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仙桃就是要吃声名在外的“沔阳三蒸”。
仙桃在1986年之前一直叫沔阳,“沔”为水名,发源于陕西,是汉水的上流,古代亦指整个汉水。汉江在仙桃穿城而过,这里自古就是水乡泽国:“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对平民百姓而言,鱼虾和青菜是最寻常的吃食,大米反倒更为珍稀。人们把有限的大米磨成粉,裹上鱼虾野菜蒸食,这种习惯延续下来,便衍生出了以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蔬菜“三味一甑”的沔阳三蒸。
仙桃市烹饪协会会长李和鸣,是沔阳三蒸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和鸣和副会长伍峰为我们准备了四道蒸菜。第一份是粉蒸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裹上熟五香米粉,这种米粉是和着花椒、八角等,用小火焙炒至色泽微黄,再研磨成粉状,抓起来闻闻,有种扑鼻的香料味道。熟米粉颗粒要大一些,更能吸油脂,最后“米粉蒸肉,粉比肉香”。因为有五香味,五花肉蒸出来也不油腻。
相反的是,做粉蒸鲶鱼、粉蒸茼蒿、粉蒸南瓜时,伍峰用的是生米粉。像茼蒿这种含水量大的蔬菜,一般在蒸制时会流失大量水分,细磨的米粉能防止其发干,也可以保持糍糯的口感。
米粉是沔阳人什么都敢蒸的法宝,米粉的米也有讲究,糯米太黏稠,小米粉、玉米粉口感不好,唯独籼米疏松可口。江汉平原一年两熟,其中早稻米更好,因为生长周期短,米质更糙。一般的蒸法会让汤汁增多,减淡原料的鲜味。但是拌上米粉后,米粉吸收了大部分汤汁,反而让整个口感更醇厚了。
用“拌、簸、蘸、滚”四种方法,不同的食材都裹上了米粉,放到蒸屉里蒸十几分钟,再出来的几道菜就都有着稀、滚、烂、淡、鲜的特点。粉蒸肉吃起来毫不起腻,李和鸣说,现在岁数大了不敢了,年轻当徒弟时,一人能把一碗肉都吃完。相比之下,蒸鲶鱼更让人放心,“蒸鲶煮鲫,鲶鱼油味重,蒸出来更香”。一到嘴里,被中和的肥美立刻把人香倒,有了米粉的铺垫,也比单纯的鱼肉更有咬头。李和鸣还自创了一道粉蒸青鱼甩水,用的是青鱼的尾巴,主要吃这份活肉。一条鱼从头到尾都是宝贝,肚裆脂肪多,蒸出来有肥香,头尾适合给爱啃骨头的人吃。最后上桌的是茼蒿和南瓜,它们各自蒸好后,又拼在一起,重新抹油、上屉,最后变成一份太极蒸双蔬,深绿和橙黄色围绕在一起,在酒席上颇引人注目。
在我看来,沔阳菜的特色就是米粉蒸一切。当地的酒席上蒸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做法确实不刺激,追求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跟很多高糖高油的传统菜肴相比,蒸菜反而是难得健康的经典做法,几乎不用油脂,所有的营养都被牢牢锁在了米粉以内。
面对这些蒸菜,最后可以就一个团子吃。这种当地的米团子里面是猪肉茸、腊肉丁、香干丁、大蒜苗、芹菜、米粉条做成的馅,荤素都有,光是馅料就摆了满满一桌子,依次下到锅里炒,最后倒出来是热腾腾极其丰盛的一大盘。团子的皮也是用米粉做的,先蒸到七成熟,加上盐,倒开水,厨师忍着烫用手搅拌成面团,再拿过来包馅。
包完的团子,仔细看还看得出表皮米粉的颗粒,这种蔬菜、肉类加米粉的食物,看起来像是沔阳三蒸的变形版,最终的做法,当然还是上屉蒸。
仙桃在1986年之前一直叫沔阳,“沔”为水名,发源于陕西,是汉水的上流,古代亦指整个汉水。汉江在仙桃穿城而过,这里自古就是水乡泽国:“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对平民百姓而言,鱼虾和青菜是最寻常的吃食,大米反倒更为珍稀。人们把有限的大米磨成粉,裹上鱼虾野菜蒸食,这种习惯延续下来,便衍生出了以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蔬菜“三味一甑”的沔阳三蒸。
仙桃市烹饪协会会长李和鸣,是沔阳三蒸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和鸣和副会长伍峰为我们准备了四道蒸菜。第一份是粉蒸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裹上熟五香米粉,这种米粉是和着花椒、八角等,用小火焙炒至色泽微黄,再研磨成粉状,抓起来闻闻,有种扑鼻的香料味道。熟米粉颗粒要大一些,更能吸油脂,最后“米粉蒸肉,粉比肉香”。因为有五香味,五花肉蒸出来也不油腻。
相反的是,做粉蒸鲶鱼、粉蒸茼蒿、粉蒸南瓜时,伍峰用的是生米粉。像茼蒿这种含水量大的蔬菜,一般在蒸制时会流失大量水分,细磨的米粉能防止其发干,也可以保持糍糯的口感。
米粉是沔阳人什么都敢蒸的法宝,米粉的米也有讲究,糯米太黏稠,小米粉、玉米粉口感不好,唯独籼米疏松可口。江汉平原一年两熟,其中早稻米更好,因为生长周期短,米质更糙。一般的蒸法会让汤汁增多,减淡原料的鲜味。但是拌上米粉后,米粉吸收了大部分汤汁,反而让整个口感更醇厚了。
用“拌、簸、蘸、滚”四种方法,不同的食材都裹上了米粉,放到蒸屉里蒸十几分钟,再出来的几道菜就都有着稀、滚、烂、淡、鲜的特点。粉蒸肉吃起来毫不起腻,李和鸣说,现在岁数大了不敢了,年轻当徒弟时,一人能把一碗肉都吃完。相比之下,蒸鲶鱼更让人放心,“蒸鲶煮鲫,鲶鱼油味重,蒸出来更香”。一到嘴里,被中和的肥美立刻把人香倒,有了米粉的铺垫,也比单纯的鱼肉更有咬头。李和鸣还自创了一道粉蒸青鱼甩水,用的是青鱼的尾巴,主要吃这份活肉。一条鱼从头到尾都是宝贝,肚裆脂肪多,蒸出来有肥香,头尾适合给爱啃骨头的人吃。最后上桌的是茼蒿和南瓜,它们各自蒸好后,又拼在一起,重新抹油、上屉,最后变成一份太极蒸双蔬,深绿和橙黄色围绕在一起,在酒席上颇引人注目。
在我看来,沔阳菜的特色就是米粉蒸一切。当地的酒席上蒸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做法确实不刺激,追求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跟很多高糖高油的传统菜肴相比,蒸菜反而是难得健康的经典做法,几乎不用油脂,所有的营养都被牢牢锁在了米粉以内。
面对这些蒸菜,最后可以就一个团子吃。这种当地的米团子里面是猪肉茸、腊肉丁、香干丁、大蒜苗、芹菜、米粉条做成的馅,荤素都有,光是馅料就摆了满满一桌子,依次下到锅里炒,最后倒出来是热腾腾极其丰盛的一大盘。团子的皮也是用米粉做的,先蒸到七成熟,加上盐,倒开水,厨师忍着烫用手搅拌成面团,再拿过来包馅。
包完的团子,仔细看还看得出表皮米粉的颗粒,这种蔬菜、肉类加米粉的食物,看起来像是沔阳三蒸的变形版,最终的做法,当然还是上屉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