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与提升城市品质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品质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统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改变城市的环境卫生提升外在形象进而促进内在气质的提升。本文首先阐述了提升城市品质对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意义。然后以枣庄市为例阐述了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做法、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来提升城市品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城市品质;国家卫生城市;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5;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60-04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反映一个城市内在精神实质和外在形象高度统一。也就是说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生态环境、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
  一、提升城市品质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市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发展质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城市品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必然要求
  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是“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4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举世瞩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但是,在城市发展快速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产生,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这些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工作要求的重要因素,降低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因此,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城市成为人们的热切期盼。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强调要提高居民幸福感。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可见,为了满足人民更美好生活的愿望,今后城市发展必须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
  (二)提升城市品质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城市内部各要素在人们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魅力,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地位和价值,是构建这个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城市品质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影响举足轻重。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和机构都认识到提升城市品质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国际上许多诸如纽约等著名的大城市都提出城市人性化、多元化、绿色化发展策略。在国内,杭州等城市也先后开展了新一轮以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这种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发展必须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努力建设规划精当、建设精致、管理精细、环境优美能凸显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以增强城市的魅力、活力和吸引力,为城市吸引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增长要素,获取更丰富的资源,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意义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国家卫生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的健康教育、食品和市容等环境卫生方面的最高认可,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过程就是对一个城市外在形象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城市文明素质、管理水平等内在本质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的过程。因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促进一个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综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重大。
  1.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改善城市卫生情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既要考察城市环保、市容环境卫生等指标,还要考察城市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等福祉。通过创城活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大力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工作环境,预防和消除疾病,提高市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彻底改变城市的环境状况,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过程,不是单纯的卫生整治、环境改善的过程,而是通过对城市环境、卫生领域的治理和改善,改變市民以前马路摆摊、占道经营和乱扔乱倒,乱贴乱挂的行为习惯,引导广大市民培育崇文明、讲卫生、遵公德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推动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所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推动居民思想观念的革命和行为习惯转变的过程,是陶冶广大市民道德情操、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而提高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
  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优化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之间吸引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投资环境的优劣将成为一个城市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抢占先机的关键性因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对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进而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对环境卫生的整治,培育积极向上健康的城市卫生文化,使城市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层次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聚集力进一步增强,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不断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卫生城市,实质上是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后劲。   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一些地方创卫过程一样,枣庄市在创卫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归纳如下:
  1.硬件设施配套上与标准还有差距。尽管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等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枣庄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枣庄市是典型的老城区,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环卫设施建设欠账较大、配套不到位。特别是市中区,大量的国有工矿棚户区遍布城区,这些棚户区房屋陈旧、道路不通、排水不畅、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较重,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与创建标准尚有差距。这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创卫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创卫过程中,枣庄市通过一系列措施营造浓厚的创卫氛围,为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参与创卫活动奠定了基础,也有很大部分人积极支持和参与到创卫活动中来,但由于市民文化素质层次不同,对创卫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同,因此仍有部分市民还存在不文明行为、不卫生习惯,特别是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边际交界处的“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设摊点等行为屡禁不止,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顽疾。不仅影响了创卫工作的进行,也阻碍了城市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城市归根到底是人的城市,创卫工作只有最终落实到人自觉遵守文明卫生习惯和行为上,才能真正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的品质。
