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谈古代文章,首举唐宋八大家,跳过南宋、元、明,便到清代桐城派。但要讲中国文章史,却不能如此痛快爽快。中国文章史如一条长河,自发源至入海,通体一贯,绝无间断,如此才能浩瀚万里,朝宗于海,如此才有波澜壮阔,奇异景观。元代文章,就是中国文章史之一段奇观。元代文章家姚燧,被称为有元一代文章宗工,比之为汉之司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他本人也颇以文章自负,有曲云:“金鱼玉带罗袍就,皂盖朱幡赛五侯。山河判断笔尖头,得志秋,分破帝王忧。”元代及明清论者,对姚燧文章备极推崇,今天的读者对他却少有了解。查洪德先生以数年之功,整理《姚燧集》,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姚燧及其文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集版本和文献依据,也是元代诗文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作为一位代表性的文章家,姚燧文集的出版,应该有超出了解和研究姚燧本人的更深层的意义在。20世纪的研究者对元代文章多是否定的,比如认为元代诗文不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缺乏批判精神等,但“在我们阅读了姚燧文章以后,就会感到它(按指那些否定性的意见)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
明人说“元无文”,清代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讽刺他们没有好好读元代文章。今人说元代文章缺乏社会批评精神,大致也是同样原因。《姚燧集》的《前言》,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姚燧敢于在文章中指忽必烈的荒唐,更不用说其他权贵了。他在《平章政事徐国公神道碑》中,揭露了元朝官员为政之酷、刑罚之滥,“榜掠百至,或关夫三木,责妻市酒以偿。民不堪命,自经裁与瘐死者已数百人。”寥寥数语,可见他为民忧心如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不权之阿,弗势而移。遇有论著,屹无诡随”。更奇特的是《浏阳县尉阎君墓志铭》,文章竟然抛开墓主生平等题中应有之义,而以大量篇幅讲县尉们如何残民害政,大肆聚敛,以行其奸,写成了一篇对县尉的声讨文字。
否定元代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说元代文章缺乏艺术创新。读了姚燧文章,你就会感觉,这种说法也同样是缺乏根据的。姚燧文章,就體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姚燧集》前言第四部分《破体求新》和第五部分《以传奇为传记》,可以让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明确认识。
古文自唐代韩愈倡导,经宋代诸大家发扬,文体及人们对文体的认识,已大体定型。如果按照已有程式写来,就如清代李祖陶所说:“剿袭言之,非陈即腐。”姚燧着意打破程式,别创新格,是所谓“破体求新”。姚燧的创新追求和尝试,受到清代李祖陶等人的高度赞扬,以为“皆所谓崭新日月也”。“浏阳县尉阎君墓志铭》开篇既不述家世,也不写墓主生平,而是以议论起,简直就是一篇奇特的小品文。
姚燧文章创新的另一表现是“以传奇为传记”。姚燧的传记文章,使用传奇笔法比较普遍。《太华真隐褚君传》:“写人形神俱妙,写景则可媲美唐宋大家。”对云台险恶绝境之奇、对真隐褚君自适自得、奇特生活细节等奇事的描述等,引人入胜,像一部变幻莫测的传奇小说。这种以传奇为传记的写法,不仅是姚燧文章的特色,也是元代文章的一大特色。
读查洪德整理的《姚燧集》,深感整理者用力之深,奉献之多。在该整理本出版之前,人们阅读和研究姚燧文章,主要依据四库馆臣辑《牧庵集》三十六卷本。但四库辑本存在严重的作品漏辑、误辑,以及文字脱、衍、错等问题,读来令人费解。《全元文》辑录姚燧逸文若干篇,但也有误辑,以及辑录所据版本选择不当、校勘不精等问题。这次整理,经过深入考证辨伪,剔除了四库辑本与《全元文》误收的姚燧诗文,辑得姚燧逸文4篇、逸诗6首。本书校勘用功之深,是近些年古籍整理著作少见的。姚燧文集散佚于明清之际,清人编《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才得以重见天日。但四库辑本错误实在太多,不少文章甚至难以卒读。要作校勘,又无其他版本可资校对。现传世之本,除三十六卷四库辑本外,只有明人编《中州名贤文表》所录八卷本。整理者广搜各种文献,寻找其中收录或引用的姚燧文章用以校勘,搜得收录或引用姚燧文章的各类图书五十多种,最终校勘用书达一百多种。
