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80”后教师面对“90”后的学生如何来正确的处理学生问题,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时代的教师形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文就这些问题写出了“80”后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和观念。
【关键词】“80”后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教学模式;教师形象;师生关系
人们一向对老师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老师是甘为人梯,默默耕耘。对我个人来说,教师是我的职业,教学是我的工作,我热爱它。爱心、责任心、平常心是我一个“80”后对教师工作的体会。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告诉我:“女孩子还是去学医和教书好。”我的高考志愿中所有学校都是医学类和师范类,最后考上了师范类。“教师”这个词当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工作,我只是选择了它,但是并不热爱它。
凡是有工作经历的老师相信总有这样的同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确,全班几十个孩子,其实想让学生们不犯错误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能做的就是使学生们少犯错误特别是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时候处理问题的艺术就尤为重要了。记得刚工作时,我的工作方法十分简单粗暴,学生犯了错就叫到办公室来一顿训斥,非到该生低头认错、无话辩驳不可。这样不仅没有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承认错误,反而激起学生了的怨恨心理、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后来我发现了一位老教师,很多学生看见他都主动问好,他上课时学生安静、认真听讲,处理学生问题都让学生心服口服,班上的干部可以很好的管理同学。这一切让我觉得很神奇,我在课堂上时常需要大声的呵斥调皮的学生我才能让他们安静,处理学生问题时学生嘴上服了,但是内心不平衡。因此我就向这位老师请教如何才能像他一样,他说:“爱是他的法宝。”
是的,哲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说:“爱,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的迷宫。”爱还像和风细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爱像那熊熊的火焰,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得益于这样的教诲,我在教学工作中开始尽量做到对每位学生有一颗公平、平等、尊重之心。
关爱学生就是要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学生的转化需要时间和空间,不要不耐烦,不要把学生逼到死角,穷追猛打和喋喋不休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现在想想当时虽然赢得了学生表面的低头,可是我在学生心中种下的却是怎样的种子啊?!现在遇到问题,我会先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以尊重,他们对老师的戒备和敌意就渐渐消除了,这对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很有帮助。其实“90”后的很多学生都是明理知事的,他们只是不够成熟、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容易一时冲动不考虑后果而做错事。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在叙述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往往就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没能马上意识的,给他们时间,引导他们多设想几种可能,通过对比,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处事的不当。可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要远比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劈头盖脸”有用得多。杜威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学生们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会更配合更清醒地考虑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学会尊重学生的老师,无疑是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教育需要创新。面对“90”后这些“新新人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变更,对学生的关爱也要赋予新的元素,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对教育这个古老的话题予以全新的解读。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现在需要的教与学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从以前的单纯教授知识到现在教授学习方法,从以前的为别人学到现在的主动学。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只是片面的拼命追求升学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把课本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用自己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上我的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还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与学生进行沟通。为了做到讲清讲透,我认真备课,讲课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讲课方法与技巧,使自己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每堂课之前,我总会问自己:这堂课教给学生什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老师这样讲能懂吗?责任心趋使我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在讲台上我尽力张扬着敬业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学生。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一班都是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我们需要重塑新时代的教师形象——做“麻辣”教师:幽默、和蔼、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妆扮时尚、热爱生活、熟悉网络、感动学生的教师。老师与学生沟通,从中可以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让心与心走得更近,师生的关系似亲如友,时时相通。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跟他们分享快乐,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关注他,关心他,让他体验成功,不断地迸发出进取的锐气,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和健康发展。“德高为范,博学为师。”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充分体现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从情感上取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心服口服。放下老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中去。心贴心地跟学生交朋友,关注他们的成长,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让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心中充满力量、朝气、自信,时刻觉得“我能行”。
【关键词】“80”后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教学模式;教师形象;师生关系
人们一向对老师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老师是甘为人梯,默默耕耘。对我个人来说,教师是我的职业,教学是我的工作,我热爱它。爱心、责任心、平常心是我一个“80”后对教师工作的体会。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告诉我:“女孩子还是去学医和教书好。”我的高考志愿中所有学校都是医学类和师范类,最后考上了师范类。“教师”这个词当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工作,我只是选择了它,但是并不热爱它。
凡是有工作经历的老师相信总有这样的同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确,全班几十个孩子,其实想让学生们不犯错误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能做的就是使学生们少犯错误特别是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时候处理问题的艺术就尤为重要了。记得刚工作时,我的工作方法十分简单粗暴,学生犯了错就叫到办公室来一顿训斥,非到该生低头认错、无话辩驳不可。这样不仅没有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承认错误,反而激起学生了的怨恨心理、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后来我发现了一位老教师,很多学生看见他都主动问好,他上课时学生安静、认真听讲,处理学生问题都让学生心服口服,班上的干部可以很好的管理同学。这一切让我觉得很神奇,我在课堂上时常需要大声的呵斥调皮的学生我才能让他们安静,处理学生问题时学生嘴上服了,但是内心不平衡。因此我就向这位老师请教如何才能像他一样,他说:“爱是他的法宝。”
是的,哲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说:“爱,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的迷宫。”爱还像和风细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爱像那熊熊的火焰,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得益于这样的教诲,我在教学工作中开始尽量做到对每位学生有一颗公平、平等、尊重之心。
关爱学生就是要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学生的转化需要时间和空间,不要不耐烦,不要把学生逼到死角,穷追猛打和喋喋不休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现在想想当时虽然赢得了学生表面的低头,可是我在学生心中种下的却是怎样的种子啊?!现在遇到问题,我会先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以尊重,他们对老师的戒备和敌意就渐渐消除了,这对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很有帮助。其实“90”后的很多学生都是明理知事的,他们只是不够成熟、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容易一时冲动不考虑后果而做错事。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在叙述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往往就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没能马上意识的,给他们时间,引导他们多设想几种可能,通过对比,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处事的不当。可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要远比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劈头盖脸”有用得多。杜威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学生们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会更配合更清醒地考虑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学会尊重学生的老师,无疑是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教育需要创新。面对“90”后这些“新新人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变更,对学生的关爱也要赋予新的元素,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对教育这个古老的话题予以全新的解读。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现在需要的教与学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从以前的单纯教授知识到现在教授学习方法,从以前的为别人学到现在的主动学。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只是片面的拼命追求升学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把课本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用自己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上我的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还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与学生进行沟通。为了做到讲清讲透,我认真备课,讲课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讲课方法与技巧,使自己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每堂课之前,我总会问自己:这堂课教给学生什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老师这样讲能懂吗?责任心趋使我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在讲台上我尽力张扬着敬业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学生。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一班都是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我们需要重塑新时代的教师形象——做“麻辣”教师:幽默、和蔼、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妆扮时尚、热爱生活、熟悉网络、感动学生的教师。老师与学生沟通,从中可以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让心与心走得更近,师生的关系似亲如友,时时相通。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跟他们分享快乐,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关注他,关心他,让他体验成功,不断地迸发出进取的锐气,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和健康发展。“德高为范,博学为师。”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充分体现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从情感上取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心服口服。放下老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中去。心贴心地跟学生交朋友,关注他们的成长,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让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心中充满力量、朝气、自信,时刻觉得“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