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的名字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uhe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腾是我准备做编辑时认识的。之所以说“准备”,是因为那时候我还在复旦读研究生,刚刚到《收获》杂志实习。从研二到研三,两年时间里,看了有两三千份自由来稿吧?大部分稿子看过不久就忘了,只有那么三五篇稿子,虽然最终并没能在《收获》杂志发表,但十来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这其中就有袁腾的长篇小说《一席春》。
  记得当时看到《一席春》,很是惊讶,文笔细腻,叙述熨帖,无数细节纷至沓来,让凡俗的人间故事闪烁细微的光亮。犹豫了一会儿,我写了送审意见后交给王继军老师。王老师也觉得这小说语言很不错,只是提出了个问题,觉得这小说太像张爱玲的调调了。这是我读的时候同样感觉到的,所以送审时才会犹豫。和王老师讨论后,决定还是把稿子还给袁腾,让她有新作了再发来看看。
  就这样,我开始和袁腾联系。
  我没想到,袁腾竟然那么年轻,那时正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呢。
  虽然《一席春》没能发表,过了段时间,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没在杂志发表过作品,一出手就写了个长篇,还由一家大牌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不久后,袁腾送了本书给我。我又翻了翻,作为一本书呈现出来的《一席春》似乎写得更好了,也似乎更像张爱玲。
  和袁腾聊天,她说她确实很喜欢张爱玲,也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可能有点儿“张腔张调”,但没想到会被人一眼看出。她又发来几篇小说,我看了仍然感觉到浓郁的“张味”。和张爱玲写得很像,好还是不好呢?同样地,和鲁迅沈从文汪曾祺等等任何一位著名作家写得很像,好还是不好呢?其实我也不是很能确定。我只是想,模仿或者学习都可以,但人还是应该成为自己吧?我对袁腾,也就实话实说,说仍然感觉没摆脱张爱玲的影子,要不等写了别的,再给我们看看?袁腾说好,又说,忙于写论文,等论文写完了再写小说。我这才知道,袁腾快毕业了。而我,也正忙于研究生毕业的种种琐事。
  我正式到《上海文学》杂志工作了。很多事扑面而来,除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还忙于办户口、租房等杂事,焦头烂额,时时陷于焦灼而孤独的情绪里。
  每一个编辑联系的作者都很多,不会专盯着哪个人。过了夏天又过了秋天,我几乎已经忘记了袁腾这位作者。忽然有一天,她给我发来一个短篇,《在水榭的夜晚》。小说的叙述感觉浓缩于这题目里,水汽氤氲,夜色温柔。小说写一对恋人,情节不复杂,但叙述灵动、透亮、精致。我和袁腾说,打算送审。袁腾问,还像不像张爱玲了?我说不像了。袁腾说,哎呀,真是担心你又说像张爱玲啊。我这时候才意识到,当初的一番话,给袁腾造成了何等的压力。这也让我反省,说话应该尽量迟疑一些,没有人能掌握全部的真理。后来——当然并不全因为袁腾这件事,我写的退稿信常常说,稿件不能用,但我的判断未必正确,你再给别的刊物看看。
  很幸运——不,不应该用“幸运”这个词,应该说是实力使然,《在水榭的夜晚》通过了终审。我告诉袁腾,她自然是很高兴的。想起我第一次发表小说时,是何等地高兴啊。袁腾虽说已经出版过长篇小说,她的高兴仍然是隔着屏幕可以感知得到的。
  小说发表出来,署名不是袁腾,而是袁栖。问袁腾为什么要用这么个笔名,袁腾说,腾是飞升的、张扬的,而栖呢,正好相反。这么一个原名和这么一个笔名刚好相契合吧,让我立马想到韩愈字退之。
