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剧”一词本来就存在,原是广东
雷州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不知道从何时
起它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被观众们广泛
运用在国产电视剧的风评中。为什么电视
剧会与“雷”联系到一起?也许是来源于
一种通感:打雷时人们惊诧、害怕,但又
明白,一般的雷并不会致命,仅限于给人
一种心理上的震撼而已。“雷剧”正是基
于这种心理相似性而被命名。但是为什么
人们会被某些剧“雷倒”,同时又甘愿冒
着被雷得“外焦里嫩”的危险,义无反顾
地去看去骂去起哄,以至于最终为雷剧推
波助澜,使雷神大行其道呢?本文试图分
别从观众个体心理及群体无意识角度窥探
雷剧观众的怪诞心理。
雷剧一词最初诞生于网上,和席丝、
萌、二货一样是网络文化席卷而来时捎带
脚儿送来的礼物。到底最初出自哪里,已
经无从可考。只是它今日的盛行,已经足
以让人滔滔江水地敬仰了。除了网上那些
每年都会盘点的雷剧贴,在百度贴吧里还
专门有一个“雷剧吧”,观众在此可以尽
情对电视剧的雷情节、雷造型等各种雷点
吐槽,跟帖之踊跃,是其他严肃电视剧评
论所不能比拟的。
有多少个雷点才算雷剧?有哪些特
征才算雷?这个是雷者见雷的问题。雷
剧贴吧里的观众发表的评论并不是严肃
的,即使有时候楼主故意以严肃的形式
来表现,但是到后来总是会变形走味,
稀释成为纯娱乐。
“雷剧吧”有两条“吧规”如是
说:为了保持版面整洁美观,发贴前缀
为统一为【天雷滚滚】 标题;本着有
爱的原则希望大家来吐槽的时候不要人
身攻击,可以对演员的服装造型演技等
等进行评价,但是不希望有各种辱骂各
种攻击;适当水,不希望全是水贴;最
后,欢迎所有未的这个贴吧的人们,希
望大家能够在这里玩的开心。
于是贴吧里每一条帖子标题都整
齐地加上【天雷滚滚】四字,避免了跑
题,奠定了贴吧不以人身攻击为乐趣,
以吐槽雷剧为己任,营造欢乐祥和的气
氛的主基调。
在《【天雷滚滚】我只看了10分钟
就忍不住想吐槽的新洛神》里面网友吐
槽了十一条关于洛神的“雷”,比如:
曹丕居然被龙卷风追赶!?他的马有多
快能跑得过龙卷风?衣服都烧的一千二
净了,头发和皮肤完好无损。好吧她是
神,我原谅她的无敌……最后一句:
“看到这里我就已经看不下去了。我决
定关了网页,洗洗睡了。”戏谑地完成
了一次关于雷剧的吐槽,心满意足地去
见周公了。
在网络上观众对雷剧的吐槽心理
首先是一种放松方式,是茶余饭后的谈
资,就如鲁迅笔下的看客,伸长了脖子
对某件极其无聊的事情也会投入相当大
的热情,这在鲁迅看来是中国某种国民
性的体现。当没有其他公共事件能够吸
引人的注意力,雷剧无疑给“无聊”的
看客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消费客体,让人
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从这种角度来说,观众看雷剧并吐
槽之的心理,不仅仅是个体的休闲方式,
当看雷剧成为一种“潮流”,人人都看雷
剧的时候,这种观看就成了一种集体狂欢
方式,这种狂欢可以是认同,更有可能是
“两军对垒”。在“雷剧吧”上,另一篇
关于《甄嫘传》的吐槽贴,就遭到了甄嫘
粉的攻击,作者自爆是研究清史的,对剧
中不符合史实之处予以纠正:“看甄嬛第
一集我发现我弱爆了:我居然不知道钮钴
禄氏是在雍正当上皇帝才进宫的!我也不
知道钮钴禄氏是从常在做起的!还有,这
个皇太后……不是很快就挂了么?为神马
现在还活着!”
