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板是投资人,多数往往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本企业现状的了解也往往认为无人能及,长期以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演惯了皇帝的角色,多数时候错了也就错了,大有“天塌下来有长子顶着”的气概。
职业经理人可能在某一领域比老板更专业,看问题可能更准确,加之受到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影响,经常会觉得“对老板服从和对企业负责不是一回事”,便不得不据理力争,常常各不相让,甚至出现抛出最后一张牌——“你不认错,我就走人”的一折。
这个世界如仓央嘉措所言:“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没有多少事存在绝对的对错,又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事理解不一致是很常见的。而且最终因为企业终极责任是投资人承担(即所谓“老板跳楼,经理跳槽”),职业经理人处理此类情况大可不必过头。中国“过锚”一词说的是,无论多么正确,“过”了就必然“错”了。
在下有过在清华同方、泰豪科技、香港驰生集团等不同性质的企业服务、面对不同性格的老板以及较长的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对此有五条建议贡献给还在职场上“为五斗米折腰”的同仁。
委婉批评,直陈建议
老板说什么,特别是决策性的内容,如果通过认真分析觉得不正确,作为“受人钱财,忠人之事”的职业经理人,当然必须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提意见和发牢骚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的沟通词典里,批评的意思是指出他人尚不自知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剖析他人错误背后的动因,更不是从能力、素质的角度去指责别人,批评的同时必须带出自己的建议,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善意。
职业经理人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老板面前无论专业能力多强毕竟是受雇方,我曾因此著文《老板,第一客户》。所以,职业经理人提意见必须尽可能委婉,多用“这样也许是对的,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你的想法很好,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是不是更好”、“在有些情况下这样做可行,但现在情况有很大不同”之类的表达方式。但是,陈述自己正面的建议则需要坚定,不可含含糊糊,而且最好分条陈述每个步骤及其理由。
提议上会,团队研讨
两个人讨论个很难分清是非曲直的事情,常常各执一词,难以决断,建议提交决策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讨论也是可以的。著名管理专家德鲁克一向反对“委员会决策”,认为这种决策模式容易互相推诿而没有人承担责任。我曾在一些总经理的管理培训班上提出过我的思路:“征求多数人意见,找少數人商量,一个人做决定。”问题是,在老板和总经理双方均不能说服对方时,把不同意见拿到会议上议一议是有意义的,虽然不是让大家表决,但各个口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一定能对意见相左的双方产生新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就某一件事而言,是否需要和能不能提交到会议上,作为实际上的“二把手”还是要征得老板同意。否则,有可能形成你拉拢一帮职业经理人与老板叫板,哪怕有可能形成这样的误解也不好,对日后的合作不利。
事不过三,适可而止
做老板的固执,不要少见多怪,也很容易理解。成功的历史往往是一个人骄傲或狂傲的发酵材料。劝而无用,两次即止。中国古人有云,“响鼓不用重锤”。老板不可能真的比你傻到哪儿去,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谁比谁傻15分钟以上”。“事不过三”完全可能是千年的总结。
晚清时期,有位大臣叫陈宝琛,本来的身份就是谏官,曾为慈禧太后手下的太监打死守门的门卫多次力谏,太后完全不理不睬。陈宝琛找到曾经同为谏官的张之洞发牢骚,说太后如何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当时在湖广上任总督的张之洞已经是久经基层实战考验的一方权臣,再也不是那种简单地提批评建议的“政协委员”了,就劝老友陈宝琛不要再对太后劝谏了。谁知一根筋的老陈怎么也放不下,发誓要以死进谏。张之洞只得直言对这位昔日的同僚说:“我劝你陈宝琛都这么难劝得转,你又怎么能劝得转太后呢?”太后劝不转就算了,老板劝不转就更可以罢手了。
保留备忘,以利总结
有好斗者就有可能会质问我:劝不转就算了?你这不是不负责任吗?你这哪有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操守?是呀,我可能是有知难而退的心。不过,我还会进步做一个动作,我会把这件事的原委记录下来,把我和老板的不同意见记录下来,把最后不得不采纳老板意见的结果记录下来。当然,这决然不是什么秋后算账,而是为了双方日后有反省的机会。谁都有可能出错,但为错误缴出的学费要花得有价值,无论对我还是对老板。
我在给家燃气公司做咨询的时候,老板决定在工业用气业务的同时增加雇员上民用液化气项目,我和其他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反对,因为民用液化气项目实在不值得做,似乎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但老板坚持要上,而且要为此扩招30名员工。在众人的不解中拉弓硬上的民用液化气项目最终没有什么利润,但是因此大大推进了工业用气业务,原来民用项目的用人有效地照顾了很多关系户,使得工业用户的谈判便利得多,如此民用项目有多少利润就无足轻重了。但在当初讨论的时候,老板怎么不把这层用意说透呢?
