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流失依然严重,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形势甚为严峻。然而,耕地撂荒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个人多地少、耕地匮乏的国家。耕地撂荒的诱因具有多样性,主要分为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阐述了耕地撂荒的基本内涵;论述了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与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评价了耕地撂荒产生的后果;提出了不同诱因诱发的耕地撂荒的规避对策。
关键词:耕地撂荒;粮食安全
1.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又是农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但却不是耕地大国。“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在道出了中国人创造了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养活自己的奇迹的自豪感的同时,也表露出中国耕地的匮乏。因此,我们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尽可能去争取和保护每一寸耕地。然而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耕地撂荒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个人多地少耕地匮乏的国家。
2.耕地撂荒的基本内涵
2.1耕地撂荒
耕地撂荒是一種粗放用地,极端不利用耕地的行为。(谭术魁.2004)
2.2耕地撂荒的类型
按照耕地撂荒驱动因素的不同,可将耕地撂荒分为生态因素驱动型与社会因素驱动型。
2.2.1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但也一直被人多地少的矛盾所困扰。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国人一直致力于开垦耕地、提高耕地的生产力。由于耕地需求量大加之特殊历史时期国人所犯的错误,许多不该开垦的土地也被开垦用做耕地,种种历史和自然原因交错形成了中国中低产田的比例相对较高、现有耕地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的现状。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90年组织的全国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结果,中国耕地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因素。就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而论,它们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瘠薄耕地1.7%,渍涝水田4.1%,渍涝旱地4.7%,盐碱耕地2.9%,坡耕地11.1%,风沙耕地2.2%,缺水耕地17%,其他障碍因素的耕地7.9%。种种障碍因素严重制约着耕地的质量,全国现有的中低产田主要是由上述这些耕地所组成的。有些耕地往往存在着多种障碍因子,如风沙耕地又缺水,坡耕地又瘠薄等。(王秋兵等.2004)这些障碍因子往往在自然状况不好的年际会对耕地质量产生强烈的恶化作用,从而使农民因无法耕种或耕种成本过高而放弃耕种,即形成耕地撂荒。
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供水条件恶化造成的耕地撂荒.。我国新疆内陆河流域、甘肃民勤县、内蒙古黑河流域、青海湖周边都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因供水条件恶化造成撂荒。
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撂荒。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耕地撂荒的重要自然驱动因素。例如东北的松嫩平原、秦巴山地区都受到水土流失的困扰并有教派大面积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撂荒。
常年干旱造成的耕地撂荒。常年干旱是种植业最可怕的制约因素,而且易引起耕地撂荒。安徽、山西晋中、内蒙河套灌区就出现了因常年干旱而造成的耕地撂荒。
土地沙化、风沙埋压造成的耕地撂荒。荒漠化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已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已诱发了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
盐碱化造成的耕地撂荒。因盐碱化造成的耕地撂荒现象也不少见。在柴达木盆地农业区,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处于地下水位声该的潜在威胁之中,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土壤次生盐渍化月28万亩的耕地已弃耕,尽管改良治理10万亩,仍有18完亩耕地处于弃耕状态。(谭术魁.2004)
2.2.2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
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主要包括:务农收益低与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相互作用造成的耕地撂荒;基层政府及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欠妥或主观故意造成的耕地撂荒;建设项目搁浅引起的耕地撂荒;对土地利用改造不周造成的耕地撂荒;灌溉设施难以保证、灌溉费用过高造成的耕地撂荒;土地权属纠纷造成的耕地撂荒。
在以几种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中,因务农收益低与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相互作用造成的耕地撂荒发生范围较为广泛,而其他几种撂荒分布的规律性较弱。本文主要讨论因务农收益低与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相互作用造成的耕地撂荒。
3.耕地撂荒的后果评价
3.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1.1有利于农田土壤的恢复
此处所提及的耕地撂荒主要指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发生的撂荒。耕地被弃耕后,相当于采用了休耕的耕作制度。休耕对地力恢复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在松嫩羊草草原对不同撂荒年限的草原农田土壤及植被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撂荒能加大土壤的密实度,减小风蚀作用,抑制有机质吹蚀量,还因为土壤重新长出植被,根系固定土壤,也减弱风蚀作用,加厚土壤腐殖质层,增加有机质含量。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增高,pH值、电导率、含盐量变化规律则不明显。与对照组比,土壤有机质秒年个差距逐年缩小,从撂荒一年相差0.69%到撂荒四年相差0.12%。(谭术魁.2004)