反方意见不以为然:“你太较真
了,若是这样,我觉得你应该去看央视
十套的百家讲坛。”紧接着另一自称作
者同学的网友天黑闭眼回复:“不是较
真,算了,楼主被封禁了我替他回答你
的问题:请你注意一下华丽丽的大型史
诗剧,尼玛我就想拍死电视了,而且楼
主是我同学额,她就是专门研究清史
的,你觉得她会放过这种雷剧?”后
来这位楼主的同学因骂捧甄嫘的是脑
残粉,遭到了甄嫘粉的围攻:“楼主
是在找骂呢照你怎么说你还看个什么
电视剧啊你给我找个不脑残的电视剧
出来啊?”“这话说的好像自己不脑残
一样”的回击。并且有理性派的网友回
复:“甄嬛传最起码是按照正规的后宫
规矩、礼仪、服装来拍的,细节也处理
的非常到位,就连晋升的位分也非常规
范,总比于妈脑残剧看见相等位份的人
就直接说话,喜欢上宫女就直接封妃封 嫔,后宫那么多人一人住一个宫,皇后
朝服居然还有凤凰等等脑残情节要强,
甄嬛传就是宫斗剧里最好的,顶!!”
一场关于《甄嬛传》是否有雷点,是否
是雷剧的网络论战持续了一年多,共56
楼,几百个回复,至今还在持续。观众
在这种互掐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兴奋
点。近来一些主流官方媒体似乎也受到
了“雷剧吧”的感染,开始了对《甄嬛
传》的负面评论。
“当人们感到自身的优越感是就会发
笑”,英国大众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
曼教授写的《怪诞心理学》一书指出了人
们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产生了优越感,观
看雷剧的观众也包括同样的心理动机,人
们通过对雷剧的一部分心理需求,很多人
对演员的服装造型、演技、故事情节等进
行评价,为电视剧挑错的过程中产生了某
种优越感。
1962年,三名就读于坦桑尼亚一所教
会寄宿学校的少女开始发笑。他们的笑声出
现了传奇般的感染力,全校竟然有一半以上
的人被感染,有些学生笑起来无法停止,竟
然持续几个小时,两个月之后,学校被迫停
课,停课后学生们返回家乡,又带动了当地
某个小镇爆发了“笑的传染病”。这也解释
了为什么雷剧观看如此快速地变成一种集体
行为——雷剧观看的个体心理也会滚雪球般
地传染。笔者调查了解到中学生中看雷剧的
比例特别高,谈论雷剧是他们的重要话题来
源之一,如果他们昨晚不跟某部雷剧,那么
他们就失去今天谈论这个话题的话语权,所
以,观众雷剧并不只是观看本身,更多地已
经成为某群体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个体融人
集体的一种方式。你说雷,我说雷,于是雷
剧吐槽成为一种群体无意识,一种时尚。
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来说,观看
“雷剧”的心理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缩
影。在现代文化盛行的时期,人们的审美
观是建立一种崇高、优美、秩序的理想姿
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渐渐式
微,后现代文化渐渐由非主流变为主流。
后现代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蔑视权威、
打破秩序、解构理想。雷剧本身的特点包
括削平意义、解构、混搭、黑色幽默,这
些正迎合了后现代文化这一解构思潮,给
观众一种压力的消解与释放。在喜剧缺乏
的国度,雷剧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解压的一
种娱乐方式。比如雷剧里的穿越,台词、
服装不何逻辑,与观众心理中对权威的蔑
视、消解是暗合的,他们也在边看边挑
错、吐槽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这种
优越感带来了心理满足。而这种美好的感
觉最终互相传染,从个体心理行为变成集
体无意识的时间非常快,只需要一夜之
间,第二天人们会在学校、公司等公共场
所谈起昨夜经历的雷剧场景,共同体味一
次雷的释放。当从个体心理变成集体吐槽
行为,观赏雷剧就成了一种狂欢派对。
伽达默尔指出,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
