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伪军的下场都比较悲惨:有在战场上被苏联红军击毙的,有自杀的,还有被俘押解回国后遭枪决的——伪军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往往会遭遇虐待。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每当出现侵略战争,往往都会出现背叛本国、本民族利益而效力于侵略者的变节者。二战期间苏联就出现大规模伪军这一历史现象,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实属罕见。这一历史现象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痛苦,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悬念、疑惑和思考。
战争期间大批苏军沦为战俘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苏战争。由于德方对战争作了长期的精心准备,战争初期苏联军队遭受了惨重损失,仅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第一天,就有1200多架飞机被德军歼灭,很多飞机还来不及升空就被炸毁在机场上。
在德军有组织的进攻、包围下,大批苏军官兵惊慌失措、临阵脱逃。1941年9月12日,斯大林亲自口授了一份命令给各方面军,以遏止大规模的溃逃,命令指出:“(1)每一步兵师应建立一支由可靠战士组成的拦截分队,人数不超过一个营。(2)拦截分队的任务为直接帮助指挥人员在全师建立严格的纪律,制止惊慌失措的军人逃跑,为此可以使用武器……(4)自收到此令起五日内应将拦截分队组建完毕。约·斯大林。”
与此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还发布了关于嘉奖英勇作战行为的命令,以恢复和激励全军官兵英勇作战的士气。然而,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仍有大批苏军被德军俘虏。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苏军的一个个集团军、方面军相继被纳粹德军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分割、包围,成千上万的苏军官兵沦为俘虏。1941年11月希特勒曾宣扬:“我只要说出俘虏的人数,就足以大致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不到半年就俘虏了360万人。我不准任何英国笨蛋说什么这还没有得到证实。德国军事机构的统计一向是准确的。”此番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希特勒的得意心情,而且彰显了他似乎已稳操胜券的自信。
战争期间究竟有多少苏军官兵沦为德军俘虏,西方和苏联的出版物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差异较大。1985年法兰克福出版的迪特·盖恩斯的《希特勒的国防军在苏联》一书指出:“1941年6月至1945年4月,德军共计俘虏了516万苏军官兵。”而曾任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则于1989年出版的《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一书中认为,上述迪特·盖恩斯的统计数字“当然有些夸大”,“在战争的最初半年内,约300万人被俘,占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全部被俘人数的65%”。若按此数字计算,整个战争期间被德军俘虏的苏军官兵总数应当是461万多人。曾经任俄罗斯政治周刊《新时代》和《消息报》副总编辑的列昂尼德·姆列钦在2000年出版的《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一书中,利用解密档案文件分析认为:“战争期间有524万苏联士兵被德国人俘虏,其中380万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月里被俘的。”这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虽然上述引文的数字存在出入,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战争初期苏联方面遭受了重大损失,数百万苏军官兵在战争初期沦为德军俘虏。
为何会出现大规模伪军
二战期间何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苏联伪军呢?其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丢失政权且一直企图夺回政权的前沙皇政府及其武装力量残余,以及苏联政权的种种政策失误,激起不少苏联民众调转枪口替德国侵略者效力之外,对死亡的恐惧、求生的本能、信息的闭塞、对战局的误判、对赢得战争胜利的怀疑、对未来的绝望、自甘堕落、苟且偷生、苏联政府对于沦为战俘的官兵的严酷惩罚措施以及民族主义等因素,也都不同程度上催生了伪军的产生。
