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大拍卖公司拍卖的赝品比例达20%,小拍卖行赝品的拍卖比例达80%”。对于上述社会质疑,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副会长赵榆表示:“目前国内拍卖行业确实很混乱。”而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则说:“内地艺术品拍卖行业还面临诚信危机。”
一位业界人士披露,有些鉴定专家制造出几宗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波:元青花?穴瓷器?雪一下子冒出几百个,鉴定书一出就是几十张;河南祖孙三代仿制陶器,博物馆当真的买;外商带几个仿青铜器出海关差点被捉去坐牢……
伪专家越说假话越吃香
中国收藏界还有一个怪现象,越是眼光差的专家越是有人礼聘,因为他会夸你的东西好,其实到最后是害你。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所研究员金申先生是鉴定佛像的大家,眼光一流,可找他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说实话。
专家介绍说,中国的一些文物鉴定机构大都由清一色的研究员组成。在收藏热之前,有些研究员只是在馆中研究理论,或搞些考古研究,很少接触民间藏品。收藏大潮突然来临,面对民间的、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藏品和仿品、臆造品,他们心里也没底,“标型学”和“眼学”失灵了。“左”一点的人会把没有见过的藏品“枪毙”,“右”一点的会将其视为珍宝。著名青铜器鉴赏专家王立军坦言,这些研究员对馆藏文物的认识或总结考古发现具一定水准,但鉴定民间藏品,实在不敢恭维。
民间也有一批文化功底深、眼力十分好的鉴赏家,其经验和理论水平远远超过一些专业人士,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头衔,自然找他们的人不会太多。这就是文物鉴定中的矛盾。专家王立军认为,民间收藏家的感性认识比一般专业人员强,民间的和官方的专家要相互学习。
现代艺术品鉴定乏权威
在国内,许多文物鉴定委员会有专业人员,有业余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商人。因为商人须接受市场考验,稍有不慎就会亏本,所以许多人水平很高。英国佳士得的鉴定家,有的什么名衔都没有,但看起东西来却是好样的。
著名书画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先生说,“在书画界,鉴定专家是没有绝对权威的,能够看准95%,就可称为‘巨眼’了”。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表示,目前内地在文物方面有比较完善、系统的鉴定体系和鉴定班底,但近现代艺术品方面还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而仅靠目测、手感和个人经验的传统鉴定方法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这有赖于国家成立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也需要拍卖公司加强对鉴定、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中国《拍卖法》的规定,文物艺术品由于其特殊性,拍卖公司具有“瑕疵不担保”的优势,这也是使得许多赝品在市场上流动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副会长赵榆认为,拍卖公司对于拍卖品“不保真”,实属“霸王条款”。
惯常自买自卖“喊空价”
赵榆介绍说,一般而言,像瀚海、嘉德、中贸圣佳这样的大公司赝品少,他们拍卖的特别高价位的拍品中赝品更少。2003年全国超过百万元的拍卖品约有1000件,售后引起争议的也只有3件到5件。而小公司出现赝品的机率就大多了。
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拍卖市场不规范的手法除了有“拍伪品”外,还有“喊空价”、“自买自卖”等。
有媒体报道,今年元旦一家拍卖公司,将宋代一名官员的画作拍出6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在业内成为笑谈,有消息称,买家只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就把画拿走了。这是拍卖公司做噱头、打响知名度的惯常手法。
赵榆认为,拍卖市场混乱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主管部门,“工商、税务、拍卖协会、文化部、文物局、公安局,人人都能管,人人都不管”。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认为,“文化市场部门管艺术品,文物部门管古玩,协调不好就可能产生扯皮。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
收藏难以取代股市楼市
赵榆说起这样一件事:齐白石先生的《诗意山水册八开》,在1998年中国嘉德公司第一次拍卖时以159万元成交;2002年中贸圣佳公司再次拍卖时以1661万元成交,5年增长10倍,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不过,他表示,这完全是“无心插柳”,通过收藏艺术品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但是想依靠收藏来发大财是不可能的。“收藏只是小的投资点,它取代房地产、股票成为投资热点是误导”。
他说,一方面,古玩艺术品中凡是高回报的都是精品,而精品太少了;另一方面,收藏这一行专业性比较强,即便有人请顾问,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风险相当大,谁也不会用血汗钱贸然投资。他说,在目前中国整个所谓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中,买主作为投资商的最多占20%,未来收藏方面的投资也不可能猛增。
此外,他还表示,国内收藏市场还不成熟,有些人想赚钱,都是快买快卖,投机的成分远远超过投资的内涵,并不值得提倡。
艺术品价格应看齐欧洲
