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时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和精彩,现代媒体技术也逐渐进入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块应用比较广泛。在不少教师的尝试运用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给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如: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导入效果,活跃整个课堂;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能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能跨越时空,使历史再现。总之,它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它使语文教学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尚未全面系统地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方法,加之缺乏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出现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多媒体与“图解”是否等同
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直观性,若能实现直观性,可以说达到了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我们就此作出一个简单的推断,把多媒体与“图解”等同,便走入了一个误区。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找到几份与课文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图片或录相资料,把它变成电脑素材,便成为一个多媒体课件。若是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未能增强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现解,反而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读解能力。使“语文”走入“图解”的误区。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时,老师怀着新奇的心情把制作的课件带进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很多教师就认为多媒体就是把生动的画面带进课堂,如在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时,教师盲目地把风景片、人文片,还有亲属去旅游时拍摄的相册带进教室,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是很高,但过多的动画、图片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并没有提高,如果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多一些文字及思考题,少一些无用的图,效果也许会好一些。由此可见,多媒体并不是简单地用几幅图吸引学生,它是集声、像、文字等于一体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在动用时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物点合理制作。否则,多媒体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特见解,成为一种累赘。
二、是“辅助”还是“替代”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不同的语速、语调、轻重音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它必须让学生通过主观阅读去领会。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学生对媒体切入这种教学手段很好奇,一有了媒体,兴致盎然,因此,教师就一味地强调媒体,而忽略了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热烈与融洽交流的气氛,导致一节课学生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没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由于我们山区学生对大海比较陌生,因此,要让学生感受海水的五光十色、海域物产的丰富比较难。对此,我们下载很多西沙群岛的风景片、物产片,本来这些是为了突破难点服务的,结果,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了让学生去欣赏而忽略了文本,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饱了眼福,什么语言积累、写作训练目标都没有完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阅读,不能替代文本,教学时还应注重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三、多媒体运用得越多,是否越好
我们部分老师为了让课“吸引人”,而大量地运用多媒体,他们认为多媒休用得越多,课越生动。其实不然,我们运用多媒体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课件不在多而在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相关的资料很多,有当时长安街上送总理实况录相,有总理生前的各种资料,有去八宝山火化的情景等,对于这些,我认为选“长安街送总理”的实况录相就足够了,因为它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人民当时的心情,看完后再去理解课文,就很容易了,反之,它就会冲淡课文主题。再如执教《穷人》一课时,有的教师只在课尾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正是由于这首歌使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个个充满爱心地唱起了这首歌。
四、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易对未知事物产生较强的兴趣,但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这就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应该一边听范读一边看画面,使得动画融入学生思维,在教《蓝色的树叶》一课时,不需要媒体绵辅助,只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学生也会进行理解想象,因此,在设计时应针对本班学生物点及生活环境进行合理设计。
五、多媒体的切入点是否恰当
多媒体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果没有恰当的切入点,使用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多媒体所展现的笋芽儿生长的过程是放在课前还是放在课尾呢?是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看,还是让学生看一段画面读一段课文,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思维呢?
六、资源是否充分
制作一个单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熟练地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而许多乡村学校没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没有充足的资料,更没有富足的教育经费,使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支黑板、一些卡片的时代,让多媒体教学成为一句空话。
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动用得多了问题就出现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多课后反思、合理地选择运用,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出现的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的巨大的潜力,使其为深化教学改革服务。
(作者单位:725400陕西省岚皋县堰溪小学)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尚未全面系统地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方法,加之缺乏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出现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多媒体与“图解”是否等同
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直观性,若能实现直观性,可以说达到了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我们就此作出一个简单的推断,把多媒体与“图解”等同,便走入了一个误区。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找到几份与课文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图片或录相资料,把它变成电脑素材,便成为一个多媒体课件。若是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未能增强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现解,反而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读解能力。使“语文”走入“图解”的误区。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时,老师怀着新奇的心情把制作的课件带进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很多教师就认为多媒体就是把生动的画面带进课堂,如在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时,教师盲目地把风景片、人文片,还有亲属去旅游时拍摄的相册带进教室,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是很高,但过多的动画、图片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并没有提高,如果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多一些文字及思考题,少一些无用的图,效果也许会好一些。由此可见,多媒体并不是简单地用几幅图吸引学生,它是集声、像、文字等于一体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在动用时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物点合理制作。否则,多媒体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特见解,成为一种累赘。
二、是“辅助”还是“替代”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不同的语速、语调、轻重音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它必须让学生通过主观阅读去领会。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学生对媒体切入这种教学手段很好奇,一有了媒体,兴致盎然,因此,教师就一味地强调媒体,而忽略了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热烈与融洽交流的气氛,导致一节课学生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没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由于我们山区学生对大海比较陌生,因此,要让学生感受海水的五光十色、海域物产的丰富比较难。对此,我们下载很多西沙群岛的风景片、物产片,本来这些是为了突破难点服务的,结果,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了让学生去欣赏而忽略了文本,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饱了眼福,什么语言积累、写作训练目标都没有完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阅读,不能替代文本,教学时还应注重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三、多媒体运用得越多,是否越好
我们部分老师为了让课“吸引人”,而大量地运用多媒体,他们认为多媒休用得越多,课越生动。其实不然,我们运用多媒体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课件不在多而在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相关的资料很多,有当时长安街上送总理实况录相,有总理生前的各种资料,有去八宝山火化的情景等,对于这些,我认为选“长安街送总理”的实况录相就足够了,因为它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人民当时的心情,看完后再去理解课文,就很容易了,反之,它就会冲淡课文主题。再如执教《穷人》一课时,有的教师只在课尾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正是由于这首歌使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个个充满爱心地唱起了这首歌。
四、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易对未知事物产生较强的兴趣,但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这就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应该一边听范读一边看画面,使得动画融入学生思维,在教《蓝色的树叶》一课时,不需要媒体绵辅助,只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学生也会进行理解想象,因此,在设计时应针对本班学生物点及生活环境进行合理设计。
五、多媒体的切入点是否恰当
多媒体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果没有恰当的切入点,使用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多媒体所展现的笋芽儿生长的过程是放在课前还是放在课尾呢?是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看,还是让学生看一段画面读一段课文,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思维呢?
六、资源是否充分
制作一个单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熟练地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而许多乡村学校没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没有充足的资料,更没有富足的教育经费,使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支黑板、一些卡片的时代,让多媒体教学成为一句空话。
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动用得多了问题就出现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多课后反思、合理地选择运用,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出现的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的巨大的潜力,使其为深化教学改革服务。
(作者单位:725400陕西省岚皋县堰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