应当说,这其中有三个因素比较重要。第一个因素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本能,甚至一些身经百战、曾经彪悍骁勇的苏联红军将军,也在死亡的威胁下向德国侵略者投降。1942年7月13日被俘的苏联红军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弗拉索夫就是一个典型。有人回忆了弗拉索夫被俘时的情况:“弗拉索夫身着没有军衔标记的服装隐匿在丘多沃以南莫斯特卡村附近的澡堂中。村长发现了他并向路过村子的德国军官报告。人们打开房门,命令他‘举起手来’,弗拉索夫喊道:‘别开枪,我是弗拉索夫将军——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德国第38军的翻译这样描述弗拉索夫被俘后的情形:“弗拉索夫在路上问,在德国人看来,他这样的将军是否会被枪毙。施韦尔特纳大尉回答说,对于率领自己的部队战斗到最后一分钟的将军来说,被俘并不是耻辱。”
第二个因素,是苏军在战争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致使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将会以德军的胜利而告终。一个名叫“人民劳动联盟”的俄侨组织的领导人尤里·奇卡尔列耶夫分析道:“战俘们在户外的铁丝网旁无休止地交谈,讨论今后的前途,议论德国人战胜斯大林后俄国的命运。”弗拉索夫是在被俘后不久就同意跟德国人合作的苏联红军中将,当时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他就已绝望地断言苏联必定会输掉这场战争。他写过一封公开信《我为什么走上了与布尔什维主义作斗争的道路?》,其中认定苏联红军必输无疑:“我看到,战争打输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俄国人民不愿保卫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建立起来的暴力制度。第二个原因是不负责任地指挥军队……”
第三个因素,是苏方对待被俘官兵的严酷政策和惩罚措施。苏联政权对于曾被敌军俘虏过的官兵持不信任态度,除了隔离队之外,还建立了若干集中营来审查曾被德军俘虏过的红军官兵和突围出来的红军部队,比如1942年8月24日斯大林就亲自口授过一份命令:“贝利亚同志:我不反对内务人民委员部组织三个集中营来审查后撤部队的问题。”
不过,总的来说,在被俘的苏联红军官兵中,同意跟德国人合作的毕竟是少数。有资料显示,有250万苏联军人在德国战俘营中死去,其中有不少苏联将军,比如,祖斯马诺维奇、尼基金、马卡罗夫、斯塔罗斯京、舍佩托夫、普罗霍罗夫等都是在德国战俘营中被折磨致死的。
苏联伪军的下场
苏联伪军的下场都比较悲惨:有在战场上被苏联红军击毙的,有自杀的,还有被俘押解回国后遭枪决的——伪军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往往会遭遇虐待。
而伪军各部队的首脑一旦落入苏联红军之手,往往会被处以死刑。弗拉索夫等人在被押解回莫斯科后不久受到审判并被判处绞刑。当时,一些普通的叛徒也往往会因为人们的愤怒和仇恨而被处以绞刑,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将对叛徒处以绞刑定为一种“规矩”。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曾提到:“我和瓦图京去见奇比索夫时,看见了两个被绞死的人。当时有令,允许本地居民绞死叛徒,目的在于让居民们感到满意,因为这些叛徒此前曾欺侮过他们。一旦抓获这些人,可以就地审判,立即绞死……我们见到奇比索夫时,他汇报了情况,我就问……‘为什么你们要绞死他们呢?他们犯了什么罪?’‘德国人打来的时候,铁匠出卖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还出卖我们的女教师,德国人把她绞死了。所以我们也把他这个叛徒绞死。’”
更多的犯罪情节较轻的叛徒,经苏联反间谍机构多次审查后被判处各种刑期,且被囚禁于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劳改营中服苦役,比如在拉脱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暂时被占领期间,德国人曾对全体劳动人民实行强迫动员,一部分居民被驱往德国服苦役,一部分被编入德军的所谓军团,解放后这些人被判处流放北部地区。不少人被判决在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劳改营中服苦役,并且主要在矿井和工地等处从事繁重而危险的体力劳动,因为生存条件恶劣,不少人纷纷逃跑(《关于反特殊移民逃亡斗争的调查报告》),还有不少人在劳改营里死去。
苏联政府对待叛徒的严酷性还表现在对叛徒家属的株连式惩处上,一批批叛徒家属被从居住地强制迁移到偏僻而荒凉的地区。尽管老人不能给自己的儿子替罪、女人不应给自己的丈夫代罪、儿童更无法给自己的父亲顶罪,但诸如此类的报告都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批准,并得到了严格的执行。1944年初,苏联政府实施了强制迁移卡尔梅克族人的行动,贝利亚向斯大林报告:“共有26359户、93139人乘火车前往阿尔泰边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州和新西伯利亚州各安置点。”1944年2月23日,苏联政府又实施了强制迁移车臣族人和印古什族人的行动。