除文章之外,姚燧在诗歌、词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姚燧集》包括前言、《牧庵集》、《牧庵集集外》、《牧庵集辑佚》、《牧庵集误收他人之作》、附录六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姚燧的可靠文本,前言部分,体现了先生对姚燧的人品、文品,及对元代文章的独到见解。附录文献包括有关姚燧传记资料10则、序跋题识及诸家评18则,往来赠答唱和祭吊10则,还有姚燧年谱和一些相关杂录。这些文献,涉及元代政治、史地、方志、典章、宗教等方面。资料翔实,视野开阔。总之,《姚燧集》的整理,用力之勤,校勘之精审,文献搜罗之全面,对姚燧人品文品认识之深刻,以及所表现出的学风之笃实,都是很突出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袁剑)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作为一位代表性的文章家,姚燧文集的出版,应该有超出了解和研究姚燧本人的更深层的意义在。20世纪的研究者对元代文章多是否定的,比如认为元代诗文不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缺乏批判精神等,但“在我们阅读了姚燧文章以后,就会感到它(按指那些否定性的意见)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
明人说“元无文”,清代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讽刺他们没有好好读元代文章。今人说元代文章缺乏社会批评精神,大致也是同样原因。《姚燧集》的《前言》,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姚燧敢于在文章中指忽必烈的荒唐,更不用说其他权贵了。他在《平章政事徐国公神道碑》中,揭露了元朝官员为政之酷、刑罚之滥,“榜掠百至,或关夫三木,责妻市酒以偿。民不堪命,自经裁与瘐死者已数百人。”寥寥数语,可见他为民忧心如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不权之阿,弗势而移。遇有论著,屹无诡随”。更奇特的是《浏阳县尉阎君墓志铭》,文章竟然抛开墓主生平等题中应有之义,而以大量篇幅讲县尉们如何残民害政,大肆聚敛,以行其奸,写成了一篇对县尉的声讨文字。
否定元代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说元代文章缺乏艺术创新。读了姚燧文章,你就会感觉,这种说法也同样是缺乏根据的。姚燧文章,就體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姚燧集》前言第四部分《破体求新》和第五部分《以传奇为传记》,可以让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明确认识。
古文自唐代韩愈倡导,经宋代诸大家发扬,文体及人们对文体的认识,已大体定型。如果按照已有程式写来,就如清代李祖陶所说:“剿袭言之,非陈即腐。”姚燧着意打破程式,别创新格,是所谓“破体求新”。姚燧的创新追求和尝试,受到清代李祖陶等人的高度赞扬,以为“皆所谓崭新日月也”。“浏阳县尉阎君墓志铭》开篇既不述家世,也不写墓主生平,而是以议论起,简直就是一篇奇特的小品文。
姚燧文章创新的另一表现是“以传奇为传记”。姚燧的传记文章,使用传奇笔法比较普遍。《太华真隐褚君传》:“写人形神俱妙,写景则可媲美唐宋大家。”对云台险恶绝境之奇、对真隐褚君自适自得、奇特生活细节等奇事的描述等,引人入胜,像一部变幻莫测的传奇小说。这种以传奇为传记的写法,不仅是姚燧文章的特色,也是元代文章的一大特色。
读查洪德整理的《姚燧集》,深感整理者用力之深,奉献之多。在该整理本出版之前,人们阅读和研究姚燧文章,主要依据四库馆臣辑《牧庵集》三十六卷本。但四库辑本存在严重的作品漏辑、误辑,以及文字脱、衍、错等问题,读来令人费解。《全元文》辑录姚燧逸文若干篇,但也有误辑,以及辑录所据版本选择不当、校勘不精等问题。这次整理,经过深入考证辨伪,剔除了四库辑本与《全元文》误收的姚燧诗文,辑得姚燧逸文4篇、逸诗6首。本书校勘用功之深,是近些年古籍整理著作少见的。姚燧文集散佚于明清之际,清人编《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才得以重见天日。但四库辑本错误实在太多,不少文章甚至难以卒读。要作校勘,又无其他版本可资校对。现传世之本,除三十六卷四库辑本外,只有明人编《中州名贤文表》所录八卷本。整理者广搜各种文献,寻找其中收录或引用的姚燧文章用以校勘,搜得收录或引用姚燧文章的各类图书五十多种,最终校勘用书达一百多种。
除文章之外,姚燧在诗歌、词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姚燧集》包括前言、《牧庵集》、《牧庵集集外》、《牧庵集辑佚》、《牧庵集误收他人之作》、附录六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姚燧的可靠文本,前言部分,体现了先生对姚燧的人品、文品,及对元代文章的独到见解。附录文献包括有关姚燧传记资料10则、序跋题识及诸家评18则,往来赠答唱和祭吊10则,还有姚燧年谱和一些相关杂录。这些文献,涉及元代政治、史地、方志、典章、宗教等方面。资料翔实,视野开阔。总之,《姚燧集》的整理,用力之勤,校勘之精审,文献搜罗之全面,对姚燧人品文品认识之深刻,以及所表现出的学风之笃实,都是很突出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