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新校园》(上)2015年第1期,总第338期)
八、掌握科技前沿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教师只有掌握并向学生传授所讲课程的前沿知识,才能让学生树立起“科技是不断发展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仅仅掌握现在的知识是不够的,还有很多难题有待于解决,自己这一代人肩负着重要任务,只有攀登新的高峰,才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产品和新的流程或工艺,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科学,进一步服务于社会。
要做到掌握科技前沿,就要翻阅大量资料进行总结和精炼。现在的资料很丰富,有些领域的科技前沿已经有人做了综述。尽管如此,由于作者掌握的资料不同,综述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还需教师进一步总结。有些领域的科技前沿的资料尚处于零散阶段,需要教师自己去总结。
九、学生乐意学习、思考和探索
使学生乐意学习、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是教师“功夫”的一个重要方面。口头上鼓励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可以说一般的教师都能做到,可是在行动上鼓励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做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学习哪门课程都需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醒悟,悟出理论所代表的含义,只有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悟”的过程很神奇,有时越想“悟”越是“悟”不出来,有时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悟”出来。有些知识在短时间就可悟出,而有些知识需要长时间醒悟。学校每年都有两个长假期,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梳理、总结和醒悟所学知识,以便牢固地掌握。
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发挥想象力,开发创新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引导、多鼓励。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制造悬念,多提为什么,多表扬,使学生具有成就感,然后使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教师讲一个故事或读一篇文章,到一定程度时,“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然后让学生去想象。再比如:对于物理、数学等,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根据原理去探讨应用方法,也可以对一个现象让学生寻找原理去解释;在后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与前期课程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等等。
实际上,学习、思考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奖励分数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讲课讲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提问题了,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回答的圆满程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奖励。
十、解答问题有耐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无论在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都应如此。学生在心理上本身就害怕教师,如果教师再不耐烦,师生之间就会形成隔阂,甚至形成抵触心理,一旦这样,师生关系就很难处理了,学生即使不懂、不会,也不敢问教师。教师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讲课效果可想而知。
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可笑,但教师不应该笑话;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古怪,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教师也不应该生气,而要耐心讲解,直至学生心领神会,完全明白为止。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十一、善于纠正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犯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茁壮成长。
一般来说,学生认为自己的错误都不大,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认为是什么错误,仅仅是个习惯而已,问题是教师能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一旦发现能不能及时指正。如果学生有明显的缺点或错误而教师看不出来,那教师的“功夫”还不行。如果教师看出来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但没有及时指正,这就给缺点或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放宽了条件。
批评学生也需要“功夫”。批评学生,指出错误之所在,告知其后果即可,有些小错误或小缺点,开个玩笑就可解决,没必要,严厉地教训一顿。学生都有自尊心,如果不注意方式和方法,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严师出高徒”,教师的“功夫”再深,如果对学生要求不严,抱着“该说的我说了,不听是他的事”的心态任其发展,则会误人子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纠正。这不仅表现在作业本上,还应该充满整个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具备批评学生的资格,自己必须有一定的“功夫”。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哪有资格批评别人?有人说,功夫深的武林高手,在与对手身体接触前就能将对手打倒;也有人说,功夫深的中医大夫在看到病人的那一瞬间就知道患了什么病。无论谁的功夫,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功夫不仅来自于学习,更来自于自身的修炼。要做一个有“功夫”的教师,就必须修炼。武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闷着头讲而不看教学效果,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永远教不出好学生。
“功夫”是修炼的,没有修炼永远不会有结果。要修炼“功夫”,首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认识到“功夫”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有“练功”这个意识,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练功。教师要看资料学习,向身边“功夫”好的教师学习。自己在讲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观察、思考、感悟、总结和探索。
八、掌握科技前沿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教师只有掌握并向学生传授所讲课程的前沿知识,才能让学生树立起“科技是不断发展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仅仅掌握现在的知识是不够的,还有很多难题有待于解决,自己这一代人肩负着重要任务,只有攀登新的高峰,才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产品和新的流程或工艺,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科学,进一步服务于社会。
要做到掌握科技前沿,就要翻阅大量资料进行总结和精炼。现在的资料很丰富,有些领域的科技前沿已经有人做了综述。尽管如此,由于作者掌握的资料不同,综述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还需教师进一步总结。有些领域的科技前沿的资料尚处于零散阶段,需要教师自己去总结。
九、学生乐意学习、思考和探索
使学生乐意学习、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是教师“功夫”的一个重要方面。口头上鼓励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可以说一般的教师都能做到,可是在行动上鼓励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做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学习哪门课程都需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醒悟,悟出理论所代表的含义,只有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悟”的过程很神奇,有时越想“悟”越是“悟”不出来,有时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悟”出来。有些知识在短时间就可悟出,而有些知识需要长时间醒悟。学校每年都有两个长假期,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梳理、总结和醒悟所学知识,以便牢固地掌握。
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发挥想象力,开发创新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引导、多鼓励。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制造悬念,多提为什么,多表扬,使学生具有成就感,然后使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教师讲一个故事或读一篇文章,到一定程度时,“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然后让学生去想象。再比如:对于物理、数学等,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根据原理去探讨应用方法,也可以对一个现象让学生寻找原理去解释;在后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与前期课程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等等。
实际上,学习、思考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奖励分数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讲课讲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提问题了,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回答的圆满程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奖励。
十、解答问题有耐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无论在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都应如此。学生在心理上本身就害怕教师,如果教师再不耐烦,师生之间就会形成隔阂,甚至形成抵触心理,一旦这样,师生关系就很难处理了,学生即使不懂、不会,也不敢问教师。教师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讲课效果可想而知。
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可笑,但教师不应该笑话;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古怪,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教师也不应该生气,而要耐心讲解,直至学生心领神会,完全明白为止。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十一、善于纠正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犯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茁壮成长。
一般来说,学生认为自己的错误都不大,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认为是什么错误,仅仅是个习惯而已,问题是教师能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一旦发现能不能及时指正。如果学生有明显的缺点或错误而教师看不出来,那教师的“功夫”还不行。如果教师看出来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但没有及时指正,这就给缺点或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放宽了条件。
批评学生也需要“功夫”。批评学生,指出错误之所在,告知其后果即可,有些小错误或小缺点,开个玩笑就可解决,没必要,严厉地教训一顿。学生都有自尊心,如果不注意方式和方法,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严师出高徒”,教师的“功夫”再深,如果对学生要求不严,抱着“该说的我说了,不听是他的事”的心态任其发展,则会误人子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纠正。这不仅表现在作业本上,还应该充满整个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具备批评学生的资格,自己必须有一定的“功夫”。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哪有资格批评别人?有人说,功夫深的武林高手,在与对手身体接触前就能将对手打倒;也有人说,功夫深的中医大夫在看到病人的那一瞬间就知道患了什么病。无论谁的功夫,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功夫不仅来自于学习,更来自于自身的修炼。要做一个有“功夫”的教师,就必须修炼。武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闷着头讲而不看教学效果,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永远教不出好学生。
“功夫”是修炼的,没有修炼永远不会有结果。要修炼“功夫”,首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认识到“功夫”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有“练功”这个意识,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练功。教师要看资料学习,向身边“功夫”好的教师学习。自己在讲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观察、思考、感悟、总结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