介,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语言的世界,而
影视已经成为现代的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现代影视艺术试图建构一种理想,一
种史诗般的理性框架,后现代特质的影视
作品则在语言上寻求一种突破与创新。和
维特根斯坦与伽达默尔先后提到的“语言游
戏”同样,影视语言的突破首先表现在游
戏、解构、戏仿、混搭。变成了没有主体、
没有终极目的的游戏,创作者与观众更多是
沉浸在语言的交流过程里,娱乐其中。所以
雷剧的狂欢并不是创作者们的独舞,更多观
众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雷剧的创造。
雷州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不知道从何时
起它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被观众们广泛
运用在国产电视剧的风评中。为什么电视
剧会与“雷”联系到一起?也许是来源于
一种通感:打雷时人们惊诧、害怕,但又
明白,一般的雷并不会致命,仅限于给人
一种心理上的震撼而已。“雷剧”正是基
于这种心理相似性而被命名。但是为什么
人们会被某些剧“雷倒”,同时又甘愿冒
着被雷得“外焦里嫩”的危险,义无反顾
地去看去骂去起哄,以至于最终为雷剧推
波助澜,使雷神大行其道呢?本文试图分
别从观众个体心理及群体无意识角度窥探
雷剧观众的怪诞心理。
雷剧一词最初诞生于网上,和席丝、
萌、二货一样是网络文化席卷而来时捎带
脚儿送来的礼物。到底最初出自哪里,已
经无从可考。只是它今日的盛行,已经足
以让人滔滔江水地敬仰了。除了网上那些
每年都会盘点的雷剧贴,在百度贴吧里还
专门有一个“雷剧吧”,观众在此可以尽
情对电视剧的雷情节、雷造型等各种雷点
吐槽,跟帖之踊跃,是其他严肃电视剧评
论所不能比拟的。
有多少个雷点才算雷剧?有哪些特
征才算雷?这个是雷者见雷的问题。雷
剧贴吧里的观众发表的评论并不是严肃
的,即使有时候楼主故意以严肃的形式
来表现,但是到后来总是会变形走味,
稀释成为纯娱乐。
“雷剧吧”有两条“吧规”如是
说:为了保持版面整洁美观,发贴前缀
为统一为【天雷滚滚】 标题;本着有
爱的原则希望大家来吐槽的时候不要人
身攻击,可以对演员的服装造型演技等
等进行评价,但是不希望有各种辱骂各
种攻击;适当水,不希望全是水贴;最
后,欢迎所有未的这个贴吧的人们,希
望大家能够在这里玩的开心。
于是贴吧里每一条帖子标题都整
齐地加上【天雷滚滚】四字,避免了跑
题,奠定了贴吧不以人身攻击为乐趣,
以吐槽雷剧为己任,营造欢乐祥和的气
氛的主基调。
在《【天雷滚滚】我只看了10分钟
就忍不住想吐槽的新洛神》里面网友吐
槽了十一条关于洛神的“雷”,比如:
曹丕居然被龙卷风追赶!?他的马有多
快能跑得过龙卷风?衣服都烧的一千二
净了,头发和皮肤完好无损。好吧她是
神,我原谅她的无敌……最后一句:
“看到这里我就已经看不下去了。我决
定关了网页,洗洗睡了。”戏谑地完成
了一次关于雷剧的吐槽,心满意足地去
见周公了。
在网络上观众对雷剧的吐槽心理
首先是一种放松方式,是茶余饭后的谈
资,就如鲁迅笔下的看客,伸长了脖子
对某件极其无聊的事情也会投入相当大
的热情,这在鲁迅看来是中国某种国民
性的体现。当没有其他公共事件能够吸
引人的注意力,雷剧无疑给“无聊”的
看客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消费客体,让人
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从这种角度来说,观众看雷剧并吐
槽之的心理,不仅仅是个体的休闲方式,
当看雷剧成为一种“潮流”,人人都看雷
剧的时候,这种观看就成了一种集体狂欢
方式,这种狂欢可以是认同,更有可能是
“两军对垒”。在“雷剧吧”上,另一篇
关于《甄嫘传》的吐槽贴,就遭到了甄嫘
粉的攻击,作者自爆是研究清史的,对剧
中不符合史实之处予以纠正:“看甄嬛第
一集我发现我弱爆了:我居然不知道钮钴
禄氏是在雍正当上皇帝才进宫的!我也不
知道钮钴禄氏是从常在做起的!还有,这
个皇太后……不是很快就挂了么?为神马
现在还活着!”
