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意外不断生成的特点,本文认为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敏锐地发现意外、充分地抓住时机,及时地调整目标,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收获喜悦、收获知识,让课堂因意外更加充满智慧、更加精彩。
关键词: 课堂教学意外 类型 处理现状 处理对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素质、情感特征、认识水平等诸方面差异导致他们思维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各不相同,经常出现一些在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教师如何冷静处理,发挥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巧妙利用意外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知识积累的体现。
1.教学意外的类型及处理现状
根据产生的主导原因,教学意外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即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意外情况和因教学设备故障等发生的意外。
1.1师生互动中发生的教学意外及处理现状。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互动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等,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常会发生冲突,出现了教学意外。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下几种情况则是教师处理不当,导致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流失的例子。
1.1.1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片段: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机械运动》一课教学时,说:“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想想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后,很容易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标新立异,嘴里嘀咕着:“我喜欢过山车,坐过山车很刺激!”声音不大,但是教师分明听清楚了,教师不易察觉地轻皱了一下眉头,没有说话,继续教学下一环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教师不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意外,作为教学切入点,反而装聋作哑,置之不理,挫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1.2婉转称赞,避而不谈。
片段:七年级(上)的《地球仪和地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学生准确回答,一切都很顺利。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回答也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指南针定方向”,“北极星定方向”,“太阳定方向”,“树木年轮的宽窄定方向”,“树冠形状”,等等。忽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观察蚂蚁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教师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对于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是很明确,一时之间无法回应,无奈之下,这个问题不了了之。
教学中如果学生回答或提问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有的教师会避而不谈。而用如“你真聪明,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等方法来回避有关的问题。
1.1.3手足失措,胡乱解释。
片段:某位教师在教学时《地球仪和地图》,遇到这样的场景:师:“东、南、西、北是教师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是指的哪八个方向?”学生:“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叫道:“为什么不叫南东、南西、北东、北西?”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想到,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外,故片刻支吾后便胡乱解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要处理好教学事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认知技能,还需要具备即兴发挥的技能,课堂事件的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要求教师能够很快对它们作出反应。教师课前必须钻透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预设,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
1.1.4纠缠不清,淡化目标。
片段:七下第二章第二节《机械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问:“不知道同学们坐没坐过过山车?”学生们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坐过,有的说没坐过,有的说本来要去坐的,后来又没去坐……课堂显得纷乱;教师果断地抛出第二个问题:“有些同学坐过,我是没坐过,过山车是怎样运动的?”教师的预设是学生回答过山车是沿弯曲的轨道行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坐过山车感觉很刺激。”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什么感觉?”“心惊肉跳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极度恐惧。”“大家都在尖叫。”“感觉头好晕”……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为“感觉”而纠缠不清,使教师达不到从观察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分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致走上岔路,淡化教学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采取回避的措施,而是迎合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谈,从新课标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看,这种做法是好的。但如果此时教师能正确地引导,完全可以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1.2教学用具、多媒体等设备出现的教学意外及处理现状。
科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学习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挂图、模型、投影仪、电脑、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等教学器具,由于学生、教师等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会遭遇到实验不成功,电脑的死机,遭遇停电,课件的无法使用,无法播放视频、动画等各种尴尬。这将会考验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
2.教学意外的处理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郑毓信教授也曾指出:“对学生的错误应抱有理解的态度,即应当清楚地看到其内在的‘合理性’。由建构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学生的错误显然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这既说明正确处理教学意外是教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技巧,又说明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错误反响中,也存在某种可供教师利用的“合理性”,优秀的教师,将会利用这种意外得来的教学资源,依靠本身的教育修养,借他山之石攻玉,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采用如下对策:
2.1钻研教材,精心预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是优秀教师教学成果的反映,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教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师只有正确、到位、深刻地解读教材、理解和分析教材和深层次地走入教材,才能有效地构建教学的整体框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出现预设和生成间冲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遇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时会有不同的课堂情景。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进行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各种应对策略,促进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的本身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的认识、理性的思考与精密的安排,教学中才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2.2学富五车,游刃有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尤其面对学生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主体,仅凭教师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信息发达的社会,是网络纵横的社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补充、更新知识,才不会被淘汰。相关调查表明,科学知识更新、学科教学理论是目前教师最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的方面。
过去学习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受用终身,现在许多职业注定要终身学习,教师这个职业尤其如此。过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教师的知识要像大海一样,集众河流的资源于一身。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上,而不去反思、积累、学习,不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理论,不更新教法,则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3因势利导,借机转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单向传输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掌握知识程度等。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观点的错误、学习的缺陷,才能及时利用有价值的意外,生成高效的资源。
2.4适时放弃,造就精彩。
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意外是正常的,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有的对教学有利,有的不利。教师不可能在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都处理完,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进行删选。那些次要或无用的资源,教师可以果断放弃,不可以过分展开,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使教学目标逐渐淡化。
学会放弃是一种勇敢和美丽。预设再精彩的教案也是死的,而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会思考、会创新、会跳跃,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发展的、不可预见的动态过程。这些都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地强调预设,不能囿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学会灵活,学会变通,学会放弃,学会有所不为。教师只有顺应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地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才能令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教学活动有所放弃并不是不负责,而是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负责。
2.5关注实验,激发机智。
美国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动手”中都得到发展。
实验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实验课时教师往往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如“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还要讲一些注意事项,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但教师在注重实验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发生的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探究式教育理念下,师生互动发生得越频繁,教学意外生成得就越普遍,因此,研究教学意外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正确地处理教学意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袁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郑毓信.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 课堂教学意外 类型 处理现状 处理对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素质、情感特征、认识水平等诸方面差异导致他们思维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各不相同,经常出现一些在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教师如何冷静处理,发挥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巧妙利用意外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知识积累的体现。