  3.缺乏城市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创卫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就是城市环境卫生,因为城市环境卫生是一个系统的动态性工程,具有可变性、反复性和广泛性,突击性抓整治虽然能在极短时间内解决其突出问题,迅速改变市容市貌,但如果忽视了城市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就很容易反弹。枣庄市在创卫过程中因为缺乏长效机制就出现了环卫问题反弹——治理——再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不仅加大了创卫工作的难度和长度,也在市民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地方的创卫工作中,充分说明了城市管理水平的亟待提高。
  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措施
  为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山东省提出“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目标的现代城市发展规划意见。根据中央和省委意见精神,2016年4月20日,枣庄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枣庄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枣庄的目标定位。在这个目标定位的指导下,枣庄市开始了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在2013年12月成功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后,2015年6月,枣庄又启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并争取在2017年创建成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在通过省创卫暗访组的考察评估后现在已进入关键阶段。总结其做法、措施和遇到的问题,值得借鉴和思考。
  1.强化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创卫合力。创建卫生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枣庄市从创建活动一开始就采取强有力措施,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保障了创建工作高效运行。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的市创卫指挥部,组建了科级以上干部为主的市创卫办,设立了综合协调、技术指导、档案整理、舆论宣传、督导督查等工作组,各区、市直各单位也成立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与包括城市管理、城乡建设、食品安全等“七条重点专线”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建立了领导帮包创卫工作机制,帮包领导深入工作一线,协调解决创卫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建立了督导考评促进机制和跟踪问效机制,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有力促进了创卫工作任务的推进落实。
  2.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创卫共识。创卫是一场群众观念和卫生习惯的革命,不仅在于让城市变得更美、功能更完善,更在于市民卫生意识的增强。在创卫工作中枣庄市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主渠道作用,在《枣庄日报》、枣庄广播电视台、鲁南传媒网、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均开辟创卫专栏,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浓厚氛围。同时,依托12345市长热线电话设立了创卫投诉平台,建立枣庄市创建國家卫生城市网站,开通“创卫在线”、“创卫随手拍”等微信平台。在城区主要出入口、公园广场、居民小区印制发放创卫宣传资料,组建“创卫义工队”、“爱心出租车队”等创卫志愿者队伍,让更多市民从理解创卫、支持创卫到参与推动创卫工作,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3.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根本物质基础,也是“创国卫”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硬性指标。枣庄市紧扣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创卫资金投入,弥补历史“欠账”,改造完善公共设施。对66个城中村和109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整治;新修、改造城市道路210公里,同时对城区农贸市场、旱厕、垃圾处理站和煤矿煤窑等落后产能进行了改造提升和淘汰处理。据统计,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180亿元。这些措施使枣庄市的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既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也实现了城市共建共享、惠泽百姓的创卫目标。
  4.科学管理,规范整治,改善市容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关键是根治“脏乱差”。枣庄市始终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执法并重、服务”与“管理”并举,以为民创卫为理念,始终把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创卫的重点,不断整顿规范各类经营单位的店外经营、门外经营、占道经营和城市经营秩序混乱、道路拥挤、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疏堵结合,全力“治脏”、“治乱”、“治违”,市容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这些措施让创城工作成为“六城同创”的重要内容和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的关键抓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五、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来提升城市品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注重人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仅有赖于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靠城市发展的推动者,即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改变人民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创卫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要多措并举,教育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参与到创卫工作中,改陋习、树新风,切实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彻底杜绝城市中的不文明不卫生的现象,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提高才能持续长久,才能真正提高整个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提升城市品质的创卫目标,最终提高城市竞争力,让城市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2.要注重提炼城市特色,展现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现代化的城市其城市品质有共同的特点,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韵味。公共道德和时代精神是城市品质的共同特点,而基于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文化品位、个性魅力构成了城市品质的不同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区域文化,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构成城市品质的本土化和个性化。因此创卫工作要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运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将市政建设与环境改善结合起来。同时为避免造成同质化、重复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注重提炼城市特色,以此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枣庄市而言,各个区要在创卫过程中坚持“体现枣庄区域特色、反映枣庄历史文化、经营城市记忆”的原则,把枣庄特有的“中兴文化”和“运河文化”、煤炭和铁道游击队等特色凸显到城市环境改造中来,塑造出其独特的外形,彰显其独有的文化内涵。
  3.要注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高品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彰显城市竞争力、城市形象、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推选过程中采用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生态环境,二是城市管理水平。可见城市管理水平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借助创卫这一载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城市品质。首先要制定规范性的文件和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民为主体的创卫工作机制。其次要树立“大卫生”的管理思想。把市民健康提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围绕城市功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第三,创新环卫服务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卫生向长效管理、日常管理转化。目前枣庄市创卫办已制定下发了《枣庄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创卫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经营水平,努力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要求促进市容环境管理稳固化,环境维护工作标准化、常态化。第四,要建立全民参与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凝聚管理合力。
  参考文献:
  [1]李高军,莫晓斌.文化视域中的宜居城市品质培育—以湖南省益阳城市文化发展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0,(11).
