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1998-2007年31个省份地区工业统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了这十年间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经分析发现,工业TFP以年均10.8%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是推动TFP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次之,而规模效率对TFP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通过TFP区域变动结果来看,东中西部均呈现正的增长尽管有差异,中部最快,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工业TFP差距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效率指数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概念以来,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核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丁伯根(1942)、索洛(1985)用技术进步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即“索洛余值”,并把技术进步定义为外生的和希克斯中性的。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创者,Paul Romer et al(1986)首次提出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之上,认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技术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渐凸显。Farrell(1957)引入技术效率的概念,并将技术效率的测度发展成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前沿领域。Fare et al(1994)率先采用非参数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Kumer & Russell(2002)进一步用非参数方法构造世界生产前沿,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积累三大贡献。总之,这些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沿研究方法,对研究我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
本文使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它是直接利用线性优化方法给出每个决策单元的边界生产函数的估算,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Malmquist 指数方法是通过距离函数来定义的,由距离函数和效率函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在(CRS)条件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表示投入指标, 表示产出指标, 表示第t期技术水平为参照的当期技术效率水平, 表示i省以第t+1期技术水平为参照的第期技术效率水平。同样,以第t+1期的技术条件为参照,从t时期到t+1时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表示为:
为了排除时期选择的随意性,通常用(1)和(2)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得到以t期为基期到t+1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数学方程表现如下:
如果方程(3)大于1,则说明从时期到时期的TFP提高了;反之,如果方程(3)小于1,则说明其TFP下降了。
三、样本、变量和数据处理
Malmquist指数法估算主要采用投入和产出两大变量,依照the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参照相关文献,投入变量我们选取工业总产值;资本投入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劳动力投入选取各省份的总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人数。其中工业总产值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经过1997年的不变价格指数调整,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是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上提供的各地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上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四、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分析
(一)各省份及直辖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表1列出了各省及直辖市的工业TFP及其分解的变化率。根据表1可知,尽管规模效率呈年均0.3%的负增长,但我国工业TFP增长率在1998-2007年这10年间仍年均高达10.8%,由分析得知,这主要是由年均高达9.6%技术进步推动的。1998-2007年间,除西藏外,各地區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均为正数,其中吉林、内蒙古、北京、新疆和青海是增长速度最快的5个省份,都达到14%以上,这5地区工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都接近11%。但相比较而言技术效率对这五省工业TFP的贡献则小得多,技术效率最高的是内蒙古5.8%。
从表1可见,十年间我国走高、精、尖的强国道路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分析,我国的工业还是一种粗放式经营,高增长是以高投入为代价的。
(二)1998-2007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间变化趋势。
从表2可以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最快的年份是2003-2004年,其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2.5%,其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分别达到22.1%、15.4%,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大量国外企业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技术的溢出效应起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国内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兼并收购以及产权改革活动,使我国的工业效率和工业技术都得到很好的优化。
五、结论
从本文以三种不同方式比较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上来看,我国工业整体上为非健康的发展方式,尤其在规模效率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所限,面对这种发展方式,除企业自身调整外,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工业的发展质量。首先,加快市场化改革是必须的,对一些企业及资源应加快优化重组,走规模化的市场发展,提高企业对技术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下更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鼓励,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未来企业存在以及发展壮大之本;其次,在区域发展上,政府应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避免不平衡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互动,此外由于东部地区位置及各方面的优势所在,东部地区应率先大力发展,以对中西部工业的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促进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Fare Rolf, Grosskopf Shawna, and Norris Mary.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Repl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 ,87,(3):1040~1044.
[2]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 10):13-19.
[3]王争、郑京海、史晋川.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结构差异、制度冲击及动态表现.经济研究.2005(3):48-49.
[4]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
[5]蒂莫西.J.科埃利、D.S.普拉萨德.拉奥、克里斯托佛.J.奥唐奈、乔治.E.巴蒂斯.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效率指数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概念以来,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核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丁伯根(1942)、索洛(1985)用技术进步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即“索洛余值”,并把技术进步定义为外生的和希克斯中性的。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创者,Paul Romer et al(1986)首次提出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之上,认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技术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渐凸显。Farrell(1957)引入技术效率的概念,并将技术效率的测度发展成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前沿领域。Fare et al(1994)率先采用非参数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Kumer & Russell(2002)进一步用非参数方法构造世界生产前沿,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积累三大贡献。总之,这些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沿研究方法,对研究我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
本文使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它是直接利用线性优化方法给出每个决策单元的边界生产函数的估算,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Malmquist 指数方法是通过距离函数来定义的,由距离函数和效率函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在(CRS)条件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表示投入指标, 表示产出指标, 表示第t期技术水平为参照的当期技术效率水平, 表示i省以第t+1期技术水平为参照的第期技术效率水平。同样,以第t+1期的技术条件为参照,从t时期到t+1时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表示为:
为了排除时期选择的随意性,通常用(1)和(2)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得到以t期为基期到t+1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数学方程表现如下:
如果方程(3)大于1,则说明从时期到时期的TFP提高了;反之,如果方程(3)小于1,则说明其TFP下降了。
三、样本、变量和数据处理
Malmquist指数法估算主要采用投入和产出两大变量,依照the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参照相关文献,投入变量我们选取工业总产值;资本投入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劳动力投入选取各省份的总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人数。其中工业总产值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经过1997年的不变价格指数调整,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是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上提供的各地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上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四、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分析
(一)各省份及直辖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表1列出了各省及直辖市的工业TFP及其分解的变化率。根据表1可知,尽管规模效率呈年均0.3%的负增长,但我国工业TFP增长率在1998-2007年这10年间仍年均高达10.8%,由分析得知,这主要是由年均高达9.6%技术进步推动的。1998-2007年间,除西藏外,各地區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均为正数,其中吉林、内蒙古、北京、新疆和青海是增长速度最快的5个省份,都达到14%以上,这5地区工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都接近11%。但相比较而言技术效率对这五省工业TFP的贡献则小得多,技术效率最高的是内蒙古5.8%。
从表1可见,十年间我国走高、精、尖的强国道路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分析,我国的工业还是一种粗放式经营,高增长是以高投入为代价的。
(二)1998-2007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间变化趋势。
从表2可以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最快的年份是2003-2004年,其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2.5%,其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分别达到22.1%、15.4%,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大量国外企业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技术的溢出效应起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国内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兼并收购以及产权改革活动,使我国的工业效率和工业技术都得到很好的优化。
五、结论
从本文以三种不同方式比较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上来看,我国工业整体上为非健康的发展方式,尤其在规模效率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所限,面对这种发展方式,除企业自身调整外,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工业的发展质量。首先,加快市场化改革是必须的,对一些企业及资源应加快优化重组,走规模化的市场发展,提高企业对技术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下更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鼓励,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未来企业存在以及发展壮大之本;其次,在区域发展上,政府应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避免不平衡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互动,此外由于东部地区位置及各方面的优势所在,东部地区应率先大力发展,以对中西部工业的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促进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Fare Rolf, Grosskopf Shawna, and Norris Mary.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Repl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 ,87,(3):1040~1044.
[2]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 10):13-19.
[3]王争、郑京海、史晋川.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结构差异、制度冲击及动态表现.经济研究.2005(3):48-49.
[4]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
[5]蒂莫西.J.科埃利、D.S.普拉萨德.拉奥、克里斯托佛.J.奥唐奈、乔治.E.巴蒂斯.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