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重修侦查权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15年后,《刑事诉讼法》(下称刑诉法)迎来第二次修改。其修正案草案(下称草案)在2011年8月24日至26日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依修法惯例,草案应经三读,预计于明年通过、生效。
  “此次修改并非全面修改,仅是一次较大规模的重点修改。”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樊崇义介绍。草案共有99条,拟将刑诉法从原来的255条增加到285条,内容包括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以及特别程序等七方面。这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关涉侦查程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条款。
  侦查程序属刑事程序第一步,素来是刑诉法修法、刑事司法改革重点。近年来因看守所内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冤假错案不断、律师难于参与等现实,侦查程序改革与控制侦查权滥用受到重点关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所言:“侦查阶段出现的问题最多,而其修改所遇阻力又往往最大。”
  目前的修法表明了侦查权的调整。一方面,通过引入“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及规范讯问程序,明确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地位,强化、细化检察院监督等条款,限制缩小侦查权;另一方面,有可能侵犯公民隐私的秘密侦查、技术侦查手段法制化,必要时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表明侦查权的扩张。
  针对侦查权的监督,草案仍囿于检察院监督的体制现状。而新修刑诉法能否改善现行刑事程序的积弊,终待实践考量。
  
  再控刑讯逼供
  严禁刑讯逼供虽然在现行刑诉法中有明文规定,但由于缺乏配套措施等而屡禁不绝。其中典型的例子如“赵作海案”。2010年,因故意杀人罪已在监狱服刑11年的河南农民赵作海,由于“被害人”突然出现幸得无罪释放。而公安部门侦查期间,其“几乎天天被打”。
  樊崇义介绍,在提交审议的草案中,针对如何遏制刑讯逼供,已经形成包括“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范讯问程序三方面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制,以全面遏制滥用侦查权。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为1976年生效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下称《公约》)所规定,原文为“不得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1998年中国签署该《公约》,不过迄今未批准其生效。
  草案对此最终表述为“不得强迫任何人证明自己有罪”。这意味着对沉默权的有限承认。沉默权的另一项内容是侦查人员必须明确告知,但由于在立法讨论中遭到侦查机关反对,此次未能入法。
  此外,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存在正面冲突的现行刑诉法第93条,虽然参与起草多人建议删去,但仍在草案中得以保留,只是在“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之后,增加如实回答应从轻处罚等内容。
  “本次修改还将司法改革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落实到位。”陈卫东介绍,草案明确以刑讯逼供、体罚和虐待三种手段获得口供等言辞性证据,以及违反法律规定搜集和严重妨害司法公正的书证和物证不得作为定案证据,“同时在审判程序中增设排除非法证据的听证程序,为上述规定奠定程序性保障”。
  针对讯问时间、地点草案亦予以规范。陈卫东认为,实践中,在侦查过程中刑讯逼供主要不是发生在看守所,而在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到送往看守所的过程中。草案中明确,采取强制措施后,讯问一律要在看守所进行;同时,为防侦查人员采取疲劳战、车轮战,草案明确侦查人员应保证被侦查对象的休息、饮食时间。
  讯问过程还被要求全程录音录像,并应保证其连续、完备,不得剪裁。“其中,一般案件可以录音录像;大案要案必须录音录像。”樊崇义认为这点上还有调整的空间:“按理还应规定讯问时律师在场。至少可以在未成年人案件、死刑案件、被告人刑事行为能力受限的案件中开始先行探索”。讯问程序改革中,亦有强化侦查权之处:草案规定传唤、询问犯罪嫌疑人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但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樊崇义认为,这是对司法实践中传讯时间超期的一种承认。同时,在此番修法中,立法机关对逮捕条件有所严格化、细化,并完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制度,以缓解羁押率过高的司法现实。
  
