体。
二、借助典型错例,引导学生“善改”
改错的目的是为了在出现同类问题时不再出错,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效率。在改错方面,不少老师提倡学生使用错题本。做法:直接将题目连带错解抄在错题本上改错(虽然抄题是件苦差事,但有助于学生对错题的强化记忆),做好归因分析、重点批注。批注时一般使用双色笔,对其中的关键词、隐蔽点、易错点进行勾画圈点。
例如,玩具商店同时出售两件玩具,每件玩具的单价都是120元,其中一件可以赚25%,另一件却要赔20%。同时售出这两件电动玩具是赚钱还是赔钱?如果是赚钱,能赚多少钱?如果是赔钱,要赔多少钱?
错解: 120×25%=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