反方意见不以为然:“你太较真
了,若是这样,我觉得你应该去看央视
十套的百家讲坛。”紧接着另一自称作
者同学的网友天黑闭眼回复:“不是较
真,算了,楼主被封禁了我替他回答你
的问题:请你注意一下华丽丽的大型史
诗剧,尼玛我就想拍死电视了,而且楼
主是我同学额,她就是专门研究清史
的,你觉得她会放过这种雷剧?”后
来这位楼主的同学因骂捧甄嫘的是脑
残粉,遭到了甄嫘粉的围攻:“楼主
是在找骂呢照你怎么说你还看个什么
电视剧啊你给我找个不脑残的电视剧
出来啊?”“这话说的好像自己不脑残
一样”的回击。并且有理性派的网友回
复:“甄嬛传最起码是按照正规的后宫
规矩、礼仪、服装来拍的,细节也处理
的非常到位,就连晋升的位分也非常规
范,总比于妈脑残剧看见相等位份的人
就直接说话,喜欢上宫女就直接封妃封 嫔,后宫那么多人一人住一个宫,皇后
朝服居然还有凤凰等等脑残情节要强,
甄嬛传就是宫斗剧里最好的,顶!!”
一场关于《甄嬛传》是否有雷点,是否
是雷剧的网络论战持续了一年多,共56
楼,几百个回复,至今还在持续。观众
在这种互掐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兴奋
点。近来一些主流官方媒体似乎也受到
了“雷剧吧”的感染,开始了对《甄嬛
传》的负面评论。
“当人们感到自身的优越感是就会发
笑”,英国大众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
曼教授写的《怪诞心理学》一书指出了人
们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产生了优越感,观
看雷剧的观众也包括同样的心理动机,人
们通过对雷剧的一部分心理需求,很多人
对演员的服装造型、演技、故事情节等进
行评价,为电视剧挑错的过程中产生了某
种优越感。
1962年,三名就读于坦桑尼亚一所教
会寄宿学校的少女开始发笑。他们的笑声出
现了传奇般的感染力,全校竟然有一半以上
的人被感染,有些学生笑起来无法停止,竟
然持续几个小时,两个月之后,学校被迫停
课,停课后学生们返回家乡,又带动了当地
某个小镇爆发了“笑的传染病”。这也解释
了为什么雷剧观看如此快速地变成一种集体
行为——雷剧观看的个体心理也会滚雪球般
地传染。笔者调查了解到中学生中看雷剧的
比例特别高,谈论雷剧是他们的重要话题来
源之一,如果他们昨晚不跟某部雷剧,那么
他们就失去今天谈论这个话题的话语权,所
以,观众雷剧并不只是观看本身,更多地已
经成为某群体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个体融人
集体的一种方式。你说雷,我说雷,于是雷
剧吐槽成为一种群体无意识,一种时尚。
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来说,观看
“雷剧”的心理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缩
影。在现代文化盛行的时期,人们的审美
观是建立一种崇高、优美、秩序的理想姿
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渐渐式
微,后现代文化渐渐由非主流变为主流。
后现代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蔑视权威、
打破秩序、解构理想。雷剧本身的特点包
括削平意义、解构、混搭、黑色幽默,这
些正迎合了后现代文化这一解构思潮,给
观众一种压力的消解与释放。在喜剧缺乏
的国度,雷剧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解压的一
种娱乐方式。比如雷剧里的穿越,台词、
服装不何逻辑,与观众心理中对权威的蔑
视、消解是暗合的,他们也在边看边挑
错、吐槽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这种
优越感带来了心理满足。而这种美好的感
觉最终互相传染,从个体心理行为变成集
体无意识的时间非常快,只需要一夜之
间,第二天人们会在学校、公司等公共场
所谈起昨夜经历的雷剧场景,共同体味一
次雷的释放。当从个体心理变成集体吐槽
行为,观赏雷剧就成了一种狂欢派对。
伽达默尔指出,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
介,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语言的世界,而
影视已经成为现代的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现代影视艺术试图建构一种理想,一
种史诗般的理性框架,后现代特质的影视
作品则在语言上寻求一种突破与创新。和
维特根斯坦与伽达默尔先后提到的“语言游
戏”同样,影视语言的突破首先表现在游
戏、解构、戏仿、混搭。变成了没有主体、
没有终极目的的游戏,创作者与观众更多是
沉浸在语言的交流过程里,娱乐其中。所以
雷剧的狂欢并不是创作者们的独舞,更多观
众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雷剧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