也有收藏界人士说:艺术品收藏过分强调投资功能,是造成拍卖会无序、过度竞争,从而使成交价格不合理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市场泡沫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正是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价格飙升。
对此,赵榆认为,国内古玩艺术品拍卖价格没有虚高,“中国艺术品在世界属于一流,但价位并没有达到一流”。毕加索《拿烟斗的小男孩》,卖到1.04亿美元。毕加索曾说,最好的印象派画家是中国的齐白石,而齐白石的画虽然从每尺几万涨到10多万元,但单件拍卖品最高也只有1161万元,折合约200万美元。他相信,“只要中国经济向好,中国艺术品向好,价格就该跟欧洲同位”。
亟需建立拍卖旗舰企业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卖公司为聚集人气,特意从某社区请来一群观众,给他们每人发10元钱,并招待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对此,张新建表示,这说明拍卖公司底气不足,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事实上,与中国收藏品市场“井喷”行情相伴而来的,不仅有假拍充斥、鉴定混乱的怪象,还有对市场是否出现泡沫的质疑。
“目前国内掀起的古玩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热潮是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但收藏市场必须规范,否则就是泡沫的繁荣,浮躁的繁荣。”张新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张新建说,去年国内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人们手中余钱增多,热衷收藏,“但水急浪大难免会有泡沫”。
目前国内存在一哄而上大办古玩城和开办拍卖公司的现象,仅北京就有四五家古玩城,商店多了,古玩却是有限的,以至假货比真品还多。
“世界有名的拍卖公司就那么几家,而北京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家拍卖公司。一场拍卖会动辄就有上千件拍品,拍品多但精品少。而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是拍品不多精品多,件数不多总价高。”张新建说,“在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更多是需要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拍卖旗舰企业,而不是更多的小拍卖行”。
“前不久,我在索斯比的拍卖展上,看到一个明宣德年间的青花大碗,由于专家对年代有疑问,索斯比毫不犹豫地撤拍了。但我们有的拍卖公司已经被书画的署名者明确指出为伪作,他们仍然以不保真为名拒绝撤拍。这种泼皮无赖行为,怎么能树立拍卖业的良好形象?芽”张新建认为,“《拍卖法》虽然没有规定拍卖公司对拍品保真的义务,但总则明确提出,拍卖企业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大浪淘沙,最终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只能是有诚信的公司”。
一位业界人士披露,有些鉴定专家制造出几宗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波:元青花?穴瓷器?雪一下子冒出几百个,鉴定书一出就是几十张;河南祖孙三代仿制陶器,博物馆当真的买;外商带几个仿青铜器出海关差点被捉去坐牢……
伪专家越说假话越吃香
中国收藏界还有一个怪现象,越是眼光差的专家越是有人礼聘,因为他会夸你的东西好,其实到最后是害你。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所研究员金申先生是鉴定佛像的大家,眼光一流,可找他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说实话。
专家介绍说,中国的一些文物鉴定机构大都由清一色的研究员组成。在收藏热之前,有些研究员只是在馆中研究理论,或搞些考古研究,很少接触民间藏品。收藏大潮突然来临,面对民间的、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藏品和仿品、臆造品,他们心里也没底,“标型学”和“眼学”失灵了。“左”一点的人会把没有见过的藏品“枪毙”,“右”一点的会将其视为珍宝。著名青铜器鉴赏专家王立军坦言,这些研究员对馆藏文物的认识或总结考古发现具一定水准,但鉴定民间藏品,实在不敢恭维。
民间也有一批文化功底深、眼力十分好的鉴赏家,其经验和理论水平远远超过一些专业人士,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头衔,自然找他们的人不会太多。这就是文物鉴定中的矛盾。专家王立军认为,民间收藏家的感性认识比一般专业人员强,民间的和官方的专家要相互学习。
现代艺术品鉴定乏权威
在国内,许多文物鉴定委员会有专业人员,有业余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商人。因为商人须接受市场考验,稍有不慎就会亏本,所以许多人水平很高。英国佳士得的鉴定家,有的什么名衔都没有,但看起东西来却是好样的。
著名书画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先生说,“在书画界,鉴定专家是没有绝对权威的,能够看准95%,就可称为‘巨眼’了”。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表示,目前内地在文物方面有比较完善、系统的鉴定体系和鉴定班底,但近现代艺术品方面还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而仅靠目测、手感和个人经验的传统鉴定方法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这有赖于国家成立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也需要拍卖公司加强对鉴定、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中国《拍卖法》的规定,文物艺术品由于其特殊性,拍卖公司具有“瑕疵不担保”的优势,这也是使得许多赝品在市场上流动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副会长赵榆认为,拍卖公司对于拍卖品“不保真”,实属“霸王条款”。