  有限衔接律师法
  “如此的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像防贼一样的防辩护人,设置重重障碍,北海,你试图掩饰什么?”在题为《北海:律师只能这样会见被告人!》的文章中,引得司法界广泛关注的“北海律师伪证案”律师团成员之一李金星写道。该文详述了他在会见当事人过程中受阻于公安机关自设的“土规定”,被强制安检、遭侦查人员监听、监控甚至险被中止会见的经历。
  现实中,侦查机关与律师间的冲突不断。与《律师法》衔接成为本次刑诉法修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律师法》,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法律援助公函即可会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但是在实践中,律师会见难广泛存在,导致处于被羁押状态中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更趋弱势。律师执业权、当事人辩护权如何与侦查权形成博弈,是修法重点。
  在会见方面,草案吸收了《律师法》的部分规定,对现行刑诉法的会见程序进行简化,并明确规定会见不被监听。不过草案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恐怖活动犯罪案件、重大贿赂犯罪的共同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而在《律师法》中并无此限制。
  在阅卷权上,草案与《律师法》表述略有差异:《律师法》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阅卷范围是“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审判阶段律师可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此次修法,明确律师阅卷范围仅限于“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
  而草案在律师调查权方面基本没有变化,《律师法》所规定的自行调查取证、申请调查、委托调查等未被接纳。
  樊崇义表示,草案较《律师法》进步的方面包括明确赋予被告人、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聘请律师的权利,同时侦查机关还应明确告知其有聘请律师的权利。此前,刑诉法规定在侦查阶段律师作用仅限于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
  陈卫东同时指出,草案规定侦查终结时,侦查人员应该听取辩护人的意见;为保障律师辩护的有效性,规定律师的意见,侦查机关应当附卷;法律援助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无期徒刑案件。
  
  侦查手段扩张
  樊崇义认为,在着力遏制侦查权侵犯被追诉方权利、限缩侦查权的同时,立足于当前刑事犯罪率的上升,高智商、技术化犯罪手段迭现等社会现实,理应赋予侦查机关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的权力,“毒品、受贿、反恐等犯罪中犯罪分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使用一般的侦查手段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难以保障惩罚犯罪的效果。”
  草案中将技术侦查、秘密侦查等作为一种新的侦查措施加以规定,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犯罪、恐怖犯罪以及包括职务犯罪在内的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其中,检察院自侦案件由检察院决定是否使用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手段,委托公安机关执行。
  针对打击跨国犯罪,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明确可以使用特殊侦查手段,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告诉《财经》记者,“其实在公开规定之前,公安部门早就在这么做了。”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5条明确规定:“侦查机关依照有关规定采用特殊侦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依法不公开特殊侦查措施的过程及方法。”这意味着特殊侦查所获取的证据效力为司法解释所承认,被学界认为是“秘密侦查法制化”的重要一步。
  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手段关涉公民隐私,为防止其滥用,樊崇义认为,应当遵循严重性、必要性、须经严格审批三项原则,即仅在草案所列的上述四种恶性的大案要案中,在采用普通侦查手段无法获得足够证据的情况下,经上级公安机关或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启用。
  对此,陈卫东以钱云会案、邓玉娇案为例提出疑问:“如果本身并非严重犯罪,但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且不采用特殊侦查手段便无法查清案情,是否也应使用特殊侦查手段?”
  此外,陈光中则担心技术侦查和秘密手段扩张后,当事人若被侵权,如何实现事后救济,目前在立法上尚是一片空白。例如,“如果被秘密侦查的对象发现自己被非法侦查了,怎么办?草案明确规定,侦查机关以特殊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除作为出庭证据之外的,其余应销毁,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如果侦查机关没有销毁,该如何处理?对此,草案并没有规定任何归责方式。”
  