  又记不得过了多久,我因为本科同学包筱璐的婚礼到绍兴去。那是我本科期间最要好的女同学之一,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读书时才华横溢、古灵精怪的女同学就要嫁为人妇了,我们几个男生在喜宴上高声大语频频碰杯,为这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动。婚礼结束,狂欢后忽然冷清下来,我想着再找个人喝酒吧。
  最先想到的是斯继东,给继东兄打了电话,约了吃饭的地方,我忽然想起,袁腾就是绍兴人啊。给袁腾发信息过去,说你在绍兴么?有空的话过来吃饭,一起的还有你们绍兴的几位文学前辈。我想,袁腾刚开始写作,多认识一些老家的写作前辈,总不是坏事。信息发过去了好一会儿,没有回音。我开始后悔,不应该发这条信息的。我和袁腾根本就没见过面,平时联系也不多,怎么能贸然约她呢?又过了一会儿,袁腾回复信息了,说她在南京呢,没法来和我们吃饭了。又说,她妈妈在家的,她妈妈可以来请我吃饭。我说,那等有机会再见,她妈妈就不用过来了,不用客气的。然而,很快袁妈妈打电话过来了。客气又热情,一再让我告诉她住在哪儿,第二天要来接我,我一再推脱。然而,终究拗不过,约了第二天见面。
  当晚喝得大醉。次日醒来,到前台结账,才发现继东兄已经帮我付了房费。
  到了约的地方,袁妈妈已经在那儿了。胖胖的,满脸堆笑,像一尊佛。她把我当个小孩儿似的,问我想不想吃这个想不想吃那个,带着我走了好几处饭店,吃饭时又一再催我多吃、多吃。那天,我已经订好了下午的票,想着饭后自己在绍兴逛逛的,袁妈妈听了,又问我想去哪儿,她带我去。我对绍兴不熟悉,稀里糊涂说想去大禹陵。哪里想到,大禹陵那么远。
  我们一直往山顶高高的大禹塑像爬去。一路上,袁妈妈和我说了很多袁腾的事——现在自然是全给忘却了,但我仍然记得,袁妈妈对袁腾写作的巨大期待。从大禹陵回城后,时间尚早,袁妈妈又带我去家里,指给我看袁腾的书房。袁妈妈说,现在袁腾毕业了,也没找工作,不住家里了,到外面租了个房子专门写作。袁妈妈要带我去看袁腾的住所,说就在府山脚。我左右无事,那就去吧。带我去到城中的一座小山,引我到了一处偏僻的房子,带我爬上楼,打开门来,房屋空旷,家具很少。从窗口望出去,尽是青郁郁的草木。我想,這也太冷清了吧,一个人闷在这儿专门写作,能行么?后来,我和袁腾也聊过这个事。一个年轻人毕业后不工作,待着专门写作能行么?记得那时候袁腾很笃定,觉得自己能写出来。
  这神奇的一天总算结束了,原本想着会特别尴尬的,分别时,倒像是和一位熟悉的长辈道别了。这以后,我再没见过袁妈妈。
  和袁腾见面是什么时候呢?大概是一两年后了。记得是她到上海来走亲戚,我们约在了张爱玲故居碰面。张爱玲故居并没设成专门的故居,只是在底楼开了家咖啡馆兼书店,店里很多张爱玲的书,以及别人写张爱玲的书。我和袁腾四处转了转,记得袁腾笑了笑,说,现在已经没那么喜欢张爱玲了。   后来我们去了华师大边上吃饭,在丽娃河边的木椅上坐了会儿。聊的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命运。我们都担心,自己并不能写出自己想象的大作品来,自己并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其时,黄昏正在到来,河面泛着幽暗的光,睡莲如一个个圆圆的补丁。
  记得袁腾和我说过她的小学,现在已经闲置,桌子椅子堆在一起,草木繁茂,院墙倾圮。袁腾说,等以后我去了绍兴,要带我去看看。然而,后来我们联系越来越少,再次见面,是几年后我到绍兴参加《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合办的青年作家论坛。袁腾刚好在家。在鲁迅故居前人来人往的桥上,我们在桥沿坐了五六分钟。袁腾样子变了很多,我差点儿没认出来。问她在写什么,说是已经很久没写东西了。我们看着桥下缓缓流动的河水,不知道说什么好。