3.1.2加快荒漠化进程
滥开滥垦,耕地撂荒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发。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曾多次对草原、固定沙地等不宜开垦的土地进行开垦,其结果是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新开垦的耕地大部分很快退化,进而被撂荒。由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原有的植被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这就导致地表裸露,加之这些地区本来自然条件就比较恶劣,很容易边成荒漠的新领地。
3.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2.1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首先,从经济学层面来看,土地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资源,是异常宝贵的,。因此,耕地撂荒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再者,被撂荒的土地中相当一部分是肥沃的良田,有很高的粮食生产能力,撂荒后单是减产粮食的损失也是相当惨重的。另外,大量存在的抛荒地也加大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造成了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又一的隐患。
3.2.2影响农村发展
耕地撂荒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的各项事业,比如兴修水利,道路等都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去建设,这又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阻碍。
3.2.3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
耕地撂荒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社会资源的流动,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本质将促使它最终流向最有价值的领域。而产业结构调整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4.规避耕地撂荒的对策
因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与社会因素驱动型撂荒产生的原因迥异,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1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的规避对策
由于引发耕地撂荒的生态因素具有多样性,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维的规避机制,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撂荒类型。
第一步,找出撂荒的主要诱因。
第二步,判断诱因可否人为规避或被改善。
第三步,根据事先设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约束条件评价具体的撂荒地块是否应该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若通过三个层次的评价适宜用做耕地,则可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恳,兴修水利等必要措施使其恢复耕地功能。否则,应该考虑将其用做其他用地类型。
4.2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的规避对策
关键词:耕地撂荒;粮食安全
1.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又是农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但却不是耕地大国。“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在道出了中国人创造了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养活自己的奇迹的自豪感的同时,也表露出中国耕地的匮乏。因此,我们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尽可能去争取和保护每一寸耕地。然而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耕地撂荒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个人多地少耕地匮乏的国家。
2.耕地撂荒的基本内涵
2.1耕地撂荒
耕地撂荒是一種粗放用地,极端不利用耕地的行为。(谭术魁.2004)
2.2耕地撂荒的类型
按照耕地撂荒驱动因素的不同,可将耕地撂荒分为生态因素驱动型与社会因素驱动型。
2.2.1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但也一直被人多地少的矛盾所困扰。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国人一直致力于开垦耕地、提高耕地的生产力。由于耕地需求量大加之特殊历史时期国人所犯的错误,许多不该开垦的土地也被开垦用做耕地,种种历史和自然原因交错形成了中国中低产田的比例相对较高、现有耕地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的现状。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90年组织的全国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结果,中国耕地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因素。就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而论,它们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瘠薄耕地1.7%,渍涝水田4.1%,渍涝旱地4.7%,盐碱耕地2.9%,坡耕地11.1%,风沙耕地2.2%,缺水耕地17%,其他障碍因素的耕地7.9%。种种障碍因素严重制约着耕地的质量,全国现有的中低产田主要是由上述这些耕地所组成的。有些耕地往往存在着多种障碍因子,如风沙耕地又缺水,坡耕地又瘠薄等。(王秋兵等.2004)这些障碍因子往往在自然状况不好的年际会对耕地质量产生强烈的恶化作用,从而使农民因无法耕种或耕种成本过高而放弃耕种,即形成耕地撂荒。
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供水条件恶化造成的耕地撂荒.。我国新疆内陆河流域、甘肃民勤县、内蒙古黑河流域、青海湖周边都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因供水条件恶化造成撂荒。
