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约所占的总篇幅30%,不难看出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优美的语言、凝练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和悠远的意境能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但古诗词的语言大多为古代文言,与我们现在学习的汉语有较大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必定产生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去鉴赏与领略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高古诗词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前言:
古诗词往往从简单的内容里就能表达丰富的内涵及韵味,给初中生的学习过程带来无限情感上的震撼。但初中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代入感不强烈导致学生无法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增进他们的深刻理解,促使他们能进一步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重视诵读作用,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从文学角度而言,古诗词能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合辙押韵、韵律优美的特点,并且大部分古诗词都有相应的韵脚,这都足以说明古诗词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可比拟的音律美。鉴于古诗词有凝练跳跃、意境深远的特点,要达到鉴赏的有效教学需要从诵读古诗词入手,先通过音读初步把握整首诗词的节奏,再让学生进行诵读充分感受作者的意境与情感,只有在诵读的带动下才能真正体验古典文学的奇妙,并借此来鉴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例如,在教学《登幽州台歌》时,这首诗很简短精炼,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有关幽州台的简介,能对这样一段令后世无数读书人向往的君臣佳话有一定了解,让学生更体会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学生在读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而且要让学生读精、读透、读出情感。在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要重点突出“前”和“后”二字,并适当拖长音,深刻表示出像燕昭王那样前代贤明的君王不可复见,后来的贤君也来不及见到,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在读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在读结尾二字时要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涕下”二字要读出诗人知音难觅,流下孤独落寞之泪,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中力争将作者内心的悲凉尽显无疑。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会根据具体诗句发挥想象,就此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律之美。
二、找出诗眼赏析,体味诗词点睛之笔
在古诗词中,诗眼是古诗词的点睛之笔,更是对古诗词进行充分鉴赏的突破口。而且不难发现古诗词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都有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的字眼。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的话具有更加精炼的特点,他们往往能运用一个字或词来将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剖析这些精炼的词句,并在进行切入式的赏析时从中探寻出承担点睛之笔的诗眼,如此便能直接抓住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底蕴与思想内涵。
例如,在教师讲授《望岳》时,本首诗是杜甫年轻时的作品,既赞美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人格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突出理解诗的题目中的“望”字,第一句描写泰山远望的整体态势,在苍翠山色的掩映下的齐鲁大平原是那么广阔,突出其山脉绵延辽阔的特点,第二句则从泰山近望的侧面作为切入点,将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开来,从“造化神钟秀”体现出泰山的奇丽。第三句从细望中体现泰山层层云雾升腾,心胸坦荡之感油然而生,作者要极力睁大眼睛想要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最后一句展开了作者的愿景,在望中展开丰富想象,寄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样从整首诗中看出都是作者由“望”字的感受展开描述,更突出题目的精妙之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诗眼来品析文章精华,更能把握住诗词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超凡气概。
三、发掘情感内涵,鉴赏诗词文化之髓
古詩词鉴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充分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及主旨思想,通过鉴赏精彩文章的情感底蕴不仅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同时也能剖析先人的卓越才智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以情感教学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并努力将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拓展为有教育意义的实际道理,由此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文化的精髓所在,有利于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形成深刻认同,也让他们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在教学《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时,教师可让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生平,一提起范仲淹,可能有许多学生便会会想起《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仅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他曾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却始终不改自己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作风。本词的背景就在西夏十万大军进攻宋朝时,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通过学生的阅读要深刻发掘出作者在词中的情感内涵,品析鉴赏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阙,从而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体验豪放派词作的特色。这样在整首词中发掘出诗人的家国情怀,这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对作者的体悟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结论:
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任,让语文教师们在探索更为有效教学策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长远发展,创新教学理念及手段,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重视初中生对古诗词鉴赏兴趣的激发,真正发挥出语文教学陶冶情操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3):67-69+108.
[2]杨延波.诗情画意谈教学——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37-38+4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前言:
古诗词往往从简单的内容里就能表达丰富的内涵及韵味,给初中生的学习过程带来无限情感上的震撼。但初中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代入感不强烈导致学生无法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增进他们的深刻理解,促使他们能进一步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重视诵读作用,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从文学角度而言,古诗词能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合辙押韵、韵律优美的特点,并且大部分古诗词都有相应的韵脚,这都足以说明古诗词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可比拟的音律美。鉴于古诗词有凝练跳跃、意境深远的特点,要达到鉴赏的有效教学需要从诵读古诗词入手,先通过音读初步把握整首诗词的节奏,再让学生进行诵读充分感受作者的意境与情感,只有在诵读的带动下才能真正体验古典文学的奇妙,并借此来鉴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例如,在教学《登幽州台歌》时,这首诗很简短精炼,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有关幽州台的简介,能对这样一段令后世无数读书人向往的君臣佳话有一定了解,让学生更体会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学生在读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而且要让学生读精、读透、读出情感。在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要重点突出“前”和“后”二字,并适当拖长音,深刻表示出像燕昭王那样前代贤明的君王不可复见,后来的贤君也来不及见到,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在读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在读结尾二字时要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涕下”二字要读出诗人知音难觅,流下孤独落寞之泪,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中力争将作者内心的悲凉尽显无疑。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会根据具体诗句发挥想象,就此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律之美。
二、找出诗眼赏析,体味诗词点睛之笔
在古诗词中,诗眼是古诗词的点睛之笔,更是对古诗词进行充分鉴赏的突破口。而且不难发现古诗词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都有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的字眼。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的话具有更加精炼的特点,他们往往能运用一个字或词来将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剖析这些精炼的词句,并在进行切入式的赏析时从中探寻出承担点睛之笔的诗眼,如此便能直接抓住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底蕴与思想内涵。
例如,在教师讲授《望岳》时,本首诗是杜甫年轻时的作品,既赞美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人格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突出理解诗的题目中的“望”字,第一句描写泰山远望的整体态势,在苍翠山色的掩映下的齐鲁大平原是那么广阔,突出其山脉绵延辽阔的特点,第二句则从泰山近望的侧面作为切入点,将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开来,从“造化神钟秀”体现出泰山的奇丽。第三句从细望中体现泰山层层云雾升腾,心胸坦荡之感油然而生,作者要极力睁大眼睛想要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最后一句展开了作者的愿景,在望中展开丰富想象,寄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样从整首诗中看出都是作者由“望”字的感受展开描述,更突出题目的精妙之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诗眼来品析文章精华,更能把握住诗词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超凡气概。
三、发掘情感内涵,鉴赏诗词文化之髓
古詩词鉴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充分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及主旨思想,通过鉴赏精彩文章的情感底蕴不仅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同时也能剖析先人的卓越才智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以情感教学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并努力将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拓展为有教育意义的实际道理,由此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文化的精髓所在,有利于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形成深刻认同,也让他们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在教学《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时,教师可让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生平,一提起范仲淹,可能有许多学生便会会想起《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仅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他曾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却始终不改自己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作风。本词的背景就在西夏十万大军进攻宋朝时,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通过学生的阅读要深刻发掘出作者在词中的情感内涵,品析鉴赏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阙,从而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体验豪放派词作的特色。这样在整首词中发掘出诗人的家国情怀,这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对作者的体悟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结论:
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任,让语文教师们在探索更为有效教学策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长远发展,创新教学理念及手段,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重视初中生对古诗词鉴赏兴趣的激发,真正发挥出语文教学陶冶情操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3):67-69+108.
[2]杨延波.诗情画意谈教学——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37-38+43.