  這之后,我再没见过袁腾,也不见她发表作品,就连网上也渐渐没了联系。大概五六年过去了吧?去年底,袁腾忽然发了个小说给我,说又开始写作了。我很快看了,文字一如既往地好。而且,很明显地有了自己的叙述腔调。问她这些年在做什么呢?她打电话过来,接了,她的声音几乎是扑到耳朵里的,笑语连连,简直可以说是爽朗豪迈。记得以前她说话是温婉低柔的。不知道是她变了,还是我的记忆出错了。
  袁腾说,她已经到杭州工作了,说了工作单位,我没记住,只记住她说要经常到海上出差,一去十多天。又说,打算重新开始写作。过不多久,我接连看到她几个小说,包括《西湖》杂志即将刊发的《去年你在斯里兰卡》和《流灯》。
  这两篇小说我都很喜欢。这两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某种隐秘或者说真相。《流灯》的结尾,女孩偶然发现,自己曾经陪着闺蜜去堕胎,闺蜜竟然跟别人说,堕胎的是自己。这无异于五雷轰顶。但袁腾处理起来,节制隐忍,云淡风轻。《去年你在斯里兰卡》的结尾,一对陌生的男女,在经历了各自生活里的风暴后,短暂地亲近,并一同面对这个世界。或许在那一瞬间,他们都和世界达成了和解,而两个陌生人,也有了某种坚不可摧的连接。不妨再看看这些文字:
  她抓住他的衣角,仿佛怕他突然消失。他是带她来的人,只有他能带她出去,或者决定他们再也不出去。她伸手进他的衣袋,摸到刚才加油的发票,温润得像一张票根。是去年的票了,去年的斯里兰卡一切都发出崭新的味道,像是一段长途的开端。突然她双手括起在嘴边,朝远处大喊了一声,“喂——”江面的水本来盹着的,苏醒过来,朝滩岸舔了一舔。
  “你听!”他朝虚空中指了指,不知道是让她听自己的回声还是火车的鸣笛。那火车再也没有鸣笛,在漆黑中留下况且况且的一串,自管自开过去了。
  袁腾自己呢?她和这世界是怎样的关系?这么想着,才发现我自己并不熟悉袁腾,只不过匆匆见过两次。她不写作的这些年,更是几乎没有联系,完全不知道她经历了些什么。但我想,她从文字世界里消失的那些日子,终究没有浪费,她是去往了更大的世界,那世界里所有的黑暗和光亮,都会沉浸在她今后的文字里。
  现在呢,袁腾不叫袁腾,也不叫袁栖了,听她说,打算换个笔名,叫作“袁滕”。音还是那个音,但终究是一个新的名字,也是一个新的人。这个新的人,是袁腾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吗?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开栏的话:   作者自白:“理解女性或从图像开始,古典爱欲化为水中的倒影,机械复制时代受到凝视的对象,在种种清晰与暧昧的镜像关系中,她们被不断地定义、涂抹与再现。这一系列文章尝试分析影像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影像特有的虚构方式与感官作用,恰能对应我想要讨论的一些女性生存的状态与现实。”  一  “大胸放浪的女人倒不足惧,读《第二性》的女人会把他的骨头吃了——再吐出来。”  这是米歇尔在为她的小说家前夫
期刊
每个人都带着孩子。好像  没有孩子,就不配来到这个人世  难道是一张脸孔,需要  通过,对另一张脸孔的复制  进行自我确认吗?  还是一粒孤独的种子,在裂变中  缓解时光河流的飞逝  那么多的人来自一个模具  这个模具连续制造出,一代又一代  有血有肉的玩偶  但神总会分配一个伤口  在一个人身上  愈合分娩的疼痛。它曾被生命的  虛荣和骄傲粉饰  但还是无法避免,不断孕育的暗疾  正被人类的肉体
期刊