惯常自买自卖“喊空价”
赵榆介绍说,一般而言,像瀚海、嘉德、中贸圣佳这样的大公司赝品少,他们拍卖的特别高价位的拍品中赝品更少。2003年全国超过百万元的拍卖品约有1000件,售后引起争议的也只有3件到5件。而小公司出现赝品的机率就大多了。
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拍卖市场不规范的手法除了有“拍伪品”外,还有“喊空价”、“自买自卖”等。
有媒体报道,今年元旦一家拍卖公司,将宋代一名官员的画作拍出6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在业内成为笑谈,有消息称,买家只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就把画拿走了。这是拍卖公司做噱头、打响知名度的惯常手法。
赵榆认为,拍卖市场混乱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主管部门,“工商、税务、拍卖协会、文化部、文物局、公安局,人人都能管,人人都不管”。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认为,“文化市场部门管艺术品,文物部门管古玩,协调不好就可能产生扯皮。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
收藏难以取代股市楼市
赵榆说起这样一件事:齐白石先生的《诗意山水册八开》,在1998年中国嘉德公司第一次拍卖时以159万元成交;2002年中贸圣佳公司再次拍卖时以1661万元成交,5年增长10倍,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不过,他表示,这完全是“无心插柳”,通过收藏艺术品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但是想依靠收藏来发大财是不可能的。“收藏只是小的投资点,它取代房地产、股票成为投资热点是误导”。
他说,一方面,古玩艺术品中凡是高回报的都是精品,而精品太少了;另一方面,收藏这一行专业性比较强,即便有人请顾问,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风险相当大,谁也不会用血汗钱贸然投资。他说,在目前中国整个所谓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中,买主作为投资商的最多占20%,未来收藏方面的投资也不可能猛增。
此外,他还表示,国内收藏市场还不成熟,有些人想赚钱,都是快买快卖,投机的成分远远超过投资的内涵,并不值得提倡。
艺术品价格应看齐欧洲
也有收藏界人士说:艺术品收藏过分强调投资功能,是造成拍卖会无序、过度竞争,从而使成交价格不合理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市场泡沫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正是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价格飙升。
对此,赵榆认为,国内古玩艺术品拍卖价格没有虚高,“中国艺术品在世界属于一流,但价位并没有达到一流”。毕加索《拿烟斗的小男孩》,卖到1.04亿美元。毕加索曾说,最好的印象派画家是中国的齐白石,而齐白石的画虽然从每尺几万涨到10多万元,但单件拍卖品最高也只有1161万元,折合约200万美元。他相信,“只要中国经济向好,中国艺术品向好,价格就该跟欧洲同位”。
亟需建立拍卖旗舰企业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卖公司为聚集人气,特意从某社区请来一群观众,给他们每人发10元钱,并招待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对此,张新建表示,这说明拍卖公司底气不足,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事实上,与中国收藏品市场“井喷”行情相伴而来的,不仅有假拍充斥、鉴定混乱的怪象,还有对市场是否出现泡沫的质疑。
“目前国内掀起的古玩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热潮是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但收藏市场必须规范,否则就是泡沫的繁荣,浮躁的繁荣。”张新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张新建说,去年国内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人们手中余钱增多,热衷收藏,“但水急浪大难免会有泡沫”。
目前国内存在一哄而上大办古玩城和开办拍卖公司的现象,仅北京就有四五家古玩城,商店多了,古玩却是有限的,以至假货比真品还多。
“世界有名的拍卖公司就那么几家,而北京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家拍卖公司。一场拍卖会动辄就有上千件拍品,拍品多但精品少。而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是拍品不多精品多,件数不多总价高。”张新建说,“在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更多是需要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拍卖旗舰企业,而不是更多的小拍卖行”。
“前不久,我在索斯比的拍卖展上,看到一个明宣德年间的青花大碗,由于专家对年代有疑问,索斯比毫不犹豫地撤拍了。但我们有的拍卖公司已经被书画的署名者明确指出为伪作,他们仍然以不保真为名拒绝撤拍。这种泼皮无赖行为,怎么能树立拍卖业的良好形象?芽”张新建认为,“《拍卖法》虽然没有规定拍卖公司对拍品保真的义务,但总则明确提出,拍卖企业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大浪淘沙,最终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只能是有诚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