举足轻重,特别策划
世事混沌,难以明了。有很多事,我们职业经理人跟老板也不能轻易说透。如果有非常之事需要沟通,就不能简单地约老板说说了事,特别是在老板可能一时想不明白的情况下,就需要做沟通方式的策划。
我在家公司做老总时,经过管理层半年的酝酿和讨论,觉得把公司转让出去是上策。因为,我们的这家公司技术、设备、人才基础太薄弱,在我带领的团队的两年苦战后市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品牌影响力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我们管理团队认为继续往深处走就有很多瓶颈,而且是现有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解决不了的,至少解决不好,把公司嫁个好婆家是最好的选择。这么大的决策怎么和老板谈啊? 绝大多数老板几乎都不好接受。
于是,在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约请老板说“我请客”,并亲自开车接上了老板。40分钟后,汽车开到了虎门大桥上,我停好车并要求老板一起下车,我非同一般严肃地和老板说:“今天,我请客,不是喝茶,不是吃饭,是想在这有名的虎门大桥上跟你说三句话……”用5分钟说完了我的建议及其理由,我请老板重新上车并说:“你不用很快回复我,我等你的决策,现在请你去吃饭。”
最终老板果真没有同意把公司卖掉,我和我的团队也先后撤出了这家公司。但是,若干年过去了,老板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把他拖到虎门大桥说的三句话,也许一生中更多的话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如今,我自己也开了几间小公司,也可以算是老板了,但对于“老板错了”,下属该怎么做,我还是坚持以上五条看法。
职业经理人可能在某一领域比老板更专业,看问题可能更准确,加之受到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影响,经常会觉得“对老板服从和对企业负责不是一回事”,便不得不据理力争,常常各不相让,甚至出现抛出最后一张牌——“你不认错,我就走人”的一折。
这个世界如仓央嘉措所言:“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没有多少事存在绝对的对错,又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事理解不一致是很常见的。而且最终因为企业终极责任是投资人承担(即所谓“老板跳楼,经理跳槽”),职业经理人处理此类情况大可不必过头。中国“过锚”一词说的是,无论多么正确,“过”了就必然“错”了。
在下有过在清华同方、泰豪科技、香港驰生集团等不同性质的企业服务、面对不同性格的老板以及较长的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对此有五条建议贡献给还在职场上“为五斗米折腰”的同仁。
委婉批评,直陈建议
老板说什么,特别是决策性的内容,如果通过认真分析觉得不正确,作为“受人钱财,忠人之事”的职业经理人,当然必须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提意见和发牢骚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的沟通词典里,批评的意思是指出他人尚不自知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剖析他人错误背后的动因,更不是从能力、素质的角度去指责别人,批评的同时必须带出自己的建议,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善意。
职业经理人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老板面前无论专业能力多强毕竟是受雇方,我曾因此著文《老板,第一客户》。所以,职业经理人提意见必须尽可能委婉,多用“这样也许是对的,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你的想法很好,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是不是更好”、“在有些情况下这样做可行,但现在情况有很大不同”之类的表达方式。但是,陈述自己正面的建议则需要坚定,不可含含糊糊,而且最好分条陈述每个步骤及其理由。
提议上会,团队研讨