(朱权利荐自《同舟共进》2014年07期)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每当出现侵略战争,往往都会出现背叛本国、本民族利益而效力于侵略者的变节者。二战期间苏联就出现大规模伪军这一历史现象,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实属罕见。这一历史现象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痛苦,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悬念、疑惑和思考。
战争期间大批苏军沦为战俘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苏战争。由于德方对战争作了长期的精心准备,战争初期苏联军队遭受了惨重损失,仅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第一天,就有1200多架飞机被德军歼灭,很多飞机还来不及升空就被炸毁在机场上。
在德军有组织的进攻、包围下,大批苏军官兵惊慌失措、临阵脱逃。1941年9月12日,斯大林亲自口授了一份命令给各方面军,以遏止大规模的溃逃,命令指出:“(1)每一步兵师应建立一支由可靠战士组成的拦截分队,人数不超过一个营。(2)拦截分队的任务为直接帮助指挥人员在全师建立严格的纪律,制止惊慌失措的军人逃跑,为此可以使用武器……(4)自收到此令起五日内应将拦截分队组建完毕。约·斯大林。”
与此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还发布了关于嘉奖英勇作战行为的命令,以恢复和激励全军官兵英勇作战的士气。然而,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仍有大批苏军被德军俘虏。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苏军的一个个集团军、方面军相继被纳粹德军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分割、包围,成千上万的苏军官兵沦为俘虏。1941年11月希特勒曾宣扬:“我只要说出俘虏的人数,就足以大致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不到半年就俘虏了360万人。我不准任何英国笨蛋说什么这还没有得到证实。德国军事机构的统计一向是准确的。”此番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希特勒的得意心情,而且彰显了他似乎已稳操胜券的自信。
战争期间究竟有多少苏军官兵沦为德军俘虏,西方和苏联的出版物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差异较大。1985年法兰克福出版的迪特·盖恩斯的《希特勒的国防军在苏联》一书指出:“1941年6月至1945年4月,德军共计俘虏了516万苏军官兵。”而曾任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则于1989年出版的《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一书中认为,上述迪特·盖恩斯的统计数字“当然有些夸大”,“在战争的最初半年内,约300万人被俘,占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全部被俘人数的65%”。若按此数字计算,整个战争期间被德军俘虏的苏军官兵总数应当是461万多人。曾经任俄罗斯政治周刊《新时代》和《消息报》副总编辑的列昂尼德·姆列钦在2000年出版的《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一书中,利用解密档案文件分析认为:“战争期间有524万苏联士兵被德国人俘虏,其中380万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月里被俘的。”这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虽然上述引文的数字存在出入,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战争初期苏联方面遭受了重大损失,数百万苏军官兵在战争初期沦为德军俘虏。
为何会出现大规模伪军
二战期间何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苏联伪军呢?其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丢失政权且一直企图夺回政权的前沙皇政府及其武装力量残余,以及苏联政权的种种政策失误,激起不少苏联民众调转枪口替德国侵略者效力之外,对死亡的恐惧、求生的本能、信息的闭塞、对战局的误判、对赢得战争胜利的怀疑、对未来的绝望、自甘堕落、苟且偷生、苏联政府对于沦为战俘的官兵的严酷惩罚措施以及民族主义等因素,也都不同程度上催生了伪军的产生。
