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鐵路边的孩子们》这部儿童小说之中,“灯塔级”人物是“爸爸”和“妈妈”。对于这本十万字的小书,关于“爸爸”的内容很少,全书仅有几百字,但却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全心全意爱孩子、近乎“十全十美”的好父亲形象。这些内容来自第一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
之一——“手最灵巧”,勤于动手,手到“病”除。
这个爸爸“会修理各种东西。他常给木马当手术大夫”——因为木马“伤势”严重,都接近报废了,就连木匠师傅都想不出办法,可是经过这个爸爸的手之后,那“可怜的牲口”完好如初。在孩子眼里,爸爸真是够神奇的,值得崇拜。
家里的“玩具摇篮”也是这个爸爸修好的,他“只用了一点胶水、一点木片和一把削笔刀,就使挪亚方舟上所有的动物在别针上站得稳稳的”。爸爸这双灵巧的手,再次演示神奇。
在这里,爸爸关注孩子们遇到的难题,善于运用智慧与灵巧的双手来解决问题,以身示范——对主人公性格的形成与刻画,起到了“灯塔”应该起到的点亮作用。
之二——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孩子:做复杂的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并及时纠正孩子的偏见。
彼得过生日得到了珍贵的礼物:一个小火车头。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小火车头发生了爆炸!损坏严重的小火车头拿在爸爸手里,彼得紧张地询问是否还有希望,爸爸这样回答:“希望?有希望!大有希望!”爸爸快活地说,“可是除了希望还需要点别的东西”——“比方说,要点焊接的东西,还要一个新活塞。我想我们最好等一个下雨天。换句话说,我要放弃一个星期六下午来修理它,你们全都来给我帮忙。”爸爸的态度积极乐观,不仅明确了合作的意向,而且给每个孩子以尊重。
“姑娘们也能帮忙修火车头吗?”对于彼得充满怀疑的问话,爸爸回答肯定:“当然能够。你别忘了,女孩跟男孩一样聪明……”纠正了处于萌芽中的偏见。
这位爸爸,把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作为教育的机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孩子,计划着把孩子组织起来,并循循善诱地告诫孩子:做复杂的事就会有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分工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得更好。这个爸爸不仅“手最灵巧”,头脑也是灵活而充满智慧的。
从他的言行来推测,我们试着还原这位“灯塔爸爸”的心理:玩具坏了对于大人是小事,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大人对于此类“大事”的态度与应对策略,决定了孩子处事观念的确立、合作精神的点燃,以及亲子和谐的程度等等。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灯塔爸爸”抓大事、给出路、纠偏差,一气呵成。这样的模式,与之后几个孩子,凡遇事“先考虑大事、之后想方法出路、再不断纠正错误”的做法相吻合,“灯塔”的点亮作用水到渠成。
之三——关注孩子的理想并加以引导。
爸爸说了组织起来修小火车头的设想之后,“顺便”问道:“菲莉丝,你想当一个火车司机吗?”菲莉丝对当火车司机没那么多兴趣,她“用冷冰冰的声调”回答:“那我的脸会老是脏的,对吗?而且我想我会把东西弄坏。”显然,菲莉丝对当火车司机不感兴趣。对此,爸爸只是轻轻放过,并不去过多关注,对小女儿是尊重的。而爸爸的问话,却得到罗伯塔的积极响应:“我正是要当火车司机,等我长大了,你想我能当火车司机吗,或者甚至当一个烧火工人?”
“你是说当一个司炉工?好吧,等你长大了如果还想当的话,我们就考虑让你当一个司炉工……”
通过这样的对话,爸爸不仅了解到菲莉丝的想法,也明确了罗伯塔的理想,并试图把话题引向深入:以爸爸的阅历,他知道司炉工的工作环境与脏乱程度,隐含着他的担心:罗伯塔会因现实的残酷而改变想法吗?但是到那时孩子还是如此选择,也还是要尊重的。这个“灯塔爸爸”想得又长远又周到啊!