两个人讨论个很难分清是非曲直的事情,常常各执一词,难以决断,建议提交决策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讨论也是可以的。著名管理专家德鲁克一向反对“委员会决策”,认为这种决策模式容易互相推诿而没有人承担责任。我曾在一些总经理的管理培训班上提出过我的思路:“征求多数人意见,找少數人商量,一个人做决定。”问题是,在老板和总经理双方均不能说服对方时,把不同意见拿到会议上议一议是有意义的,虽然不是让大家表决,但各个口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一定能对意见相左的双方产生新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就某一件事而言,是否需要和能不能提交到会议上,作为实际上的“二把手”还是要征得老板同意。否则,有可能形成你拉拢一帮职业经理人与老板叫板,哪怕有可能形成这样的误解也不好,对日后的合作不利。
事不过三,适可而止
做老板的固执,不要少见多怪,也很容易理解。成功的历史往往是一个人骄傲或狂傲的发酵材料。劝而无用,两次即止。中国古人有云,“响鼓不用重锤”。老板不可能真的比你傻到哪儿去,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谁比谁傻15分钟以上”。“事不过三”完全可能是千年的总结。
晚清时期,有位大臣叫陈宝琛,本来的身份就是谏官,曾为慈禧太后手下的太监打死守门的门卫多次力谏,太后完全不理不睬。陈宝琛找到曾经同为谏官的张之洞发牢骚,说太后如何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当时在湖广上任总督的张之洞已经是久经基层实战考验的一方权臣,再也不是那种简单地提批评建议的“政协委员”了,就劝老友陈宝琛不要再对太后劝谏了。谁知一根筋的老陈怎么也放不下,发誓要以死进谏。张之洞只得直言对这位昔日的同僚说:“我劝你陈宝琛都这么难劝得转,你又怎么能劝得转太后呢?”太后劝不转就算了,老板劝不转就更可以罢手了。
保留备忘,以利总结
有好斗者就有可能会质问我:劝不转就算了?你这不是不负责任吗?你这哪有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操守?是呀,我可能是有知难而退的心。不过,我还会进步做一个动作,我会把这件事的原委记录下来,把我和老板的不同意见记录下来,把最后不得不采纳老板意见的结果记录下来。当然,这决然不是什么秋后算账,而是为了双方日后有反省的机会。谁都有可能出错,但为错误缴出的学费要花得有价值,无论对我还是对老板。
我在给家燃气公司做咨询的时候,老板决定在工业用气业务的同时增加雇员上民用液化气项目,我和其他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反对,因为民用液化气项目实在不值得做,似乎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但老板坚持要上,而且要为此扩招30名员工。在众人的不解中拉弓硬上的民用液化气项目最终没有什么利润,但是因此大大推进了工业用气业务,原来民用项目的用人有效地照顾了很多关系户,使得工业用户的谈判便利得多,如此民用项目有多少利润就无足轻重了。但在当初讨论的时候,老板怎么不把这层用意说透呢?
举足轻重,特别策划
世事混沌,难以明了。有很多事,我们职业经理人跟老板也不能轻易说透。如果有非常之事需要沟通,就不能简单地约老板说说了事,特别是在老板可能一时想不明白的情况下,就需要做沟通方式的策划。
我在家公司做老总时,经过管理层半年的酝酿和讨论,觉得把公司转让出去是上策。因为,我们的这家公司技术、设备、人才基础太薄弱,在我带领的团队的两年苦战后市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品牌影响力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我们管理团队认为继续往深处走就有很多瓶颈,而且是现有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解决不了的,至少解决不好,把公司嫁个好婆家是最好的选择。这么大的决策怎么和老板谈啊? 绝大多数老板几乎都不好接受。
于是,在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约请老板说“我请客”,并亲自开车接上了老板。40分钟后,汽车开到了虎门大桥上,我停好车并要求老板一起下车,我非同一般严肃地和老板说:“今天,我请客,不是喝茶,不是吃饭,是想在这有名的虎门大桥上跟你说三句话……”用5分钟说完了我的建议及其理由,我请老板重新上车并说:“你不用很快回复我,我等你的决策,现在请你去吃饭。”
最终老板果真没有同意把公司卖掉,我和我的团队也先后撤出了这家公司。但是,若干年过去了,老板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把他拖到虎门大桥说的三句话,也许一生中更多的话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如今,我自己也开了几间小公司,也可以算是老板了,但对于“老板错了”,下属该怎么做,我还是坚持以上五条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