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一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其常用义如《现代汉语词典》所释:“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汉语大词典》“标题”条下有两个义项:1、标识于器物或字画上的题记文字(下文作“标题”),始见例为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裱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2、标明著作及其篇章的题目(下文作“标题”’),始见例为唐刘知幾《史通·书志》:“亦有事应可书,宜别标题,而古来作者,曾未觉察。”可见在汉语史上,凝固在“标题”中的义位并不多。经考证,笔者认为《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主要有三方面不足:(1)书证滞后,“标题”一词并非到唐代才出现。(2)“标题”在古汉语中不仅可以作为复合名词使用,还可作动词,意为“标明、题写”。(3)“标题”在中古汉语时期可表示“标置;高尚的节操”。此用法在近代汉语里还偶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本文就此三点不足拟加匡补。
1、“标题”的始见年代
“标题”作为复合名词虽多见于唐以后的文献,如:
(1)《全唐文·改衙厅为宫殿诏》:“至于厨厩之标题,仓库之曹列,并宜从革,用永维新。”(标题)
(2)《唐才子传》卷八:“前件进士,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及,灯烛之下,雄辞卓然。”(标题)
但事实上“标题”一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见载于文献:
(3)《南齐书·高帝本纪》:“乙亥,诏曰:‘宋末频年戎寇,兼灾疾凋损,或枯骸不收,毁榇莫掩,宜速宣下埋藏营恤。若标题犹存,姓字可识,可即运载,致还本乡。’”(标题)
“标题”’表示的概念早在汉代就已存在,用“题目”、“篇目”表示,如王充《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粗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又如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而同义之“标题”较晚出。
2、“标题”的动词性意义及用法
在近代汉语中,“标题”作谓语很常见,是个兼类词。例如:
(4)《魏书·恭宗纪》;“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种殖之功。”
(5)宋欧阳修《上仁宗论修日历》:“令修撰官逐时旋据所得录为草卷,标题月分于史院,躬亲人柜封锁,候诸司供报齐足,修为日历。”
(6)清坐花散人《风流悟》第四回:“(那贼)及至偷了东西,便也标题于粉壁之上,道‘莫拿我,,是以一乐。”
动词“标题”的意义与“标明、标记、书写、题写”相近,可视为“标题”的一个义位,在句中一般带宾语,或者其后有介词短语作补语。《汉语大词典》“标题”的第二个义项所引例证刘知残《史通·书志》之“宜别标题”亦为动词。至于“标题”最初是以动词还是以名词的面貌出现的,还需要更多的语料做进一步论证。与“标题”类似的兼类词在近代汉语中不乏其例。如“标目”既可表示“标立名目”,即题写书文名称,亦可表示“标立的名目”。
3、“标题”的词义补充
“标题”在中古汉语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与上文所论及的义项有很大区别:
(7)《魏故假节辅国将军东豫州刺史元公墓志铭》:“夙成之叹,播美于知音;颖脱之姿,殊异于公族。加以孝友淳深,理怀清要,水镜所鉴,标题自远。”(《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66,看作名词“标题”)
后世碑文中“标题”也偶有出现,见乾隆本、道光补刻本《保德州志》记载的神道碑文:
(8)《明仁怀知县敕赠盘仕郎翰林院简讨王公神道碑文》:“两汉人最尚经术,守师说。其以经明行修著贤,往往高自标题,不乐仕宦。”(动词“标题。”)
这两例中的“标题”词义接近,都用在与品格、节操有关的语境中。在碑文以外的研究资料中,笔者还发现了类似的语例:
(9)《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10)《史通·曲笔》:“魏收以元氏出于边裔,见侮诸华,遂高自标举,比桑干于姬汉之国。”
例(8)“高自标题”之“标题”当与例(9)的“标持”和例(10)的“标举”意义相近。《汉语大词典》“标持”条下释义为:1、犹标置,引例正是例(9)。2、高尚的节操,如清方文《云问五子诗·徐周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神理何渊浩,标持亦嶙峋。”
又见《辞源》对“标置”的释义:“标举名目,自为位置也。”《汉语大词典》“标置”条:1.犹品评。谓标举品第,评定位置。多指自高位置。例如《晋书·刘惔传》:“桓温尝问悛:‘会稽王谈更进邪?’陵曰:‘极进,然故第二流耳。’温曰:‘第一复谁?’惔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2、引申为自负。王闽运《蔡夫人墓志铭》:“父友丁取忠方善闽运,谓而媒之。闽运少喜标置,不乐土风,未之许也。”
例(10)的“标举”有“炫耀”的意思,与“标置”的引申义“自负”相近。
与“标置”意义相近的还有“标致”、“标树”:
(11)《北史·薛聪传》:“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
(12)《新唐书,王义方传》:
“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
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盛行,在评价人物的品行识量时,常用“题目”或“目”,如《世说新语·赏誉》:“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箸。’”又如:“世目周侯,嶷如断山。”单用“题”也可表示“品评、评论”义,见《后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敷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
由此可推断,“标题。”作动词时表示“品评”,即标举品第,评定位置(高下)。且因多指自高位置,而“品评”的施事者又多是主语本身,故其后通常不带宾语。语素“标”意为“标举、显示”,“题”意为“品题、评价”,故“标题”是并列式的合成词。“品评”语义场中的复合词还有“标持、标置、标致、标树、题目”等。
