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术后1 周CT 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A组(>30°)和B组(15°~3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例、C2-C7 Cobb 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后移数值,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A组患者68例,B组患者82例。两组JOA 评分、C2-C7 Cobb 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 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47例(69.12%)出现轴性症状,6例(8.82%)发生C5 神经根麻痹,1 例(1.47%)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 组21例(25.61%)出现轴性症状,2例(2.44%)发生C5 神经根麻痹,3例(3.66%)发生关门,A 组轴性症状和C5 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 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预防出现关门情况。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并发症;关门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于治疗多节段、伴有后韧带骨化的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目前椎板开门角度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椎板开门角度不应过大,有关研究资料表明[2],如果开门角度过大,其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相应变高。本研究选择150例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50例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术后1 周CT 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A组(>30°)68例和B组(15°~30°)82例。其中A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0.1±2.3岁;双节段15例,三个节段37例,四个节段16例。B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50.0±2.1岁;双节段19例,三个节段45例,四个节段1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伴有锥体束征、躯干有感觉障碍区域、四肢肌力降低以及颈脊髓具有受压情况。
1.2方法 均选择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临床患者实际病情判断开门方向。所有患者均全麻后行常规后正中入路,分离肌间隙,剥离棘突两侧骨膜露出椎板,分离患位的上下位椎间隙,采用高速磨钻磨透全层椎板,再在门轴侧打磨椎板,沿门轴掀起椎板,门轴侧开槽宽度、深度去除椎板上下缘,开口槽部去除皮质骨并保留松质骨,选择锚钉固定于侧块骨质上,将剥离的棘突制备成骨条植于铰链侧,从而提高开门后椎板稳定性,并置引流管后缝合。术后采取预防感染、负压引流等对症治疗措施,同时积极长收缩锻炼。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术前、术后1 周CT 片上测量椎板角,椎板开门角度=开门后椎板角-开门前椎板角,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C2-C7 Cobb 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脊髓后移数值,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各指标对比研究 A组患者68例,B组患者82例。两组JOA 评分、C2-C7 Cobb 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研究 两组术后均未发现脑脊液漏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后A组47例(69.12%)出现轴性症状,6例(8.82%)发生C5 神经根麻痹,1 例(1.47%)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 组21例(25.61%)出现轴性症状,2例(2.44%)发生C5 神经根麻痹,3例(3.66%)发生关门,A 组轴性症状和C5 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情况分析研究
2.3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析研究 A 组手术时间(109±8min)、出血量(250±80ml),B组分别为1117±11min、241±91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3],当椎板开门角度为30°时,脊髓可充分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与椎板开门角度具有重要的关系。术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均可使神经功能显著恢复,提示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脊髓减压程度具有重要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有:①开门角度较小时,使小关节囊颈神经后支刺激降低,有效防止了创伤性关节囊纤维炎症的出现;②开门角度较小时,降低了后柱结构破坏以及肌筋膜炎发生率[4]。C5神经根麻痹和其解剖特点具有密切的关系,C5神经根较短,减压后脊髓容易出现移位,造成C5神经根牵拉受损。C5神经根麻痹往往出现在术后1周,伴有肩部疼痛等表现,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5]。
综上所述,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 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预防出现关门情况。
参考文献:
1. 孔凡磊.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 1) : 16.
2.孙天威.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 1) : 8 ~ 13.
3.孙天威.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铰链侧C5 神经根麻痹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的临床分析[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 11) : 1285.
4..张为,李鹏飞,杨大龙,等.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11-14.
5. Fujibayashi S,Neo M,Yoshida M,et al.Neck muscle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cervical laminoplasty relation to axial symptoms[J].J Spinal Disord Tech,2010,23(3):197-201.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并发症;关门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于治疗多节段、伴有后韧带骨化的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目前椎板开门角度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椎板开门角度不应过大,有关研究资料表明[2],如果开门角度过大,其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相应变高。本研究选择150例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50例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术后1 周CT 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A组(>30°)68例和B组(15°~30°)82例。其中A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0.1±2.3岁;双节段15例,三个节段37例,四个节段16例。B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50.0±2.1岁;双节段19例,三个节段45例,四个节段1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伴有锥体束征、躯干有感觉障碍区域、四肢肌力降低以及颈脊髓具有受压情况。
1.2方法 均选择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临床患者实际病情判断开门方向。所有患者均全麻后行常规后正中入路,分离肌间隙,剥离棘突两侧骨膜露出椎板,分离患位的上下位椎间隙,采用高速磨钻磨透全层椎板,再在门轴侧打磨椎板,沿门轴掀起椎板,门轴侧开槽宽度、深度去除椎板上下缘,开口槽部去除皮质骨并保留松质骨,选择锚钉固定于侧块骨质上,将剥离的棘突制备成骨条植于铰链侧,从而提高开门后椎板稳定性,并置引流管后缝合。术后采取预防感染、负压引流等对症治疗措施,同时积极长收缩锻炼。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术前、术后1 周CT 片上测量椎板角,椎板开门角度=开门后椎板角-开门前椎板角,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C2-C7 Cobb 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脊髓后移数值,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各指标对比研究 A组患者68例,B组患者82例。两组JOA 评分、C2-C7 Cobb 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研究 两组术后均未发现脑脊液漏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后A组47例(69.12%)出现轴性症状,6例(8.82%)发生C5 神经根麻痹,1 例(1.47%)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 组21例(25.61%)出现轴性症状,2例(2.44%)发生C5 神经根麻痹,3例(3.66%)发生关门,A 组轴性症状和C5 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情况分析研究
2.3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析研究 A 组手术时间(109±8min)、出血量(250±80ml),B组分别为1117±11min、241±91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3],当椎板开门角度为30°时,脊髓可充分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与椎板开门角度具有重要的关系。术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均可使神经功能显著恢复,提示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脊髓减压程度具有重要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有:①开门角度较小时,使小关节囊颈神经后支刺激降低,有效防止了创伤性关节囊纤维炎症的出现;②开门角度较小时,降低了后柱结构破坏以及肌筋膜炎发生率[4]。C5神经根麻痹和其解剖特点具有密切的关系,C5神经根较短,减压后脊髓容易出现移位,造成C5神经根牵拉受损。C5神经根麻痹往往出现在术后1周,伴有肩部疼痛等表现,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5]。
综上所述,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 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预防出现关门情况。
参考文献:
1. 孔凡磊.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 1) : 16.
2.孙天威.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 1) : 8 ~ 13.
3.孙天威.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铰链侧C5 神经根麻痹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的临床分析[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 11) : 1285.
4..张为,李鹏飞,杨大龙,等.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11-14.
5. Fujibayashi S,Neo M,Yoshida M,et al.Neck muscle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cervical laminoplasty relation to axial symptoms[J].J Spinal Disord Tech,2010,23(3):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