应当说,这其中有三个因素比较重要。第一个因素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本能,甚至一些身经百战、曾经彪悍骁勇的苏联红军将军,也在死亡的威胁下向德国侵略者投降。1942年7月13日被俘的苏联红军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弗拉索夫就是一个典型。有人回忆了弗拉索夫被俘时的情况:“弗拉索夫身着没有军衔标记的服装隐匿在丘多沃以南莫斯特卡村附近的澡堂中。村长发现了他并向路过村子的德国军官报告。人们打开房门,命令他‘举起手来’,弗拉索夫喊道:‘别开枪,我是弗拉索夫将军——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德国第38军的翻译这样描述弗拉索夫被俘后的情形:“弗拉索夫在路上问,在德国人看来,他这样的将军是否会被枪毙。施韦尔特纳大尉回答说,对于率领自己的部队战斗到最后一分钟的将军来说,被俘并不是耻辱。”
第二个因素,是苏军在战争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致使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将会以德军的胜利而告终。一个名叫“人民劳动联盟”的俄侨组织的领导人尤里·奇卡尔列耶夫分析道:“战俘们在户外的铁丝网旁无休止地交谈,讨论今后的前途,议论德国人战胜斯大林后俄国的命运。”弗拉索夫是在被俘后不久就同意跟德国人合作的苏联红军中将,当时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他就已绝望地断言苏联必定会输掉这场战争。他写过一封公开信《我为什么走上了与布尔什维主义作斗争的道路?》,其中认定苏联红军必输无疑:“我看到,战争打输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俄国人民不愿保卫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建立起来的暴力制度。第二个原因是不负责任地指挥军队……”
第三个因素,是苏方对待被俘官兵的严酷政策和惩罚措施。苏联政权对于曾被敌军俘虏过的官兵持不信任态度,除了隔离队之外,还建立了若干集中营来审查曾被德军俘虏过的红军官兵和突围出来的红军部队,比如1942年8月24日斯大林就亲自口授过一份命令:“贝利亚同志:我不反对内务人民委员部组织三个集中营来审查后撤部队的问题。”
不过,总的来说,在被俘的苏联红军官兵中,同意跟德国人合作的毕竟是少数。有资料显示,有250万苏联军人在德国战俘营中死去,其中有不少苏联将军,比如,祖斯马诺维奇、尼基金、马卡罗夫、斯塔罗斯京、舍佩托夫、普罗霍罗夫等都是在德国战俘营中被折磨致死的。
苏联伪军的下场
苏联伪军的下场都比较悲惨:有在战场上被苏联红军击毙的,有自杀的,还有被俘押解回国后遭枪决的——伪军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往往会遭遇虐待。
而伪军各部队的首脑一旦落入苏联红军之手,往往会被处以死刑。弗拉索夫等人在被押解回莫斯科后不久受到审判并被判处绞刑。当时,一些普通的叛徒也往往会因为人们的愤怒和仇恨而被处以绞刑,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将对叛徒处以绞刑定为一种“规矩”。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曾提到:“我和瓦图京去见奇比索夫时,看见了两个被绞死的人。当时有令,允许本地居民绞死叛徒,目的在于让居民们感到满意,因为这些叛徒此前曾欺侮过他们。一旦抓获这些人,可以就地审判,立即绞死……我们见到奇比索夫时,他汇报了情况,我就问……‘为什么你们要绞死他们呢?他们犯了什么罪?’‘德国人打来的时候,铁匠出卖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还出卖我们的女教师,德国人把她绞死了。所以我们也把他这个叛徒绞死。’”
更多的犯罪情节较轻的叛徒,经苏联反间谍机构多次审查后被判处各种刑期,且被囚禁于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劳改营中服苦役,比如在拉脱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暂时被占领期间,德国人曾对全体劳动人民实行强迫动员,一部分居民被驱往德国服苦役,一部分被编入德军的所谓军团,解放后这些人被判处流放北部地区。不少人被判决在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劳改营中服苦役,并且主要在矿井和工地等处从事繁重而危险的体力劳动,因为生存条件恶劣,不少人纷纷逃跑(《关于反特殊移民逃亡斗争的调查报告》),还有不少人在劳改营里死去。
苏联政府对待叛徒的严酷性还表现在对叛徒家属的株连式惩处上,一批批叛徒家属被从居住地强制迁移到偏僻而荒凉的地区。尽管老人不能给自己的儿子替罪、女人不应给自己的丈夫代罪、儿童更无法给自己的父亲顶罪,但诸如此类的报告都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批准,并得到了严格的执行。1944年初,苏联政府实施了强制迁移卡尔梅克族人的行动,贝利亚向斯大林报告:“共有26359户、93139人乘火车前往阿尔泰边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州和新西伯利亚州各安置点。”1944年2月23日,苏联政府又实施了强制迁移车臣族人和印古什族人的行动。
(朱权利荐自《同舟共进》2014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