1.教学意外的类型及处理现状
根据产生的主导原因,教学意外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即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意外情况和因教学设备故障等发生的意外。
1.1师生互动中发生的教学意外及处理现状。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互动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等,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常会发生冲突,出现了教学意外。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下几种情况则是教师处理不当,导致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流失的例子。
1.1.1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片段: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机械运动》一课教学时,说:“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想想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后,很容易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标新立异,嘴里嘀咕着:“我喜欢过山车,坐过山车很刺激!”声音不大,但是教师分明听清楚了,教师不易察觉地轻皱了一下眉头,没有说话,继续教学下一环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教师不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意外,作为教学切入点,反而装聋作哑,置之不理,挫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1.2婉转称赞,避而不谈。
片段:七年级(上)的《地球仪和地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学生准确回答,一切都很顺利。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回答也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指南针定方向”,“北极星定方向”,“太阳定方向”,“树木年轮的宽窄定方向”,“树冠形状”,等等。忽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观察蚂蚁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教师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对于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是很明确,一时之间无法回应,无奈之下,这个问题不了了之。
教学中如果学生回答或提问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有的教师会避而不谈。而用如“你真聪明,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等方法来回避有关的问题。
1.1.3手足失措,胡乱解释。
片段:某位教师在教学时《地球仪和地图》,遇到这样的场景:师:“东、南、西、北是教师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是指的哪八个方向?”学生:“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叫道:“为什么不叫南东、南西、北东、北西?”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想到,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外,故片刻支吾后便胡乱解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要处理好教学事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认知技能,还需要具备即兴发挥的技能,课堂事件的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要求教师能够很快对它们作出反应。教师课前必须钻透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预设,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
1.1.4纠缠不清,淡化目标。
片段:七下第二章第二节《机械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问:“不知道同学们坐没坐过过山车?”学生们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坐过,有的说没坐过,有的说本来要去坐的,后来又没去坐……课堂显得纷乱;教师果断地抛出第二个问题:“有些同学坐过,我是没坐过,过山车是怎样运动的?”教师的预设是学生回答过山车是沿弯曲的轨道行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坐过山车感觉很刺激。”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什么感觉?”“心惊肉跳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极度恐惧。”“大家都在尖叫。”“感觉头好晕”……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为“感觉”而纠缠不清,使教师达不到从观察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分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致走上岔路,淡化教学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采取回避的措施,而是迎合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谈,从新课标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看,这种做法是好的。但如果此时教师能正确地引导,完全可以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1.2教学用具、多媒体等设备出现的教学意外及处理现状。
科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学习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挂图、模型、投影仪、电脑、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等教学器具,由于学生、教师等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会遭遇到实验不成功,电脑的死机,遭遇停电,课件的无法使用,无法播放视频、动画等各种尴尬。这将会考验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
2.教学意外的处理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郑毓信教授也曾指出:“对学生的错误应抱有理解的态度,即应当清楚地看到其内在的‘合理性’。由建构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学生的错误显然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这既说明正确处理教学意外是教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技巧,又说明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错误反响中,也存在某种可供教师利用的“合理性”,优秀的教师,将会利用这种意外得来的教学资源,依靠本身的教育修养,借他山之石攻玉,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采用如下对策:
2.1钻研教材,精心预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是优秀教师教学成果的反映,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教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师只有正确、到位、深刻地解读教材、理解和分析教材和深层次地走入教材,才能有效地构建教学的整体框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出现预设和生成间冲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遇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时会有不同的课堂情景。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进行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各种应对策略,促进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的本身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的认识、理性的思考与精密的安排,教学中才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2.2学富五车,游刃有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尤其面对学生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主体,仅凭教师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信息发达的社会,是网络纵横的社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补充、更新知识,才不会被淘汰。相关调查表明,科学知识更新、学科教学理论是目前教师最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的方面。
过去学习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受用终身,现在许多职业注定要终身学习,教师这个职业尤其如此。过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教师的知识要像大海一样,集众河流的资源于一身。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上,而不去反思、积累、学习,不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理论,不更新教法,则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3因势利导,借机转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单向传输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掌握知识程度等。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观点的错误、学习的缺陷,才能及时利用有价值的意外,生成高效的资源。
2.4适时放弃,造就精彩。
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意外是正常的,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有的对教学有利,有的不利。教师不可能在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都处理完,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进行删选。那些次要或无用的资源,教师可以果断放弃,不可以过分展开,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使教学目标逐渐淡化。
学会放弃是一种勇敢和美丽。预设再精彩的教案也是死的,而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会思考、会创新、会跳跃,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发展的、不可预见的动态过程。这些都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地强调预设,不能囿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学会灵活,学会变通,学会放弃,学会有所不为。教师只有顺应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地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才能令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教学活动有所放弃并不是不负责,而是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负责。
2.5关注实验,激发机智。
美国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动手”中都得到发展。
实验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实验课时教师往往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如“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还要讲一些注意事项,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但教师在注重实验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发生的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探究式教育理念下,师生互动发生得越频繁,教学意外生成得就越普遍,因此,研究教学意外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正确地处理教学意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袁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郑毓信.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