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撂荒。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耕地撂荒的重要自然驱动因素。例如东北的松嫩平原、秦巴山地区都受到水土流失的困扰并有教派大面积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撂荒。
常年干旱造成的耕地撂荒。常年干旱是种植业最可怕的制约因素,而且易引起耕地撂荒。安徽、山西晋中、内蒙河套灌区就出现了因常年干旱而造成的耕地撂荒。
土地沙化、风沙埋压造成的耕地撂荒。荒漠化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已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已诱发了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
盐碱化造成的耕地撂荒。因盐碱化造成的耕地撂荒现象也不少见。在柴达木盆地农业区,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处于地下水位声该的潜在威胁之中,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土壤次生盐渍化月28万亩的耕地已弃耕,尽管改良治理10万亩,仍有18完亩耕地处于弃耕状态。(谭术魁.2004)
2.2.2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
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主要包括:务农收益低与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相互作用造成的耕地撂荒;基层政府及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欠妥或主观故意造成的耕地撂荒;建设项目搁浅引起的耕地撂荒;对土地利用改造不周造成的耕地撂荒;灌溉设施难以保证、灌溉费用过高造成的耕地撂荒;土地权属纠纷造成的耕地撂荒。
在以几种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中,因务农收益低与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相互作用造成的耕地撂荒发生范围较为广泛,而其他几种撂荒分布的规律性较弱。本文主要讨论因务农收益低与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相互作用造成的耕地撂荒。
3.耕地撂荒的后果评价
3.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1.1有利于农田土壤的恢复
此处所提及的耕地撂荒主要指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发生的撂荒。耕地被弃耕后,相当于采用了休耕的耕作制度。休耕对地力恢复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在松嫩羊草草原对不同撂荒年限的草原农田土壤及植被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撂荒能加大土壤的密实度,减小风蚀作用,抑制有机质吹蚀量,还因为土壤重新长出植被,根系固定土壤,也减弱风蚀作用,加厚土壤腐殖质层,增加有机质含量。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增高,pH值、电导率、含盐量变化规律则不明显。与对照组比,土壤有机质秒年个差距逐年缩小,从撂荒一年相差0.69%到撂荒四年相差0.12%。(谭术魁.2004)
3.1.2加快荒漠化进程
滥开滥垦,耕地撂荒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发。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曾多次对草原、固定沙地等不宜开垦的土地进行开垦,其结果是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新开垦的耕地大部分很快退化,进而被撂荒。由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原有的植被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这就导致地表裸露,加之这些地区本来自然条件就比较恶劣,很容易边成荒漠的新领地。
3.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2.1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首先,从经济学层面来看,土地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资源,是异常宝贵的,。因此,耕地撂荒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再者,被撂荒的土地中相当一部分是肥沃的良田,有很高的粮食生产能力,撂荒后单是减产粮食的损失也是相当惨重的。另外,大量存在的抛荒地也加大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造成了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又一的隐患。
3.2.2影响农村发展
耕地撂荒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的各项事业,比如兴修水利,道路等都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去建设,这又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阻碍。
3.2.3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
耕地撂荒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社会资源的流动,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本质将促使它最终流向最有价值的领域。而产业结构调整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4.规避耕地撂荒的对策
因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与社会因素驱动型撂荒产生的原因迥异,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1生态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的规避对策
由于引发耕地撂荒的生态因素具有多样性,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维的规避机制,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撂荒类型。
第一步,找出撂荒的主要诱因。
第二步,判断诱因可否人为规避或被改善。
第三步,根据事先设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约束条件评价具体的撂荒地块是否应该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若通过三个层次的评价适宜用做耕地,则可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恳,兴修水利等必要措施使其恢复耕地功能。否则,应该考虑将其用做其他用地类型。
4.2社会因素驱动型耕地撂荒的规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