  如何监督侦查权
  侦查权滥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审前程序中往往只存在着侦查机关单方权力的运用,缺乏权力制衡。
  2010年,针对刑事立案方面存在有案不立、不破不立、以罚代刑、不当立而立、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商事纠纷等严重问题,最高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明确了刑事立案监督的任务、原则、公安机关立案的条件、刑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刑事立案监督的程序及其保障措施、法律文书的随案移送等事项。
  此番刑诉法新修,吸纳了刑事司法改革的精神,着力强化、细化检察机关对于侦查权的监督。
  据了解,除去上述立案监督规定外,草案为进一步完善强化审查逮捕程序,新增规定包括,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时,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时还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犯罪嫌疑人要求当面陈述的,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还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这些规定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全面地了解案件情况,准确适用逮捕措施。
  同时,为强化检察机关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的关押,草案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对羁押必要性需进行审查。
  此外,检察机关有权调查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必要时可建议更换办案人员,对构成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目前的制度构建中,尚未能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肩负监督与追诉犯罪两项职能的检察机关的地位并非超然。在“北海律师伪证案”中,就存在公、检、法三家合力,涉嫌共同违法的情形:北海中级法院开庭11个月未下判,在休庭过程中,检察院又将材料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出庭证人所作“伪证”,继而以妨害作证为名牵连四位辩护律师。
  另外,近年来曝光的佘祥林、杜培武、赵作海等冤假错案中,都存在政法委的干预,而一般来说,地方政法委书记多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兼任,如何排除干扰,目前仍是限制侦查权的难题。
  如何有效监督监督者,重新厘清公、检、法以及政法委四方关系,突破体制积弊,还有待于司法改革的深入。
  本刊实习生吕昂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6月,正是庄稼肆意生长的季节。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牛羊暴毙,玉米地成片地变黄、枯萎,井水泛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让几座村庄居民陷入恐慌。  非法丢放于当地总量达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废料铬渣,是致命杀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和渗透,铬渣进入当地水源地叉冲水库中,强毒六价铬在该水库最高时超标2000倍。  一个村庄的悲惨命运引发“蝴蝶效应”: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在微博中表达极
期刊
8月23日,韩国三星电子向美国加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下称北加州法院)提交了自己的辩护状,其中附上45年前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老电影画面,里面有宇航员正在使用平板计算机,这是一部1968年发行的古董电影,名为:《2001:太空奥德赛》,三星主张平板电脑远不是苹果公司的创意,三星并未侵害专利。  苹果、三星、宏达国际电子公司(下称宏达电)以及微软之间的诉讼已经错综复杂。作为被告
期刊
国会请愿运动胜利了,其实只是一次民粹主义的胜利。这个胜利潜伏着一个巨大隐患,朝廷的政治信誉受到相当伤害,此后但凡遇到不合心意的政治决策,民粹主义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运动的主导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也就是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立宪筹备清单,定九年后召开国会。按照过去的说法,清廷这个宣布是骗人把戏,其目的是拖延时间,拒斥革命。  这个判断也对也不对。不对,是说国家
期刊
2011年8月16日,湖南省交通运输厅。8时30分,由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省厅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省交通建设安全管理会议在此召开。会上,一个重要人物缺席——省厅党组成员、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下称湖南高管局)冯伟林。  此前一天,冯伟林特意吩咐下属起草发言材料,“省领导要来,一定要好好准备材料。”   不过,冯伟林最终未能用上这份材料。会议召开前不到一小时,即16日7时40分左右,冯伟林被
期刊
亲爱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首先祝贺您的大作《百年孤独》新译本不久前在中国出版。我也买了一本,还没有来得及细看。不过我对此书并不陌生,早在高中时代已经读过,大学时代又重读过至少两遍,每次阅读,都是不同的译本。  我想说的也正是这些译本。相传您对此深深忌恨,因为它们不曾得到过您的授权。相传1990年您访华时,曾当面指责一众中国学者、作者和翻译家都是“盗版贩子”。相传您自此坚决拒绝授权中国出
期刊
宪法第一修正案问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最高法院几乎从未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保护问题作出过判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涉及表达自由的案件寥寥可数。战争开始后,形势突转,言论自由案件一下成为最高法院的“重头戏”,并激起各界争议。从1919年起,大法官在之后数十年时间,审理了上百起相关案件,言论和出版自由条款的含义亦越辩越明。许多律师、学者参与到这一伟大进程中来。  1919年以前,到达最高法院的言论自由类
期刊
1904年京师的某次宴会上,酒至酣处,一位身体瘦小的湖北人突然举杯,他看着四座亲贵、大吏,巨声道:“诸公还记得庚子年夏天,安徽有大盗劫了大通厘局吗?知道是谁劫的吗?”四座皆惊,无应者,小个子右手举着酒杯,左手自指鼻尖道:“不敢欺!就是我!”一仰首,干了满杯的酒,在座人人震骇。  小个子的这次表现,时人目为豪举,但为他作传的钱基博不太以为然,觉得“意气自豪,曾不稍顾以蹈于祸,可慨也夫”。庚子年劫大通
期刊
霍华德·帕斯特(Howard Paster)是一位职业游说人,他在国会山和K大街的游说圈子里闻名遐迩。他以坚忍不拔、擅打“硬仗”著称,因而有个绰号“快粘胶”(Faster Paster),也因为这份特殊职业,他身前身后都留下许多争议。  就在帕斯特去世后不久,他在游说机构伟达公关公司的几位前同事,致信《华盛顿邮报》,批评该报刊登的帕斯特讣闻。这封读者来信认为,《华盛顿邮报》的文章片面地将帕斯特描述
期刊
  
期刊
2011年8月10日,主政重庆广电系统13年的李晓枫,在59岁的年龄,像他的前任张小川一样站到了法庭的被告席上。  据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2001年8月至2009年5月,李晓枫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4904万余元。此外,2005年9月,他还伙同他人挪用公款300万元人民币。  六年前,2005年11月1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广电局原局长张小川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