之四——“十全十美”的“爸爸”。
书中有一段给这个爸爸定性的文字:“他们还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爸爸,从不发脾气,从没不讲理,也总是随时准备跟他们做游戏。遇到不准备跟他们做游戏的时候,爸爸至少也能说出一番大道理,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孩子们觉得他的确是没有办法做游戏。”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这位“灯塔爸爸”已经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关注孩子理想,遇事积极乐观,善于想办法,敏锐抓住事物苗头,并能循循善诱,及时纠偏,因势利导的爸爸形象。到了这里,再认定这个爸爸“十全十美”,有亲子间生动的情节为佐证,令人信服。“灯塔爸爸”的言行,是孩子们成长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三个孩子沿着“灯塔爸爸”的处事模式,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完成了各自性格的完善,与“灯塔爸爸”形成了完美的因果关系。
(摘选内容均选自《铁路边的孩子们》一书的第一章,作者:伊·内斯比特,翻译:任溶溶。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之一——“手最灵巧”,勤于动手,手到“病”除。
这个爸爸“会修理各种东西。他常给木马当手术大夫”——因为木马“伤势”严重,都接近报废了,就连木匠师傅都想不出办法,可是经过这个爸爸的手之后,那“可怜的牲口”完好如初。在孩子眼里,爸爸真是够神奇的,值得崇拜。
家里的“玩具摇篮”也是这个爸爸修好的,他“只用了一点胶水、一点木片和一把削笔刀,就使挪亚方舟上所有的动物在别针上站得稳稳的”。爸爸这双灵巧的手,再次演示神奇。
在这里,爸爸关注孩子们遇到的难题,善于运用智慧与灵巧的双手来解决问题,以身示范——对主人公性格的形成与刻画,起到了“灯塔”应该起到的点亮作用。
之二——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孩子:做复杂的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并及时纠正孩子的偏见。
彼得过生日得到了珍贵的礼物:一个小火车头。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小火车头发生了爆炸!损坏严重的小火车头拿在爸爸手里,彼得紧张地询问是否还有希望,爸爸这样回答:“希望?有希望!大有希望!”爸爸快活地说,“可是除了希望还需要点别的东西”——“比方说,要点焊接的东西,还要一个新活塞。我想我们最好等一个下雨天。换句话说,我要放弃一个星期六下午来修理它,你们全都来给我帮忙。”爸爸的态度积极乐观,不仅明确了合作的意向,而且给每个孩子以尊重。
“姑娘们也能帮忙修火车头吗?”对于彼得充满怀疑的问话,爸爸回答肯定:“当然能够。你别忘了,女孩跟男孩一样聪明……”纠正了处于萌芽中的偏见。
这位爸爸,把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作为教育的机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孩子,计划着把孩子组织起来,并循循善诱地告诫孩子:做复杂的事就会有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分工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得更好。这个爸爸不仅“手最灵巧”,头脑也是灵活而充满智慧的。
从他的言行来推测,我们试着还原这位“灯塔爸爸”的心理:玩具坏了对于大人是小事,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大人对于此类“大事”的态度与应对策略,决定了孩子处事观念的确立、合作精神的点燃,以及亲子和谐的程度等等。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灯塔爸爸”抓大事、给出路、纠偏差,一气呵成。这样的模式,与之后几个孩子,凡遇事“先考虑大事、之后想方法出路、再不断纠正错误”的做法相吻合,“灯塔”的点亮作用水到渠成。
之三——关注孩子的理想并加以引导。
爸爸说了组织起来修小火车头的设想之后,“顺便”问道:“菲莉丝,你想当一个火车司机吗?”菲莉丝对当火车司机没那么多兴趣,她“用冷冰冰的声调”回答:“那我的脸会老是脏的,对吗?而且我想我会把东西弄坏。”显然,菲莉丝对当火车司机不感兴趣。对此,爸爸只是轻轻放过,并不去过多关注,对小女儿是尊重的。而爸爸的问话,却得到罗伯塔的积极响应:“我正是要当火车司机,等我长大了,你想我能当火车司机吗,或者甚至当一个烧火工人?”
“你是说当一个司炉工?好吧,等你长大了如果还想当的话,我们就考虑让你当一个司炉工……”
通过这样的对话,爸爸不仅了解到菲莉丝的想法,也明确了罗伯塔的理想,并试图把话题引向深入:以爸爸的阅历,他知道司炉工的工作环境与脏乱程度,隐含着他的担心:罗伯塔会因现实的残酷而改变想法吗?但是到那时孩子还是如此选择,也还是要尊重的。这个“灯塔爸爸”想得又长远又周到啊!
之四——“十全十美”的“爸爸”。
书中有一段给这个爸爸定性的文字:“他们还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爸爸,从不发脾气,从没不讲理,也总是随时准备跟他们做游戏。遇到不准备跟他们做游戏的时候,爸爸至少也能说出一番大道理,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孩子们觉得他的确是没有办法做游戏。”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这位“灯塔爸爸”已经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关注孩子理想,遇事积极乐观,善于想办法,敏锐抓住事物苗头,并能循循善诱,及时纠偏,因势利导的爸爸形象。到了这里,再认定这个爸爸“十全十美”,有亲子间生动的情节为佐证,令人信服。“灯塔爸爸”的言行,是孩子们成长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三个孩子沿着“灯塔爸爸”的处事模式,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完成了各自性格的完善,与“灯塔爸爸”形成了完美的因果关系。
(摘选内容均选自《铁路边的孩子们》一书的第一章,作者:伊·内斯比特,翻译:任溶溶。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