“标题”亦是兼类词。评论的内容通常是人物的格调、风度、品德等方面,因此,“标题”’作名词时与品评的话题有关。“标”的本意是树梢,《说文》:“标,木杪末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引申义甚众,逐渐衍生出“高,标致、俊美,突出”等隐含的抽象义素,如“标望(声望很高)”、“标秀(标致、秀美)”、“标冠(首位)”等,于是名词“标题”’在特定语境中就具有了“高尚的节操”的含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标题”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还可表示“高尚的节操”,作动词用时又可表示“标明、题写”和“品评”的含义,语素“标”和“题”各自以不同的义素、不同的方式结合成词。“标题”的特殊义位与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有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语言自身的演变,这些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同样的概念则逐渐由另一些词来承担了。
(责任编辑 郎晶晶)
1、“标题”的始见年代
“标题”作为复合名词虽多见于唐以后的文献,如:
(1)《全唐文·改衙厅为宫殿诏》:“至于厨厩之标题,仓库之曹列,并宜从革,用永维新。”(标题)
(2)《唐才子传》卷八:“前件进士,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及,灯烛之下,雄辞卓然。”(标题)
但事实上“标题”一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见载于文献:
(3)《南齐书·高帝本纪》:“乙亥,诏曰:‘宋末频年戎寇,兼灾疾凋损,或枯骸不收,毁榇莫掩,宜速宣下埋藏营恤。若标题犹存,姓字可识,可即运载,致还本乡。’”(标题)
“标题”’表示的概念早在汉代就已存在,用“题目”、“篇目”表示,如王充《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粗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又如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而同义之“标题”较晚出。
2、“标题”的动词性意义及用法
在近代汉语中,“标题”作谓语很常见,是个兼类词。例如:
(4)《魏书·恭宗纪》;“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种殖之功。”
(5)宋欧阳修《上仁宗论修日历》:“令修撰官逐时旋据所得录为草卷,标题月分于史院,躬亲人柜封锁,候诸司供报齐足,修为日历。”
(6)清坐花散人《风流悟》第四回:“(那贼)及至偷了东西,便也标题于粉壁之上,道‘莫拿我,,是以一乐。”
动词“标题”的意义与“标明、标记、书写、题写”相近,可视为“标题”的一个义位,在句中一般带宾语,或者其后有介词短语作补语。《汉语大词典》“标题”的第二个义项所引例证刘知残《史通·书志》之“宜别标题”亦为动词。至于“标题”最初是以动词还是以名词的面貌出现的,还需要更多的语料做进一步论证。与“标题”类似的兼类词在近代汉语中不乏其例。如“标目”既可表示“标立名目”,即题写书文名称,亦可表示“标立的名目”。
3、“标题”的词义补充
“标题”在中古汉语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与上文所论及的义项有很大区别:
(7)《魏故假节辅国将军东豫州刺史元公墓志铭》:“夙成之叹,播美于知音;颖脱之姿,殊异于公族。加以孝友淳深,理怀清要,水镜所鉴,标题自远。”(《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66,看作名词“标题”)
后世碑文中“标题”也偶有出现,见乾隆本、道光补刻本《保德州志》记载的神道碑文:
(8)《明仁怀知县敕赠盘仕郎翰林院简讨王公神道碑文》:“两汉人最尚经术,守师说。其以经明行修著贤,往往高自标题,不乐仕宦。”(动词“标题。”)
这两例中的“标题”词义接近,都用在与品格、节操有关的语境中。在碑文以外的研究资料中,笔者还发现了类似的语例:
(9)《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10)《史通·曲笔》:“魏收以元氏出于边裔,见侮诸华,遂高自标举,比桑干于姬汉之国。”
例(8)“高自标题”之“标题”当与例(9)的“标持”和例(10)的“标举”意义相近。《汉语大词典》“标持”条下释义为:1、犹标置,引例正是例(9)。2、高尚的节操,如清方文《云问五子诗·徐周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神理何渊浩,标持亦嶙峋。”
又见《辞源》对“标置”的释义:“标举名目,自为位置也。”《汉语大词典》“标置”条:1.犹品评。谓标举品第,评定位置。多指自高位置。例如《晋书·刘惔传》:“桓温尝问悛:‘会稽王谈更进邪?’陵曰:‘极进,然故第二流耳。’温曰:‘第一复谁?’惔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2、引申为自负。王闽运《蔡夫人墓志铭》:“父友丁取忠方善闽运,谓而媒之。闽运少喜标置,不乐土风,未之许也。”
例(10)的“标举”有“炫耀”的意思,与“标置”的引申义“自负”相近。
与“标置”意义相近的还有“标致”、“标树”:
(11)《北史·薛聪传》:“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
(12)《新唐书,王义方传》:
“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
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盛行,在评价人物的品行识量时,常用“题目”或“目”,如《世说新语·赏誉》:“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箸。’”又如:“世目周侯,嶷如断山。”单用“题”也可表示“品评、评论”义,见《后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敷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
由此可推断,“标题。”作动词时表示“品评”,即标举品第,评定位置(高下)。且因多指自高位置,而“品评”的施事者又多是主语本身,故其后通常不带宾语。语素“标”意为“标举、显示”,“题”意为“品题、评价”,故“标题”是并列式的合成词。“品评”语义场中的复合词还有“标持、标置、标致、标树、题目”等。
“标题”亦是兼类词。评论的内容通常是人物的格调、风度、品德等方面,因此,“标题”’作名词时与品评的话题有关。“标”的本意是树梢,《说文》:“标,木杪末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引申义甚众,逐渐衍生出“高,标致、俊美,突出”等隐含的抽象义素,如“标望(声望很高)”、“标秀(标致、秀美)”、“标冠(首位)”等,于是名词“标题”’在特定语境中就具有了“高尚的节操”的含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标题”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还可表示“高尚的节操”,作动词用时又可表示“标明、题写”和“品评”的含义,语素“标”和“题”各自以不同的义素、不同的方式结合成词。“标题”的特殊义位与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有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语言自身的演变,这些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同样的概念则逐渐由另一些词来承担了。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