  [2]魏恩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9).
  [3]谢立梅,邢召全,张霞,李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中國卫生事业管理,2011,(1).
  [4]王春梅,李娜.济南地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1).
  [5]徐光.创卫枣庄准备好了——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综述[N].枣庄日报2016年6月15日A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懂得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合中国的特点来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特殊国度。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共融,既体现了文化之间逻辑的包容性,也呈现出历史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就决定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汲取党性修养
期刊
[摘 要]1619年,年轻的笛卡尔有三个梦想,由此形成了他后来的知识论。几百年后,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青年马克思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梦想,即人类将最终在实践中实现人类繁荣这个古老的梦想,或者说作为个体的人类将在历史空间中实现完整的自我发展。马克思逝世后,他的梦想仍然很有影响力。本文将从一位外国观察者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评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是反黑格尔主义的。与此不同,
期刊
[摘 要]《陈先达文集》(14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大启示意义突出表现在贯穿于其中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主要有:问题导向的原则、高度统一的原则、文风质朴的原则,它们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功能、马克思主义者的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进而把握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价值正义,是社会核心价值调节制度安排公平配置社会利益与负担的理念和规范。马克思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异化形式的扬弃及其理想形式制度构建的理念和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片面形式的调节及其全面形式制度构建的公平理念与规范。以此为依据,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要优先落实人民发展的主体权利;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规范,调节制度安排实现公平
期刊
[摘 要]“互联网+”不仅强调了跨界的无障碍的连接,而且它还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行政审批”就是要不断突破时空限制,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审批服务模式的一个过程。按照“互联网+”精神,成都市龙泉驿区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行政审批进行了探索,变以部门为中心的审批服务模式为以公众为中心的审批服务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条块儿割据强力,审批专网阻隔,激励文化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打破政府
期刊
[摘 要]“富有”与“贫困”作为经济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马克思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其赋予了“人的即社会的意义”。围绕人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形态。在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中,人的“富有”与“贫困”状态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动。对人的“富有”与“贫困”的思考与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社
期刊
[摘 要]城镇化安置是进行非自愿性移民安置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系统分析河南省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现实条件和试点情况及其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城镇化视角揭示了滩区移民安置试点中存在的安置途径选择与安置地定位发展、安置地产业选择与培育、移民安置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资产处置与发展等四类重大问题,并结合问题性质从问题产生原因、潜在的体制问题或者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移民安置与供给侧
期刊
[摘 要]研究沈阳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按照人性化、功能化、美观化、市场化和系统化的思路整合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领军作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东北亚地区社会文明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64-04  一、沈
期刊
[摘 要]城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载体、主阵地,在以转型为主旋律的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城市的交汇中显现出了一些“不兼容”,众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存在城市融入的身份认同危机及传统性与城市现代性的断裂,现有研究注意力也多集中在城市规划等偏宏观的视角并做一般性的回顾和评述,没有深入到从社会学角度做定性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则更少,本文以沈阳市为出发点通过问卷及个案访谈分析了新生代
期刊
[摘 要]2016年7月22日-24日,由中国人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承办的“人学视野中的发展新理念”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哈尔滨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就“发展问题的哲学审视”、“新发展理念的人学意蕴”、“发展问题和人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展望”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共识,提出了许多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一步打开了人学的研究视野,明确了今后人学的研究目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