江湖上,我自封村长,他自称书记,我们无形中成了朋友们打趣的一对村级CP。就此来看,我们两个做“双重观察”,应该是非常名正言顺的事了。  这几年,我们经常一起吃饭聚会、参加诗歌活动、在不同的微信群里瞎聊,但凡是见面,基本上最后都会走到酒桌旁。每一次酒至半酣,众人显出满足和无聊比例难分的醉态时,常常有一种想法闪过我的脑海:他天生是一个诗人,但如果没有写诗,严彬很可能是一个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还伴随
期刊
该写的已经写完了  月亮,露水,和皇冠上被困的钻石  许多年后,半夜醒来,  可信赖的只有丹桂花丛一样  细密而微弱的光亮  在秋风中,在开始  向内寻找,向外择路而行  不需要对世界一再解释的时候  开始呐喊,在下一首诗中  在用嘴巴講述时,哑口无言的时候  在俯首贴耳成了唯一安全有效的  姿势的时候——  即使他们说众生平等:  这穷其一生,仍无法自拔的游戏里  除了年复一年丹桂花丛  那慷慨
期刊
紫玉兰开始萎败,在街边  这是下沉的午后  阳光在每棵树的立锥之地  逐漸堆积  脚下泥土更加松脆  高楼仍有阴影  但已变得清浅  紫玉兰的花边开始枯卷  一个下沉的午后,你在山上  我在街边  倚着各自沉默的树干  直至将同一个夕阳揽入怀里
期刊
去年下旬,我结束了一段恋情,紧接着就是跟领导出海一周。在浙江南部的海面上,渔政船“鼓鼓”向前推进,我站在甲板口,看着海水无止境地向远处铺伸开去,没有地名也没有参照,仿佛可以是任何一次旅行。  回来以后,就开始写《去年你在斯里兰卡》,因为和前任约定过,有天要一起去斯里兰卡转转,终于也没能成行。完稿时,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修补好的瓷瓶,积重又圆满,原来裂缝隙开、光照进来,都只是一瞬间的事。  斯里兰卡在
期刊
一  父亲年轻时,游手好闲,常被人嘲讽,叫作祥少爷。  有时他晃悠着回家,有邻居看见了,会故意拖长声音喊一声,哟,祥少爷回来了。他也不搭理,笑一笑,大大方方进屋,揭开锅盖,找剩饭吃。身为富农长子的祥少爷,平日里对生活颇为讲究,不穿补丁衣服,不吃咸菜,能不干活就想方设法不干。  装病,请假,躺在摇椅里听样板戏,看《说唐》,拿把旧二胡拉扯,不去生产队报到,对祥少爷来说是常有的事情。家里劳动力多,爷爷也
期刊
读刘汀小说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那感受就像他从前写过的文章里感慨的:别人的生活。我总觉得,刘汀的小说也是那“别人的小说”,正如令人羡慕的成绩好而懂事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我做媒体编辑的时候,曾邀请刘汀开设一个专栏,我们一起讨论专栏的名字,根据他的特点,我们确定就叫“万家灯火”。万家灯火——正是朋友刘汀眼中的世界,也是作家刘汀笔下的世界。我觉得他就是那样一个人。如果我同他只是好朋友,我们一
期刊
我脱剩一条内裤,躺在床上,屋外的大风鬼哭狼嚎刮得我心慌,门也跟着一起发出晃动的剧烈声音,我刚合上眼,卧室门把手处便传出轻微扭动的声音。  我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这声音听着有些醉意。  那声音问道:“陆放,陆放,你去不去?”  回过神的时候,视线正朝着上方,天空显出浓郁的灰色,哈出的白色气体缭绕升腾往黑暗中散去,迎面而来的是大片大片的雪花。李峭正站在一旁,他穿着一件灰色羽绒服,头发又尖又长。他摇了摇
期刊
潘旖上顺风车的时候,一愣,怎么又是他。她再仔细看订单,真的是他,一年前坐过的,刚好一年了。滴滴系统整改,换了头像,一时没认出来。  她要回去的小镇很偏,离她工作的城市六十几公里,开下高速还要一阵弯弯绕绕,已经快是个村了。这么偏的地方顺路的人不多。  他显然早认出她了,搭着方向盘一笑:“今天又翘班?”他仿佛是剪了头发,鬓角挪高了,但是时间那么久,也记不大清。她客气地笑笑,坐进去,微微一瞥眼,确认了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