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习惯,读好书是学生的必修课的话,那么,教师把读书作为一种自身的需要就更是一种毕生的必修课。边读边思,让好书中的精华慢慢渗入思想,让好书潜移默化地改变行为,对教育产生独特的领悟和理解,那必将成为我们教学的丰厚土壤。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的“感情缺失”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还是得从师生的积极阅读,培养丰厚的人文情感说起。
语文教学,缺少了情感的因素是绝对逊色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积累。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要坚持阅读,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读书不但能使教师更加自觉、深入地思索和融合学科知识,加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还能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所有的教育、教学,所有的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和努力,它本身就存在于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感知、体验、发现之中。每堂课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每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不重复于过去的发展和成长!只有不断读书和学习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努力寻找出每一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独一无二”来。
其次,教师要“情注讲台”。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在教学中只有教者才能以饱满的激情来点燃学生感情的“导火线”。我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语文课,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的讲课缺乏应有的感情,喜怒哀乐,丝毫不显于颜色。受教师这种心理情感的暗示,学生自然也没有了感情的投入,整堂课上得波澜不惊,气氛沉闷,把本该是情感的、人文的、温暖的、或者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教学,教成了纯粹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效率上大打折扣。就拿《祝福》的教学来说,因为上课的教师没有演绎出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深恶痛绝的感受,没有给学生传导出作者对这种奴性文化的深刻剖析,没有明显地张扬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只是客观地对文章进行一些理性分析,把抽象的理论灌输给尚缺乏社会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嚼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了作者的情感因素的激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为缺乏情感这个肥田沃土,本应该有的丰硕成果就难以收获。课后我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曾经做过一些问卷反馈,效果不尽人意。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所投注的情感的重要性了,因为这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媒介,是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也许,大家都听过不少的演讲赛,为什么有些人的演讲让听众群情振奋呢?除过作品本身的内涵之外,我想演讲者的激情飞扬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他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就是要做一个激情的演讲者,感动得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再次,“以境育情”尤为重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作者所展现的包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内的一种整体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理解主题的主要途径。但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再现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使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有效的背景烘托,不能很好地进入作品所阐发的情境之中。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哀江南》时,尽管教师对本课所涉及的相关故事做了简介,但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情境再现,再加上时代久远,学生又没有痛失家国的情感体验,根本就体会不到作品所抒之哀,哀在何处,痛在何处,因而表现得无动于衷。但如果教者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涉猎广泛,能把过去之境和眼前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能借助于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如战争、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家园被毁的感性认识层面,这种感性认识的对比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到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进一步感受到《哀江南》所展现的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巨大创伤,能体会到作者因痛失家国而引发的千愁万绪,也才能进一步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社会的情绪。这样的对比导入,可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课文所展现的时代背景中,从而间接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主题。
最后,积累情感,厚积薄发。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整个生活,大语文的概念可以说生活就是语文。而生活是时时、处处、事事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块的。生活中事无大小,关己与否,都会在学生的心里引起或大或小、或浅或深的情绪反应,情感变化,这种变化是直观的,是真实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及时地利用课堂教学,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进行广泛联系,或者课外谈话,或者作文,或者日记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这些感受明晰起来,记录下来,放入自己感情的仓库里,并能在长期的积累中进行情感的升华,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性纳入共性,使小我的情调能有意识的和时代的特点、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望相一致,那么这种情感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合理的审美观、生命观、理想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将是莫大的促进。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市第二中学。
语文教学,缺少了情感的因素是绝对逊色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积累。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要坚持阅读,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读书不但能使教师更加自觉、深入地思索和融合学科知识,加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还能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所有的教育、教学,所有的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和努力,它本身就存在于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感知、体验、发现之中。每堂课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每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不重复于过去的发展和成长!只有不断读书和学习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努力寻找出每一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独一无二”来。
其次,教师要“情注讲台”。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在教学中只有教者才能以饱满的激情来点燃学生感情的“导火线”。我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语文课,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的讲课缺乏应有的感情,喜怒哀乐,丝毫不显于颜色。受教师这种心理情感的暗示,学生自然也没有了感情的投入,整堂课上得波澜不惊,气氛沉闷,把本该是情感的、人文的、温暖的、或者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教学,教成了纯粹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效率上大打折扣。就拿《祝福》的教学来说,因为上课的教师没有演绎出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深恶痛绝的感受,没有给学生传导出作者对这种奴性文化的深刻剖析,没有明显地张扬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只是客观地对文章进行一些理性分析,把抽象的理论灌输给尚缺乏社会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嚼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了作者的情感因素的激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为缺乏情感这个肥田沃土,本应该有的丰硕成果就难以收获。课后我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曾经做过一些问卷反馈,效果不尽人意。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所投注的情感的重要性了,因为这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媒介,是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也许,大家都听过不少的演讲赛,为什么有些人的演讲让听众群情振奋呢?除过作品本身的内涵之外,我想演讲者的激情飞扬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他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就是要做一个激情的演讲者,感动得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再次,“以境育情”尤为重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作者所展现的包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内的一种整体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理解主题的主要途径。但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再现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使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有效的背景烘托,不能很好地进入作品所阐发的情境之中。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哀江南》时,尽管教师对本课所涉及的相关故事做了简介,但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情境再现,再加上时代久远,学生又没有痛失家国的情感体验,根本就体会不到作品所抒之哀,哀在何处,痛在何处,因而表现得无动于衷。但如果教者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涉猎广泛,能把过去之境和眼前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能借助于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如战争、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家园被毁的感性认识层面,这种感性认识的对比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到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进一步感受到《哀江南》所展现的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巨大创伤,能体会到作者因痛失家国而引发的千愁万绪,也才能进一步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社会的情绪。这样的对比导入,可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课文所展现的时代背景中,从而间接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主题。
最后,积累情感,厚积薄发。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整个生活,大语文的概念可以说生活就是语文。而生活是时时、处处、事事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块的。生活中事无大小,关己与否,都会在学生的心里引起或大或小、或浅或深的情绪反应,情感变化,这种变化是直观的,是真实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及时地利用课堂教学,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进行广泛联系,或者课外谈话,或者作文,或者日记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这些感受明晰起来,记录下来,放入自己感情的仓库里,并能在长期的积累中进行情感的升华,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性纳入共性,使小我的情调能有意识的和时代的特点、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望相一致,那么这种情感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合理的审美观、生命观、理想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将是莫大的促进。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